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关羽死后,诸葛亮究竟发现了什么?竟连忙规劝刘备赐死刘封!   关羽人头落地的消息

关羽死后,诸葛亮究竟发现了什么?竟连忙规劝刘备赐死刘封!   关羽人头落地的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正对着舆图发呆,上庸方向送来的军报被他反复摩挲,指尖在“刘封”二字上停留许久。   谁也没想到,这位一向主张宽仁的丞相,三个月后竟在刘备面前力陈利害,最终促成刘备赐死自己的养子刘封,这背后藏着比“不救关羽”更致命的隐忧。   建安二十四年冬,困守麦城的关羽派出数波信使向上庸求援,驻守此地的正是刘备养子刘封与将领孟达。彼时刘封刚因攻占上庸的战功升任副军将军,却以“郡土初附,不可动摇”为由,断然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直到十二月关羽父子被孙权部将斩杀的噩耗传来,刘备才第一次对这个勇冠三军的养子生出不满,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诸葛亮深夜密谈时道出的隐情。   诸葛亮在密奏中从未只提不救关羽一事,反而重点剖析了刘封的三重致命隐患。   作为刘备早年收养的义子,刘封二十余岁便随诸葛亮、张飞入川作战,攻城掠地屡立战功,军中威望早已远超同龄将领。   更关键的是,他性格刚烈勇猛,连孟达这样的功臣都敢欺凌——史料明确记载,刘封曾公然抢夺孟达的仪仗队,最终逼得孟达带着部众叛逃曹魏。   这样的跋扈,在刘备在世时尚能压制,可一旦刘备百年之后,年幼的刘禅根本无法驾驭这位手握兵权的“兄长”。   孟达叛逃后写给刘封的劝降信,更让诸葛亮看清了隐患的紧迫性。信中直白点出“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戳破了刘封“养子”身份的尴尬——此时刘备早已立刘禅为太子,刘封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皇储之争的潜在风险。   果不其然,当曹丕派夏侯尚、徐晃联合孟达攻打上庸时,上庸太守申耽、申仪兄弟瞬间倒戈,刘封兵败逃回成都,印证了他既缺乏笼络人心的能力,又无法稳定边疆的致命缺陷。   回到成都的刘封本以为最多受些斥责,却没想到刘备直接拿出了诸葛亮的谏言。刘备或许还念着父子之情,念着刘封拒绝孟达劝降的忠诚,但诸葛亮那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彻底击中了他的要害——作为开国之君,他必须为蜀汉的长治久安扫清障碍。   最终,刘备赐刘封自裁,当刘封叹息着说出“悔不听孟子度之言”时,刘备忍不住为之流涕,可这泪水里藏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无奈。   后世有人说刘封死得冤,明朝李贽就认为他不救关羽是“迫不得已”,清初毛宗岗也惋惜他“明白得太晚”。但诸葛亮看得更远:关羽之死只是导火索,刘封的存在早已成为蜀汉政权的定时炸弹。   从彭羕、魏延到杨仪,蜀汉史上多少猛将因“难制御”而惹祸,诸葛亮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不惜背上“逼死皇嗣”的嫌疑,也要为刘禅扫清继位路上的绊脚石。   刘封自裁的那一刻,或许才真正读懂诸葛亮那封谏言背后,藏着怎样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