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夏,抗战进入艰苦阶段,新四军物资极度匮乏,连基本生活用品都难以保障。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呛得张云逸连连咳嗽,他定睛一看,战士们竟是用树叶卷成的烟在抽,散会后,还有人弯腰捡拾地上的烟头,试图再吸几口。 这一幕,刺痛了他的心:在前线拼命的人,竟连一口像样的烟都抽不上?这,怎能不让人心酸?买不来,那就自己造! 张云逸的决心如磐石般坚定。 他迅速行动,得知天长县有家停业的小烟厂,便立即报请上级批准,与原厂老板携手合作。 新四军出资金、出人力,对方则提供厂房和技术,利润分成,双方一拍即合。 为了掌握更先进的制烟工艺,张云逸又派人潜入上海,秘密学习,将先进技术带回根据地。 六台卷烟机悄然运进,生产线迅速重启,一场自力更生的革命在无声中拉开序幕。 淮南日报的美术编辑精心设计了包装,地下党则在上海秘密印制了精美的烟盒。 1943年3月,试产成功;5月,量产开始,日出600条,“飞马牌”香烟正式问世。 那句“人民应该吸自己的香烟”的广告语,如同春风般传遍城乡,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直击洋烟市场,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烟叶的采购也颇具匠心,从定远、凤阳等地直采,既保证了香烟的质量,又助力了农民的增收。 销量激增,产量也随之扩大至每日千条以上,甚至敌占区的商人也冒险前来购买。 烟厂,这个曾经的破旧小厂,如今已成为了根据地的一张名片,更成为了情报交换的重要媒介,用香烟换物资、取情报,为抗战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军事化的管理确保了生产的高效与有序,品牌的信誉也日益提升。 到1944年,烟厂的月收入已达30万法币,不仅支撑了军需,更赈灾济民。 第七师三年上缴的5300万元,被用于筑堤修坝,惠及了百万百姓。 这,真正实现了自力更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崇高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