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历史上这四个 “想不到”,藏着同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低估对手的野心,误判局势的走向,最终只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李鸿章那时候手握北洋水师,朝廷里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咱们的底气,船坚炮利,怎么也能镇住日本这个弹丸小国,他自己也这么盘算,日本明治维新才多少年,就算有点长进,还能翻了天? 那时候朝鲜出了事,中日都往那儿派兵,李鸿章心里打着小算盘,觉得可以靠俄、英这些列强调停,没必要真刀真枪跟日本干。 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北洋水师的军舰看着威风,可好几年没添新船,炮弹都不够用,管带们还在克扣军饷贪赃枉法,这些他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愿意正视,在他眼里,日本终究是 “蕞尔小国”,没胆子跟大清撕破脸,结果丰岛海战日本先开了炮,甲午战争就这么打起来了。 北洋水师被困在威海卫,弹尽粮绝,那些曾经的 “亚洲第一” 军舰沉的沉、降的降,李鸿章这时候才傻了眼,可一切都晚了,割地赔款,白银赔出去两亿两,台湾就这么丢了,这都是他低估日本野心的代价。 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在北平养病,早就收到情报说日本关东军要在东北动手,他急着给蒋介石发电报请示,可蒋介石满脑子都是 “剿共”,回他的都是 “避免冲突”“力避事端”。 9月12号,蒋介石专门把张学良叫到石家庄,当面嘱咐 “无论日军如何寻衅,务必不抵抗”,还说要靠国际联盟解决,张学良心里不是滋味,东北是张家的根,日本杀了他爹张作霖,这笔仇他记着,可他真信了蒋介石的话,觉得日本只是小打小闹,不敢真占领东北,国联出面肯定能摆平。 9月18号晚上,日军炮轰北大营的时候,他正在戏院看梅兰芳的戏,接到电话后,脑子里全是 “不抵抗” 的命令,只能无奈地指示手下 “忍辱负重”。 东北军有二十多万兵力,日本关东军才一万多,可士兵们接到的命令是 “不准开枪”,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占领沈阳,不到半年,整个东北都丢了。 那些跟着张家打天下的老兵,气的鼻子都歪了,可没命令也没法动弹,张学良这一误判,让三千万东北同胞成了亡国奴,这账怎么算都算不清。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时候,蒋介石还在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他总觉得日本只是想占点小便宜,不会发动全面战争,之前日本占了东北、热河,他都没真反抗,一门心思要消灭共产党的武装。 他觉得只要再忍一忍,跟日本谈谈条件,还能保住华北的半壁江山。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卢沟桥跟日军交火后,蒋介石一开始没下令全力抵抗,还在犹豫要不要和谈,他低估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野心,也错把日本的步步紧逼当成了谈判筹码。 结果日军借着卢沟桥的冲突,迅速增兵华北,北平、天津很快就失守了,日军顺着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往南打,这下蒋介石才明白过来,可已经来不及了,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军队仓促应战,损失惨重,他之前的犹豫和误判,让中国军队错过了最好的备战时机,把整个国家拖进了全面战争的火海。 罗斯福更没想到,日本敢把矛头指向美国,那时候美国隔着太平洋,觉得战争离自己远着呢,虽然跟日本在东南亚的利益有冲突,冻结了日本的资产,禁运了石油,但罗斯福和手下的将领都觉得,日本最多在东南亚搞点动作,不敢招惹美国这个工业巨头。 他们收到过不少日本可能偷袭的情报,可要么觉得情报不准确,要么觉得日本没那个胆子和实力,1941年12月7号早上,日本的战机突然出现在珍珠港上空,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美国的战列舰一艘接一艘被炸沉,几千名士兵当场死亡,太平洋舰队几乎瘫痪。 罗斯福接到消息的时候,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他知道日本人会搞突然袭击,却没料到会这么狠、这么突然。 美国本来想隔岸观火,靠卖军火发战争财,结果被日本的野心打醒了,只能仓促参战。那些在珍珠港死去的士兵,他们的家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家,可就因为这种对对手的误判,永远失去了亲人。 这四次 “想不到”,说到底都是把对手的野心当玩笑,把自己的安全当赌注,日本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憋着扩张的心思,可李鸿章、张学良、蒋介石还有罗斯福,要么被自己的实力冲昏了头,要么被眼前的利益绊住了脚,要么寄希望于别人帮忙,就是不愿意正视眼前的危险。 他们总觉得 “不会吧”“不可能”,可战争从来不会因为你的侥幸就推迟到来。那些血淋淋的损失,城破家亡的悲剧,都是因为一开始的误判。 对手的刀已经磨好了,你还在琢磨他是不是来送刀的,这种糊涂,代价就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