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胡宗南意外捕获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在解放军中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刘亚生,他将刘亚生请至自己的私宅,予以优待,为了促使刘亚生投降,胡宗南还特别指派手下安排了一位貌美的女特务,企图通过美人计来让刘亚生屈服,他这么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1948 年底的长江江面,寒风卷着浪沫拍打船身,刘亚生被绑在船板上,却高声唱起了《国际歌》。 敌人举着枪呵斥 “不许唱”,他反而唱得更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他留在世间的最后声音,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用生命对信仰的告白。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钢铁战士,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材生,革命路上留下诸多印记。 时间回到 1935 年的北平,19 岁的刘亚生站在 “一二・九” 运动游行队伍最前排。 他举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标语,面对军警的水龙和警棍,毫不退缩。 游行结束后,他秘密组织同学印发传单,向民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这次运动,让他坚定 “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 的信念,开始接触马列主义。 1936 年,刘亚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却没把精力放在课本上。 他牵头成立 “进步读书会”,组织同学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校方察觉后要将他开除,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据理力争:“爱国何错之有?” 最终校方妥协,但他知道,单纯的学生运动不够,必须投身实际革命斗争。 1938 年,刘亚生放弃北大学业,背着行囊奔赴延安。 在抗大学习期间,他成绩优异,多次在理论研讨会上发言,获领导认可。 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被分配到 359 旅,跟着王震到南泥湾。 那时南泥湾荒无人烟,他带头扛锄头,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刘亚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 他深入连队调研,制定 “开荒竞赛” 方案,还编写《生产简报》宣传先进典型。 在他推动下,所在部队当年开荒 2000 多亩,收获粮食 10 万斤,缓解边区粮荒。 战士们笑称:“刘副主任不仅懂理论,搞生产也是一把好手!” 1941 年,359 旅承担保卫边区任务,刘亚生兼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他创作《南泥湾好》《开荒歌》等歌曲,在部队和群众中广为传唱。 他还组织文艺队深入田间演出,用快板、话剧鼓舞生产和战斗热情。 这些工作让 359 旅凝聚力大增,成为边区的 “模范旅”。 1944 年,359 旅奉命南下抗战,刘亚生随部队转战湖南、广东等地。 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日军包围,他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突围。 他利用熟悉的地形,深夜带战士绕到日军后方,炸毁弹药库,为大部队突围创造条件。 这次战斗后,他因战功记二等功,却从不向人提及。 1946 年,国民党发动内战,359 旅奉命北返,刘亚生突围中突发肠胃病。 疼痛让他无法行走,战友要抬他走,他坚持:“别管我,保住大部队要紧!”最终,他被叛徒出卖,落入胡宗南手中。 被俘前,他销毁机密文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胡宗南为劝降刘亚生,先将他请进私宅,还特意安排一位穿旗袍的女特务。 女特务端着茶水娇声道:“胡长官说,只要您归顺,高官美人都有。” 刘亚生却指着她问:“姑娘,你知道 359 旅在延安开了多少亩荒地吗?” 女特务瞬间懵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他接着道:“你们这花架子,还是省省吧!” 见美人计失败,胡宗南又摆上满桌酒菜,说 “少将职位任你选”。 刘亚生看着佳肴,想起南泥湾的小米饭,冷笑道:“我饿肚子也不吃你们的饭。” 他把碗里的红烧肉挑出来:“狱里还有难友没吃饭,不如给他们送去。” 胡宗南恼羞成怒,将他关进看守所,用老虎凳、电刑折磨他。 刘亚生却笑着说:“这些手段吓不倒我,我见过南泥湾的荒土变良田,就信革命能成功。” 1948 年底,敌人见劝降无望,决定杀害他。 临刑前,他向狱友告别:“我先走一步,你们要坚持到底,等着胜利那天。” 他还把藏在衣服里写有革命理论要点的纸条,偷偷塞给年轻狱友:“好好学,以后用得上。” 如今,南京长江边的革命烈士陵园里,矗立着刘亚生的纪念碑。 碑文中详细记载他的人生:从北大高材生到革命战士,从南泥湾开荒到狱中坚守。 每年都有学生、军人和群众来献花,聆听他的故事。 他的事迹被编入地方党史教材,在南泥湾创作的歌曲,仍被人们传唱。 刘亚生虽牺牲 70 多年,但他的精神从未远去。 他用一生证明,信仰不是空洞口号,体现在开荒的实干中,面对酷刑的坚守中。 这位从书斋走向战场的共产党人,用生命为 “初心” 写下最厚重的注脚。 信源:《晋察冀军区史》、《胡宗南年谱》、《革命烈士刘亚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