咸丰年间,一县令好友不幸去世,他让仆人带去 300 两银子。仆人回禀:银子已给他家女儿。县令大怒:"他家是独子,哪来的女儿?" 原来仆人送错了人家。县令当即做了一个决定,谁料,这个决定竟影响他一生。 咸丰二年的秋夜,在安徽桃源县衙里,县令周明远捏着仆人带回来的空银袋,满脸愁容。 他托人送好友的300两奠仪,竟送错了人家。 周明远并非出身富贵,这300两银子是他省吃俭用积攒半年的俸禄,对普通百姓而言更是能维持数年生计的巨款。仆人只记着“城中刚丧父的人家”,却没核对姓名籍贯,误将银子送给了同样遭遇丧父之痛的书生柳家。 柳家虽世代读书,却早已家道中落,柳父生前仅是私塾先生,家中唯有一女柳云舒相依为命。柳父病逝后,家中连丧葬费用都无力筹措,柳云舒正为棺木之事痛哭不止,仆人送来的300两银子恰似雪中送炭。 周明远得知真相后,并未派人索回银子。他深知柳家孤女无依无靠,这300两银子是救命钱,而好友家中虽遭丧子之痛,却家境殷实,暂无生计之忧。更重要的是,他为官多年始终以“仁政”为信条,不愿因钱财让孤女陷入绝境。 他当即决定亲自登门柳家,一来核实情况,二来安抚孤女。见到柳云舒时,周明远发现她虽衣衫朴素,却举止端庄,面对陌生人毫无怯懦之态,谈起父亲生前的学问更是条理清晰。细问之下才知,柳云舒自幼跟随父亲读书,不仅识文断字,还通经史子集,是难得的才女。 得知周明远的身份与来意后,柳云舒坚持要归还银子,却因家中实在困顿而无计可施。周明远见状,索性提出认柳云舒为义女,既解决了她的生计问题,也让这笔送错的银子有了合理归宿。柳云舒感念其恩,当场叩拜认父。 此后,周明远不仅供柳云舒继续读书,还为她择选了品行端正的寒门士子为婿。没想到柳云舒的丈夫后来考中进士,在官场颇有建树,始终感念周明远的提携之恩,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其化解危机。而周明远的善举也在当地传开,百姓对其愈发爱戴,后来他因政绩卓著被朝廷提拔,官至知府,一生清廉顺遂。 从史实来看,咸丰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周明远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源于他一贯的为官操守。300两银子的误送,本是一场意外,却因他的仁厚之心变成了善缘。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仁爱”理念,更印证了“善有善报”的朴素道理——为官者心怀百姓,终会被命运善待。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