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了一个挺扎心的对比。 一种是“无债一身轻”型:没有车贷房贷的束缚,生活开销量入为出。几千块的工资,足以支撑一家人的基本开销和小确幸。他们有时间陪伴家人,有精力发展兴趣,偶尔的消费(比如吃顿大餐、看场电影)是生活的调剂,而非负担。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的松弛感和对当下的掌控。 另一种是“负重前行”型:尤其是背负着高额房贷的家庭,生活几乎被“还贷”两个字填满。工作是第一要务,不敢轻易变动,不敢生病,更不敢失业。休闲娱乐、朋友社交、个人提升,这些都成了奢侈品。他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为了还清债务而疲于奔命。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很多体验生活乐趣的机会,精神内耗严重。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一种是“拥有即安稳”:认为房子是人生的必需品,是安全感的来源,为此愿意牺牲几十年的自由和生活质量。 另一种是“体验即价值”: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尽可能地去体验、去感受、去享受,物质是附属品,精神的富足和家庭的和谐更重要。 没有绝对的对错,但选择不同,人生的轨迹和体验也完全不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为了一个“家”的符号,而背负如此沉重的枷锁?还是说,我们应该更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