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八路军
抗战时期,八路军缴获武器,为啥不捡冲锋枪?老兵含泪说出原因
但在抗战期间,八路军在缴获日军武器时,他们却往往青睐“老古董”般的三八大盖步枪,而非火力更猛的冲锋枪。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火力越凶猛越好吗?抗战岁月里,八路军的枪声听起来并不密集,这并非他们不敢拼杀,而是...
为什么八路军副总指挥的不二人选是彭德怀?
我把彭德怀出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之前,在红军中的任职梳理一番,你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的不二人选,因为这是彭老总在红军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就从1935年8月的草地分兵开始说起。毛儿盖会议之后,中革...
1942年,一女八路从来不洗脚,引起了游击队长甄凤山的警惕,他半夜潜入女队员房间
1942年,一女八路从来不洗脚,引起了游击队长甄凤山的警惕,他半夜潜入女队员房间,趁她熟睡时掀开了她的被子,结果眼前一幕让他脊背发凉。抗日战争打到1942年,华北敌后根据地形势紧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29师386旅独立营驻扎河北偏僻山村,战士们住土屋,靠游击战对抗日军。营长刘满仓管着全营,他经验老到,对新来的人总要多看几眼。游击队长甄凤山是老兵出身,打仗多年,熟悉敌情。张美智是新队员,她从北平来,是个女大学生,父母死于日军轰炸,她投奔太行山八路军。刘满仓见她有文化,就让她做文书,记日志管后勤。她上手快,大家觉得她可靠,还爱讲北平的事。张美智加入后,部队行动老出问题。出去打游击,敌人总提前知道,跑得飞快或设埋伏。死了不少人,枪弹短缺,大家心里慌。甄凤山觉得不对劲,敌人怎么这么了解底细。他开始留意队员,最后盯上张美智,因为失败时间跟她来队重合。他派人暗中观察,发现她从不洗脚。夏天热,大家都洗,她鞋袜不脱,说怕凉。甄凤山知道日军特务有时用身体记号传情报,脚上可能有线索。甄凤山决定查清楚。一晚他摸进她屋,掀开被子看脚。脚趾分开大,硬茧多,像穿木屐磨的。日本人穿木屐,脚趾得夹带子,久了就这样。小腿弯曲,像跪坐习惯。日本人跪坐,中国人少见。这让他确认她可疑。甄凤山不急着抓人,先设局试探。在她面前说假情报,部队要袭击日军据点,时间地点清楚,还说保密。其实是编的,看她反应。当晚她溜出去,甄凤山带人跟上。她进林子发信号,会见日军翻译官,递纸条。抓捕时她跑,甄凤山开枪打倒她。查她东西,有烧一半笔记本,记部队人数驻地武器。全是她泄密害的失败。翻译官招供,张美智经特高课训练,伪装中国学生混进八路军,收集情报。她不洗脚就是藏脚型,不露身份。事发后,甄凤山向全营通报,大家气愤又后怕。部队查得严,再没出漏子。甄凤山靠警惕保住队伍,打了几场胜仗。这个故事出自抗日战争真实背景。甄凤山是河北人,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抗日爆发,他组织游击队,在晋察冀打日军。1942年他在定唐大队当队长,护送北平学生到根据地,表现好受聂荣臻表扬。他枪法准,心思细,抓过不少奸细。张美智这类间谍是日军常用手段,特高课训练华人或日本人伪装潜入,破坏抗日。日军侵华时,用间谍战破坏根据地。特高课是情报机构,训练特务学中文,伪装学生或难民混进队伍。脚型是关键,日本妇女穿木屐,脚趾分开,中国人少有。甄凤山凭经验识破,体现了八路军情报工作的严密。抗日时期,敌后斗争复杂。八路军靠群众基础,但间谍渗透常有。甄凤山队伍在河北山区,地形利于游击,但补给难。抓张美智后,部队调整策略,加强保密教育。类似事件在其他根据地也发生过,提醒战士警惕。甄凤山后来继续抗日,领导队伍渡过难关。他的事迹在党史资料里有记,强调基层干部的作用。张美智代表日军阴谋,她的行为导致战士牺牲,暴露了侵略者的残酷。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谁?他一炮干掉日军中将
我们都知道,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你知道,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谁吗?又是何人击毙他的?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讲述一下。八路军(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
张作霖去视察东北军,遇到一个偷懒的士兵,正躲在树林里,用钢盔当锅炖野鸡肉,张作霖
张作霖去视察东北军,遇到一个偷懒的士兵,正躲在树林里,用钢盔当锅炖野鸡肉,张作霖掏出关东小烧,两个人饱餐了一顿。饭后,张作霖对士兵说:“把钢盔好好洗洗,不然戴在头上有味!”士兵惊讶地说:“你挺懂行呀!”张作霖微微一笑,说道:“那是,我刚当兵那会,也经常这么干。”你可能会问,张作霖那会儿的兵,真有钢盔吗?还真有。说起来,中国军队正儿八经大规模用上钢盔,时间不算早。有记录的第一次,是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当时吴佩孚手下,有个精锐的第三师,专门组建了一个“钢盔旅”。他们戴的,是法国货——亚德里安式钢盔。吴佩孚的想法很超前,想用这支“铁帽子旅”配合德制冲锋枪,去啃张作霖奉军的硬骨头,有点像一战德军“暴风突击队”那意思。可惜啊,想法是好的,现实很骨感。这支部队没经过特种训练,面对奉军密集的机枪阵地,头盔再硬也顶不住子弹乱飞,伤亡惨重,没起到啥大作用。但这一战,却给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阀上了一课:脑袋上顶个铁家伙,关键时刻真能保命。咱说回张作霖,他亲眼见识过吴佩孚的“铁帽子旅”,能不懂钢盔的好处?后来他自己也从法国买了一批。所以,他对那个小兵说自己也用钢盔炖过肉,这话绝不是吹牛。他懂这玩意儿,不光懂它怎么挡子弹,更懂它在战场上能怎么“救命”——有时候是挡住致命的弹片,有时候,就是换来一口热乎的鸡汤。从那以后,钢盔就在中国的战场上遍地开花了,简直成了一个“万国钢盔博物馆”。云南的滇军,因为离法属殖民地近,就清一色法式装备,人手一顶钢盔。1937年滇军出滇抗日,从台儿庄到武汉会战,那一道道戴着法式钢盔的身影,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川军、桂军、西北军呢,则喜欢英国的“飞碟盔”,也就是布洛迪式钢盔,因为它简单轻便。而蒋介石最精锐的德械师,戴的自然是德国经典的M35钢盔,那造型,可以说是二战德军的标志了。淞沪会战前,你能在上海街头看到戴着德盔和英盔的士兵并肩巡逻,场面相当“国际化”。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也最痛恨的,是日军的90式钢盔。这玩意儿其实也是仿的法式钢盔,但日本人做了“本土化改造”。可这改造,毛病不少。内衬不稳,戴着晃荡,必须把绳子死死勒在下巴上,不然跑两步就歪了。这么一来,要是钢盔被子弹打中,冲击力很容易把士兵的脖子给震伤。而且它防护力有限,还不透气,在中国南方的湿热环境里,戴着就是受罪。对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作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钢盔绝对是奢侈品。早期红军打游击,缴获了钢盔也没太当回事,带着它翻山越岭不方便。可到了抗日战场,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大家才真正意识到头部防护有多重要。于是,缴获日军的90式钢盔,就成了我军将士眼里的宝贝。虽然这玩意儿毛病一堆,但对于连铁都缺的八路军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先进防具了。各部队会把缴获来的钢盔集中起来,配发给突击队、尖刀班。在反“扫荡”作战中,这些戴着日式钢盔的八路军战士,就是插入敌人心脏最锋利的尖刀,有效降低了一线部队的伤亡。到了抗战末期,我军拥有的钢盔数量已经相当可观。解放战争时期,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到潮湿泥泞的南方,佩戴着日式钢盔的解放军战士,成了席卷旧时代的一股钢铁洪流。这种缴获来的日式钢盔,甚至一直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对一种装备的依赖,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短板。建国初期,我军对研制自己的制式钢盔并不够重视。直到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这个血的教训才真正疼醒了我们。当时,我军大多数战士戴的还是布军帽,在越南丛林的冷枪冷炮面前,吃了大亏,付出了不必要的伤亡。正是这场战争的刺痛,催生了我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制式钢盔——GK80型钢盔。它参考了多种外军钢盔的优点,结合了我们自己的实战需求,在后来的两山轮战中表现优异,大大保护了我们的战士。从那以后,我军的头盔发展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所以,从张作霖和那个偷懒小兵的故事说起,一顶小小的钢盔,串起的是中国军队近一个世纪的辛酸、奋进和现代化历程。那口用钢盔炖鸡的‘锅’,炖出的是乱世里士兵的辛酸、智慧和乐观。它反映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最残酷的环境里,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而从五花八门的“万国牌”,到我们自主研发的制式装备,每一顶钢盔的演变,背后都是国家工业实力的提升和无数血与火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