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繁母猪降至4000万头以下,养猪人"好日子"真要来了吗? 近期,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000万头以下,这一数据变化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养猪行业激起层层涟漪,让众多养猪人满心期待"好日子"即将降临。然而,养猪行业的前景并非表面这般简单,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 从政策导向来看,政府正积极推动产能去化,为市场供需平衡发力。2025年,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提出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目标,要求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各省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调减幅度。 这一系列政策举措犹如精准的调控之手,旨在缓解当前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改善市场供需关系。若政策能够严格落地执行,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下降,未来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有望逐步得到改善,为猪价回升创造有利条件。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产能去化速度较为缓慢,犹如蜗牛爬行。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6月至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仅减少了5万头,这与政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规模养殖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市场低迷期仍能维持生产,部分头部企业养殖成本控制得当,在当前猪价下仍能保持微利,或仅有小幅亏损,去产能动力明显不足。 而散养户虽面临亏损困境,却缺乏转型能力,只能苦苦支撑或被迫退出。这种局面导致产能去化进程受阻,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预期目标。此外,生猪养殖效率的提升也在无形中抵消了存栏数量下降带来的影响。规模猪场的PSY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能繁母猪,如今能够产出更多仔猪,生猪产能被进一步放大。 综合来看,尽管能繁母猪降至4000万头以下且政策推动产能去化,但产能去化速度缓慢以及养殖效率提升等因素,使得猪价回升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养猪人不能仅凭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就盲目乐观,而应密切关注政策执行情况、市场供需变化以及自身养殖成本等关键因素,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优化种群结构,提升养殖效率。 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