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08年,28岁的他胜券在握的穿上王服,站在宫门口等待继承皇位,结果被一个3岁

1908年,28岁的他胜券在握的穿上王服,站在宫门口等待继承皇位,结果被一个3岁小孩捷足先登。他的名字叫溥伟 。   作为道光皇帝的嫡曾孙、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訢的嫡孙,溥伟继承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在宗室子弟中堪称翘楚。康有为曾盛赞他是“清室宗亲与内外诸臣中,无人能及”的人物。朝中不少大臣也都暗中支持这位年轻有为的亲王,认为唯有他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   所以,在那个十一月寒冷的夜晚,当得知慈禧太后紧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立嗣大事时,溥伟毫不犹豫地换上了最庄重的朝服,怀着必胜的信心来到宫门外等候。   那一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端坐在龙椅上的模样,毕竟,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危之际,无论从血统、才干还是声望来看,他都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然而,宫门始终紧闭。溥伟在刺骨的寒风中从深夜等到黎明,脚下的积雪渐渐融化浸湿了他的官靴,但宫门内始终没有传出召他入内的谕旨。   第二天,他等来的却是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溥仪被立为新帝。这个消息让溥伟愣在原地,久久都不能回神。那身精心准备的亲王朝服此刻仿佛成了最大的讽刺,绣着的五爪金龙似乎在嘲笑着他的痴心妄想。   原来,慈禧太后在生命最后时刻,最关心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持身后的权力平衡。选择一个三岁幼童,便于她生前的亲信继续操控朝政;而溥伟太有主见,又深得部分朝臣拥护,显然不是合适的傀儡人选。   更重要的是,溥仪的父亲载沣性格温和,更容易被各方势力所接受。就这样,大清帝国的命运被交到了一个懵懂孩童手中,而最有能力的继承人却被挡在了宫门之外。   这场挫败也让溥伟他回府后大病一场,从此对权力产生了更深的执念。1912年清朝灭亡后,他变卖家产,组织“宗社党”,不惜与德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勾结,一心想要恢复清室统治。他甚至卖掉了富丽堂皇的恭亲王府,将所得巨款全部用作复辟活动经费。   但历史却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当日本人在东北策划建立傀儡政权时,虽然最初考虑过溥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更有象征意义的正统皇帝溥仪。原因竟然和当年如出一辙:日本人认为溥伟太有主张,不如溥仪容易控制。   1936年,56岁的溥伟在长春一家小旅社里潦倒离世。曾经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他,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自己追寻帝王梦的一生。   可以说,是个人的野心与时代的洪流交织在一起,才造就了溥伟这段令人唏嘘的经历。因此,每当后人回想起来,总会不禁想象:若是当年宫门为溥伟而开,历史的轨迹是否会有所不同?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中了。   信息来源:《清实录》《清史稿》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