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彪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不能考虑,也不敢考虑! 1950年秋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不能考虑,也不敢考虑!1950年秋,北京的会议桌上摆着一份份军中人选名单。朝鲜战局紧急,粟裕因病无法投入作战,林彪有顾虑,最终主席拍板,挂帅之人是彭德怀,这期间,刘伯承的名字从未出现过,这份缺席并非偶然。新中国刚成立,军力虽有实战底子,但现代化体系几乎是空白,最高层清楚,打一场仗最多能赢一时,但要建成一支有理论、有制度的集团军,必须先把人才培养体系立起来。南京军事学院因此诞生,任务是给未来十年军队输送骨干。刘伯承是唯一可以在起步阶段撑起整个框架的人,他在苏联系统学习过现代军校的模式,从课程到教材再到师资,几乎全靠他来布局,如果此刻抽走他去朝鲜,学院建设必然搁浅,而这在战略上是不可接受的。除了战略任务,现实条件也让这位老帅无缘挂帅,刘伯承早年右眼重伤,长征时腿部被弹片击中留下隐患,太原战役时因高烧抽搐被抬下阵地,苏联医生明确指出,极寒加上高强度行军可能让他旧伤复发甚至失明。当时朝鲜北部冬天可达零下三四十度,把总司令的职责交给一个身体可能随时垮掉的人,风险难以控制,这也是“不敢考虑”的直接原因。相比之下,彭德怀的身体已恢复,性格刚毅果决,能在复杂局势下快速拍板,志愿军急需这样的“旗帜”,于是他成了唯一人选。刘伯承则在南京继续他的“第二战场”——课堂上根据前线反馈调整教学重点,把空地协同和后勤运输的内容不断完善,他很清楚,没有制空权,部队只能依靠夜战和山地穿插求生;后勤一旦断裂,胜利也撑不久。清川江反击胜利的消息传来,课堂欢呼过后,刘伯承让学员冷静分析美军的火力劣势,并指出要结合地形和补给线去看问题,正是这种严谨的训练,让毕业生在前线能精确判断到一个山谷可部署多少迫击炮连,美军情报部门为此吃尽苦头。板门店谈判时,前线代表依然能收到来自南京的作战数据——包括伤亡统计、弹药消耗、天气对战局的影响,这背后是刘伯承团队日夜运算与验证的成果,把前线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理论,为全军做长远储备。1954年初夏,彭德怀结束朝鲜战事回到南京,与刘伯承相见,一个带回战场经验,一个守住理论阵地,前线与后方在这刻完成了闭环,新中国的军队正是在这种互补之下迅速成长起来。
开国十位元帅是没有争议的,十大将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取代任何一位元帅。新中国成
开国十位元帅是没有争议的,十大将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取代任何一位元帅。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十位元帅和十大将军的名单成为焦点。朱德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党,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任红军总司令,长征中指挥部队突破重重封锁,抗日战争担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统筹大局。彭德怀1928年入党,领导平江起义,建立湘鄂赣根据地,长征攻占娄山关,抗日组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指挥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战役设伏歼敌。林彪1925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突破腊子口,抗日指挥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领导辽沈战役,围困长春攻克沈阳。刘伯承1926年入党,早年护国战争,长征四渡赤水,抗日开辟太行根据地,解放战争上党战役山地设伏,领导淮海战役。贺龙1926年入党,参加护法战争,建立湘鄂西根据地,长征强渡大渡河,抗日贺家池战斗,解放战争参与辽沈战役攻占锦州。陈毅1923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坚持南方游击,抗日领导新四军,孟良崮战役围歼国民党师,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罗荣桓1927年入党,参加秋收起义,长征担任政委,抗日领导山东根据地反扫荡,解放战争领导辽东解放攻克鞍山。徐向前1927年入党,领导广州起义,建立鄂豫皖根据地,长征西征川康,抗日指挥淮海前期,领导西北解放。聂荣臻1923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建立晋察冀根据地,长征掩护中央,解放战争指挥平津战役。叶剑英1927年入党,参加广州起义,任红军参谋长,长征协调行军,解放战争指挥渡江战役。十大将军的生平也各有亮点。粟裕1927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指挥苏中战役,解放战争领导淮海战役包围国民党军。徐海东1925年入党,建立鄂豫陕根据地,抗日劳山战役,参加平型关战役。黄克诚1925年入党,建立湘南根据地,解放战争塔山阻击战挖掘壕沟。陈赓1924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建立鄂豫皖根据地,解放战争指挥淮海支队。谭政1927年入党,任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组织政治教育。萧劲光1922年入党,建立海军部队,任海军司令。张云逸1926年入党,建立百色根据地,解放战争指挥渡江部队。罗瑞卿1928年入党,任保安局局长,解放战争指挥平津警戒。王树声1926年入党,建立鄂豫陕根据地,解放战争指挥桐柏解放。许光达1925年入党,指挥陕甘根据地保卫,领导西北解放。军衔评定以干部级别、职务、资历和战绩为基础,中央军委多次讨论,十位元帅名单各方一致,没生分歧。十大将军名单敲定后,也确认无人够格进入元帅序列。上将中有些人资历能力强,如王震指挥新疆解放,如果调整进大将也合适。中将中徐立清组织后勤保障,詹才芳领导中原突围,都够上将标准。少将中解方指挥情报,钟伟突击作战,升中将说得通。级别越往下,标准越松,空间大,导致贺炳炎上将偏高,他率部攻克敌阵但与其他上将比贡献相对有限;贺晋年少将偏低,他在根据地坚持贡献被低估。部分将军不在乎军衔,觉得活到新中国成立已是运气好,比牺牲同志强多了。部分将军看重军衔,当作战争肯定。所有将军都为国家成立出力,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