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年轻人爱上“剩菜盲盒”

当城市的夜幕降临,年轻人的夜生活目的地或许不再是喧闹的酒吧,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剩菜寻宝”。

原价30元左右的面包、100元左右的寿司或轻食、20元左右的咖啡……均可以通过“剩菜盲盒”的相关小程序下单,并以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在当晚9点后领取。这些保质期较短的食品,由商家在打烊前打包,以“盲盒”形式折扣售卖。

前几日,杭城某五星级酒店推出的自助餐剩菜盲盒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甚至一度上了热搜。原价298元的自助晚餐,如今只需40元就能将餐台上的美食打包回家。每周三至周日晚上9:15-9:30,成为一场限时15分钟的美食寻宝时刻。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体验:“巴掌大的餐盒,装下了烤鸭、叉烧、脆皮烤肉、蒜蓉生蚝,甚至还有清蒸大闸蟹。要是装上两只大闸蟹,这波就值回票价了!”除了晚餐盲盒,酒店还推出了20元的早餐盲盒,让精打细算的上班族也能用超值价格享受五星级早餐。

这股“剩菜盲盒”的风潮源自国外平台“TooGoodToGo”,如今在本土化平台的助推下,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不少年轻人为了抢到限量盲盒,甚至养成了每日定点蹲守的习惯。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倩倩是食品盲盒的忠实粉丝。对她而言,每次购买盲盒都像是一场小小的冒险,既符合她精打细算的消费理念,又能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对商家而言,用体面的方式处理剩余食材,同时还能做品牌宣传,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对年轻人来说,用更少的钱享受同等品质的美食,更是精打细算生活方式的乐趣所在。众多年轻消费者喜欢新奇、喜欢创新、喜欢探索未知,所以开盲盒这种做法,能很好地满足这种猎奇心理。让我们从烦恼“今天吃什么”,到期待“今天会吃啥”。“剩菜盲盒”也代表了一种“节约粮食”的理念。

“剩菜盲盒”的流行,让年轻人的餐桌有了更多可能:可以在路边摊吃一份盒饭,可以在沙县点一碗拌面加蒸饺,也可以买上一份寿司盲盒,从烤三文鱼骨到鱼籽寿司,再到美乃滋卷,一日三餐,顿顿不同。

食物,不再是果腹的任务,而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束光。

五星大厨练摊记

在食品盲盒风靡杭城的同时,另一股消费新风尚正在街头悄然兴起——到星级酒店的外摆摊位买吃的。

38元一份的花雕糟卤鸡,放在路边,星级酒店的厨师还会在一旁给你解释口味的不同;40元一份的卤蹄膀,新鲜油亮的颜色跟堂食一样诱人;2块钱一个的流沙包,价格堪比街边早餐店……

以往,看似高不可攀的星级酒店,有着严格的服务门槛和消费要求。现在,星级酒店集体走下神坛,亲切地向路边每一个人招起了手。摊子一摆,管你几颗星,嘴巴说了算。

今年,不少星级酒店都出门摆摊,争取新的生意客群。以武林广场为例,周围分布着众多酒店和居民区,每天下午4点的出摊时间一到,戴着高帽的中餐部厨师会从店里推出餐车,每个菜都用白色外卖盒分装好,一摞摞地堆在桌子上。看到这个架势,你以为菜式价格肯定很夸张?其实并没有。卤鸭38元一份,土烧鱼头43元一份,最便宜的是各种小吃,手工米粿只需2.5元一个,花卷与刀切1元一个。

这样的价格相比起街边小店丝毫不落下风,还没到摆摊时间,街头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些畅销单品,如7元一个的狮子头,很快就告售罄。

也许很少有人料到,五星级酒店的摆摊效果会如此超出预期。事实上,五星级酒店的菜品并非以口味突出吸引人。据食客们的反馈,摆摊的菜品口味偏清淡,但是星级酒店的卫生是最吸引人的——在场的厨师一般戴上了帽子、口罩、手套等,且打着非预制菜的标签,让人放心。

而众多购买者中,除了“马大嫂”们,还有众多年轻人。在某短视频app上,酒店摆摊的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了1亿次,社交网络上,“星级酒店摆摊”相关的笔记已突破百万篇,还出现了“酒店外摆”测评的美食博主。不少网友纷纷感叹:摆摊的风,终于还是吹到了五星级酒店。

家住武林广场的小赵,每天都会在酒店的外摆微信群中订好自己想吃的菜品,等下班之后再来取菜。

在他心中,传统酒店的餐饮价格高,只适合商务宴请或者和朋友聚餐,不是日常就可以进去的。如果不是酒店主动走出大堂来摆摊,自己可能从来不会考虑走进去消费,现在酒店在街头摆摊,反而激发了他对“星级主厨手艺”的好奇心,愿意尝试购买。

而相比于普通的街边小摊,他对酒店摆摊表现出了更大的“信任感”,在酒店实体品牌背书的基础上,卫生条件受认可,“不怕吃出问题找不到人。”

所谓城市烟火气,大抵就是这样:既有星级酒店的精致讲究,又有街巷市井的温暖妥帖,热气腾腾地裹着生活的甜与咸。

“零浪费生活”

盲盒与外摆,为何让年轻人着魔?

经济实惠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探索欲和猎奇心态。年轻人不单单是在买一个潮玩或是一份吃的,而是在买一份期待、一个好奇。星级酒店做剩菜盲盒、外摆,原本就有一种反差感。而这种流行的B面,是年轻人反向消费的趋势正兴起。

简单来说,就是以理性消费来摆脱“消费主义奴役”的一种新兴消费实践。人们不再为了虚荣和面子而消费,而是量力而行,注重商品的性价比与体验感。

比如下班之后去上夜校、节假日去乡村小镇一游等,都是反向消费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博主开始提倡并加入“零浪费生活”的模式:精挑细选、货比三家、注重节俭,甚至让不少长辈感叹,“年轻人比60后、70后还懂得省钱”。

有经济学家指出,“反向消费”并不代表着彻底的消费萎缩,而是消费结构的调整和重塑。年轻人从“买贵的”转向“买对的”,这倒逼着各行各业,也开始围绕这几个维度努力适应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在商业模式的优化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其中的性价比。

事实上,作为剩菜盲盒鼻祖,“TooGoodToGo”的中文翻译就是:弃之可惜的好东西。

该品牌的创立既帮助商家处理当天卖不掉的食物,避免浪费,也使消费者以折扣价买到食物,节省生活成本,堪称性价比之王。当然,在中国,“TooGoodToGo”模式其实早有先例,甚至它们还有一个更为风雅的名字——“折箩”。

最早的折箩来自旧时的饭庄。每到年节,大户人家会聚会请客,阔气的酒席后剩下不少食物,店家就会把剩菜剩饭分门别类地放在笸箩中,放在门口售卖,甚至夏天还有用荷叶或者西瓜皮装折箩的,人们用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些大菜。

宴席上剩下的菜打包回去再巧手煮一下,让混合的菜汁交汇出浓稠的香气,也称为“折箩”。如今东北乱炖、河北烩菜,福建碗底汁,山东博山酥锅、四川清蒸杂烩,都可以算得上折箩菜的演变。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无论是给在城市里散步溜达取名“citywalk”,还是给“离职换工作”的中间时间取名“gaptime”,或是给店家卖不完的食物取名“魔法袋”“盲盒”,这些时尚感满满的话题词,使用频率已经超过百万,流行度高到打破消费壁垒。

他们,正学着卸下精神内耗,踏实地过着让自己舒适的生活。而当这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便能从容地肯定自己:“不错嘛,如今也是会过日子会省钱,拥有掌控生活能力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