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武术大师都是人精,比如外号“杨无敌”的杨露禅,自己身强体壮,天天蹲下抓石碾子站起来往上举来训练自己腿背以及肩部的力量,这和现代的中重量级拳击手或摔跤手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教别人的时候,尤其是在京城,基本都是教套路为主。 清末京城端王府的练武场,杨露禅正教贵族们练 “绵拳”,动作柔和如行云流水。 突然一名年轻弟子趁其不备突袭,他却不慌不忙,抬手轻轻一卸,弟子便摔出老远。 “练拳不仅要养生,更要懂自保。” 杨露禅的话让众人惊叹 —— 这就是 “杨无敌” 的真功夫。 没人知晓,这位武学大师的功夫,是从河北乡村药铺的墙角偷学起步的。 那时杨露禅还是药铺的小伙计,每天搬完药材,就躲在后院墙角看师傅教拳。 师傅打拳时的沉肩坠肘、拧腰转胯,他都牢牢记在心里,晚上借着月光偷偷练。 有次练到忘我,打翻了药筐,掌柜的要辞退他,他哭着保证 “再也不耽误干活” 才留下。 这样偷偷学了三年,他的招式已有几分模样,却始终没得到师傅的指点。 转机发生在一个清晨,他正模仿师傅练 “云手”,身后传来一声:“力没沉到腰上。” 回头见是教拳的陈师傅,他吓得赶紧跪下,以为要受罚。 陈师傅却扶起他:“看你心诚又有悟性,我收你为徒。” 从此杨露禅才算正式踏入武学之门,开始系统学习太极拳。 跟着陈师傅学拳的日子,杨露禅比谁都刻苦。 天不亮就去河边举石锁,几十斤的石锁,他能举着练 “马步冲拳”;傍晚回到院子,又蹲在石碾子旁,抓住碾子猛地站起上举,练腿背力量; 别人练一个时辰推手,他练到掌心生疼才罢休,只为感受 “以柔克刚” 的力道。 陈师傅常说:“这孩子,是块练拳的好料。” 几年后,杨露禅的功夫已小有所成,陈师傅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他不仅精通了太极拳的各路招式,还悟透了 “四两拨千斤” 的精髓。 有次村里来了恶霸欺负人,杨露禅挺身而出,三两下就把恶霸制服。 “杨露禅会功夫” 的名声,渐渐在河北永年县传开。 为了精进武艺,杨露禅决定去北京闯荡。 初到京城,他在一家酱菜铺当伙计,每天搬沉重的酱缸,也没落下练拳。 一天夜里,一伙强盗闯进铺里抢劫,掌柜的吓得直发抖,杨露禅却镇定自若。 他扎好马步,等强盗冲过来,用 “揽雀尾” 的招式轻轻一推,强盗就摔在地上。 这事很快传遍街坊,有人把他推荐给了端王府。 端王府请杨露禅教拳,可贵族们养尊处优,吃不了举石锁、扎马步的苦。 他灵机一动,创编了一套动作柔和的 “绵拳”,专门适合养生。 但他也没忘教实战技巧,偶尔像那次化解弟子突袭一样,展示真功夫。 贵族们又惊又佩,“杨无敌” 的名号,在京城渐渐打响。 那时京城武术界高手云集,有人不服杨露禅,上门挑战。 有个练形意拳的武师,一上来就出狠招,杨露禅却用太极拳的 “捋” 法化解。 几个回合下来,武师被他摔得心服口服,当场拜师。 此后,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来找他切磋,他都一一应对,从无败绩。 杨露禅还特别注重拳法的传承与推广。 他编写了《太极拳谱》,把复杂的招式拆解成易懂的步骤,方便后人学习;对不同的弟子,他因材施教 —— 普通人教实战,年轻人教硬功,老人教养生; 他的儿子杨班侯、杨健侯跟着他学拳,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太极拳大师。 在杨露禅的努力下,太极拳从一门地方拳术,发展成京城乃至全国闻名的武术流派。 他打破了武术传承的门规限制,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学拳;他还将太极拳与养生结合,让这门拳术不仅能防身,还能强身健体。 这些成就,让他成为清末武术界的标志性人物。 如今,杨露禅早已不在人世,但他留下的杨式太极拳,却风靡全球。 公园里、健身房里,无数人在练习他创编或改良的太极拳招式;他的武学理念 “以柔克刚”“因材施教”,至今仍影响着武术教学。 从河北乡村偷学拳术的伙计,到名震京城的 “杨无敌”,再到太极拳的重要传播者,杨露禅用一生的习武经历与成就,证明了真正的武术大师,不仅要有高超武艺,更要有传承与创新的智慧。 这份智慧,让太极拳穿越百年时光,依旧在滋养着无数人的生活。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冀人冀事】太极宗师——杨露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