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刘邦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提起刘邦,不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刘邦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提起刘邦,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从沛县街头的“混小子”一步步当上大汉开国皇帝的。可谁能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登基后竟被一桩“家务事”难住了——他爹要给他下跪。 这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在当时可是天大的规矩,而刘邦想出的解决办法,一用就是两千年,直到清朝都还在沿用。 刘邦打小就不是刘太公眼里的“好儿子”,老爹总骂他不务正业,不如二哥刘喜会种地养家。可就是这个没人看好的老三,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在定陶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 当上皇帝后,刘邦没忘本,每隔五天就去宫里看望老爹,跟以前在家一样行礼问安,爷俩相处得还跟普通人家没区别。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有天刘邦又去见刘太公,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老爹拿着扫帚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见了他转身就想跪。 刘邦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抢步上前扶住老爹,这要是真让爹跪了自己,传出去不仅让人戳脊梁骨,更违背了他做人的根本。刘太公这才支支吾吾地说,管家跟他讲“天无二日”,皇帝是天下之主,自己虽是父亲,说到底也是臣子,不能坏了国家礼法。 刘邦听了心里又酸又涩。他当皇帝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是要把老爹变成自己的臣子。可老爹说的也在理,封建社会的礼法比天大,要是真乱了规矩,刚建立的王朝就没了章法。 那几天刘邦茶不思饭不想,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这事,既要保住皇家威严,又不能丢了父子亲情,到底该怎么办? 想来想去,刘邦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招儿——给老爹一个比皇帝还尊贵的名号。公元前201年,他下了一道诏书,尊奉刘太公为“太上皇”,特意说明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地位在皇帝之上,不用向皇帝行跪拜礼,反而皇帝要像以前一样孝顺父亲。 这道诏书一下,彻底解决了礼仪冲突,刘太公不用跪儿子,刘邦也能尽孝,朝堂内外没人再敢说闲话。 刘邦这招可不是临时凑数,他是真把老爹放在心上。刘太公一辈子在乡下种地,住进皇宫后闷得慌,刘邦就把御花园的一大片空地改成菜园,让老爹接着过种地的瘾。 后来又听说老爹怀念沛县老家的日子,刘邦干脆下旨,在长安附近照着沛县丰邑的样子,一模一样建了座新城,连街道、店铺都分毫不差,还把老家的街坊邻居都迁过来,这座城后来就叫“新丰”,刘太公这下才算真正安了心。 这位没当过一天皇帝的太上皇,就这么在儿子的安排下,舒舒服服地活到了85岁,在两千多年前,这绝对是少有的高寿。 谁也没料到,刘邦为尽孝创立的“太上皇”制度,竟然成了后世帝王的“标准答案”,一用就是两千多年。从汉朝到清朝,有据可查的太上皇就有十几位,每一位都靠着这个制度解决了君臣父子的难题。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李渊,他是开国皇帝,却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儿子李世民逼着退位。要是没有太上皇制度,李世民要么背上逼父的骂名,要么就得让老爹继续当皇帝,自己掌权名不正言不顺。 有了这个制度,李渊安心当太上皇,李世民顺利登基,既保住了皇室脸面,又稳定了朝局。还有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逃到四川,儿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后来李隆基回来,也靠着太上皇的名号安度了晚年,虽然没了权力,但至少保全了父子情分和体面。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更是把太上皇制度用出了新高度。他早年说过,自己在位时间绝对不超过爷爷康熙的61年,到了乾隆六十年,他兑现承诺,把皇位传给儿子嘉庆,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乾隆这个太上皇跟别人不一样,手里还攥着实权,既遵守了誓言,又没真的放权,这要是没有刘邦创立的制度打底,根本不可能实现。 算下来,从公元前201年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到1912年清朝灭亡,这个制度整整沿用了2113年。两千多年里,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礼法制度改了一次又一次,可“太上皇”这个解决父子君臣矛盾的智慧结晶,却一直没变。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封建社会的礼法,更因为它戳中了中国人最看重的“孝”字。刘邦当年或许只是想让老爹不用下跪,可他的这份孝心,却意外成了维系皇权与亲情的纽带。 有人说刘邦是个心机深沉的帝王,可在对待老爹这件事上,他的孝心是真的。他没让皇权压倒亲情,反而用皇权保护了亲情,这才是最难得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份真,他创立的制度才能跨越两千年的时光,被一代又一代帝王沿用。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百善孝为先”,刘邦用一个制度诠释了何为孝,这份智慧和温情,可比那些冰冷的礼法条文,更值得后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