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置之死地而后生!乌克兰炸毁俄军西北方向渗透波克罗夫斯克的道路 来源:等风来

置之死地而后生!乌克兰炸毁俄军西北方向渗透波克罗夫斯克的道路 来源:等风来 乌克兰军队在波克罗夫斯克战场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大戏。 他们主动炸毁己方最后一条补给通道,逼入绝境的同时,竟用无人机与精准火炮织成“死亡之网”,反杀俄军轻型部队的渗透突袭。 这一招不仅源自《孙子兵法》的千年智慧,更融合了21世纪的高科技打法,让固守11个月的防线成为俄军的“绞肉机”。 乌军炸毁的是波克罗夫斯克西北侧连接塞利多夫的道路。 这条路由俄军控制,是其利用轻型车辆渗透波城的重要通道。 乌军第7快速反应军直接将其彻底摧毁,现场画面显示道路断裂处堆满燃烧的摩托车和汽车残骸。 这一战术的背景是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地位极其关键。 它是顿涅茨克州的物流枢纽,俄军若攻占此地,便可向康斯坦丁尼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等城市推进,最终目标是夺取整个顿涅茨克州。 俄军已持续尝试夺取该地区长达11年。 乌军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 此前俄军曾借助这条道路发动多次渗透进攻。 11月11日,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市郊摧毁了5辆摩托车和5辆汽车,导致俄军进攻仅取得“部分成功”。 乌军战术转变的核心是放弃与俄军拼消耗的阵地战。 他们不再投入大量步兵在战壕中短兵相接,转而构建了一套无人机与远程精准火炮结合的作战体系。 无人机成为乌军的“眼睛”。 波克罗夫斯克一带已构筑密集的无人机作战网,前线布满无人机光纤,24小时监控战场动静。 俄军士兵甚至被迫爬行推进以躲避侦察。 一旦无人机锁定俄军位置,乌军即刻调用精准火炮进行打击。 这种“发现即摧毁”的模式使得俄军突击部队损失惨重。 乌军还系统性摧毁俄军补给线。 4月初,乌军突袭顿涅茨克州泽列涅附近的俄军关键渡口,炸毁桥梁结构,导致俄军运输车队陷入混乱。 俄军面对乌军新战术曾尝试多种突破方法。 4月21日,俄军出动150辆摩托车发动大规模机械化进攻,企图利用摩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绕过乌军防御工事。 乌军对此早有准备。 他们在路口铺设了龙骑兵齿状防御工事和带刺铁丝网,道路上埋设地雷,并安排FPV无人机随时待命。 俄军摩托车队很快陷入火海,超过三分之二的骑兵被炸翻。 俄军后续投入的步兵战车也未能突破。 由于通讯中断,后方指挥官不知前线失败,仍派一个营的步兵战车增援,结果这些战车全被反坦克地雷和无人机摧毁。 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战斗已持续多月。 8月10日,乌军苏-27战斗机向波克罗夫斯克西南部的比沙涅地区发射GBU-62航空炸弹,摧毁俄军据点。 俄军曾尝试小股特种部队渗透。 一支150人的俄军突击小队从谢利多夫出发,历时14天推进后仅剩30人抵达波克罗夫斯克郊区,随即遭乌军炮火覆盖。 乌军战术具有明显针对性。 面对俄军“三人小组”的死亡冲锋战术,乌军选择炸毁道路,从根本上剥夺俄军利用轻型装备渗透的能力。 这一战术思维与《孙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谋而合。 兵法原文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强调通过绝境激发斗志。 类似思路在战史上多有体现。 东汉末年曹操围攻壶关久攻不克,后采纳“围师必阙”策略,虚留生路瓦解守军斗志,最终破城。 现代战争中,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攻克格罗兹尼时也曾使用类似战术,虚留生路引诱车臣武装突围,随后在预设伏击圈予以歼灭。 乌军战术不仅限于波克罗夫斯克。 在扎波罗热方向,乌军也发动反攻,推进至卡缅斯科附近,同时击退俄军对科梅舒瓦哈的偷袭。 俄军试图通过象征性行动提振士气。 11月14日,俄军在米尔诺赫拉德废弃矿井顶部竖起俄罗斯国旗,但乌军迅速拆除旗帜,并消灭了负责竖旗的士兵。 战场心理战也在持续。 俄军曾派遣士兵穿着平民服装甚至乌军制服活动,而乌军对此采取强硬态度,近日将其抓获的7名穿乌军制服的俄士兵当场处决。 波克罗夫斯克的战斗已成为俄乌冲突中的焦点。 俄军向该地区增援近10万士兵,侧面反映他们至今未能完全掌控这座城市。 乌军在其他战线配合波克罗夫斯克主战场行动。 8月8日,乌军空袭罗斯托夫的米列罗沃空军基地,卫星图像显示俄军燃料仓库毁坏严重。 这种多点开花的打法使俄军难以集中兵力。 乌军通过摧毁补给线、打击指挥所、破坏后勤枢纽,系统性削弱俄军持续进攻能力。 战场态势显示,波克罗夫斯克已成为乌军设下的一个“局”。 乌军在此地的目标不仅是防守,更是大量剿杀俄军有生力量。 俄军面对乌军新战术尚未找到有效应对方法。 他们仍依赖小股部队渗透和敢死队突击,但在乌军无人机监控下,这些战术效果有限。 乌军的战术成功使得波克罗夫斯克防线在11个月的激战后依然未被突破。 这座城市已成为乌克兰抵抗意志的象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