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林帅给父亲林明卿过八十大寿,一家人拍下了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 1956年的北京,一间普通的居所里挤满了亲人,八十岁的林明卿坐在正中,鬓角的白发被梳理得整整齐齐,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帽子,眼神里满是笑意。 身旁的子女、孙辈簇拥着他,快门按下的瞬间,一张全家福定格了此刻的团圆。 林家大湾坐落于湖北黄冈县东北,背靠形似山羊的白羊山,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 唐宋时期,林氏一族从福建出发,辗转安徽、湖北麻城,最终在宋末定居于此,当时这里还叫白羊山。 随着林姓人家开枝散叶,人口越来越多,渐渐成了当地的望族,白羊山也顺理成章地改名为林家大湾。 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林氏一族,还走出了林育英、林育南等革命志士,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故里。 1877年11月,林明卿在林家大湾出生,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乡里人都叫他“林四爷”。 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不仅能读懂报纸,书法也小有名气。 年轻时,他当过店员,在汉口的江轮上做过账房先生,见多识广后,他回到家乡办起了布厂。 靠着一家人的勤勉苦干,生意越做越大,林家渐渐成了当地的大户人家。 林明卿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也坚持让子女们上学,其中就包括1907年出生的小儿子林彪。 林总从小懂事,不到八岁就帮家里打柴挑水,读书却格外刻苦,晚上常常点着油灯读到深夜,甚至吃饭时都捧着书本,被村里人称作“书呆子”。 林明卿原本希望他毕业后教书谋生,可林总心里装着报国之志,一心想当兵为老百姓打天下。 在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支持下,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考上了黄埔军校,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自林彪离家后,十多年里杳无音讯,林明卿夫妇日夜牵挂。 直到1936年底,一封来自延安的家书终于送到林家,信里林彪告知父母自己已担任红军大学的校长,正参与抗日救国。 林明卿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平安无恙,忧的是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后名声大震,必然会遭到日寇报复。 1938年春,日军逼近武汉,林明卿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少和赖以生存的织布机,租了两条木船开始逃难。 逃难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一家人从武汉出发,途经洪湖、监利,在沅江草尾镇短暂停留后,又辗转到湖南衡阳。 在衡阳的三年里,林明卿重新支起织布机,生产棉布和军队急需的绑腿,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944年,日军逼近衡阳,他们又跟着难民潮向云贵方向逃亡。 途中,林明卿的妻子林陈氏看到一位患病的弃妇十分可怜,将仅有的稀饭分给她吃,却不幸染上霍乱离世,临终前她伸出两个指头,始终牵挂着远在前线的二儿子。 历经千辛万苦,在周总理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的帮助下,林明卿一家终于抵达延安,与孩子团聚。 当林总看到父亲瘦骨嶙峋、头发花白的模样,心疼得落下泪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林总将家人接到身边,漂泊半生的一家人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1956年,林明卿迎来八十大寿,分散多年的亲人再次齐聚。 这一次,姐姐林宝珠、林彪的妻子叶群、孩子们都在,没有了战乱的威胁,没有了颠沛流离的疲惫,只有浓浓的亲情萦绕在身边。 大家特意换上整齐的衣服,簇拥着林明卿拍下了这张迟来的全家福。 照片里的每个人都面带笑容,这份团圆,来得太过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