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首富钟睒睒,盯上了一门“冰”生意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再次出手,这次瞄准了食用冰市场。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近期公示的信息,农夫山泉计划投资2842万元,在杭州建德新安江扩建年产7000吨的食用冰项目。

这已是农夫山泉在短短两年内第三次加码食用冰业务。

从去年推出便利店冰杯,到今年在山姆会员店上线2公斤装袋装冰,再到如今重金自建生产线,农夫山泉的“冻”作频频,揭示出水饮行业一个全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1.冰杯风暴

农夫山泉此次加码,绝非一时冲动。

就在去年夏天,一场“冰杯风暴”悄然席卷中国市场。几乎是一夜之间,各大便利店、商超的冰柜C位都被这种带盖密封的透明塑料杯占据。

冰杯的走红轨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消费现象。从全家、7-Eleven、罗森等便利店为始点,再到农夫山泉等老牌饮料与冷饮品牌入局,盒马等新零售推出花样冰杯进一步扩大影响。

小红书上,“冰杯”相关笔记迅速爆发至1万+篇,年轻人们不仅分享着各种冰杯DIY配方,更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冰杯+咖啡+椰汁=生椰拿铁”、“冰杯+橙汁+咖啡=橙C美式”、“冰杯+水溶C+养乐多=柠檬点点”……这些看似专业的配方,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

冰杯之所以能快速引爆市场,正因为它击中了当代年轻消费者的多个痛点:对茶饮卫生安全的担忧、DIY的自主动手乐趣、即时获得的便捷性,以及作为社交货币的价值。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的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高达48杯,充分印证了这一品类的市场潜力。

可是表面火爆的冰杯生意,真的如外界想象中那么暴利吗?

2.薄利之谜

当消费者为3-5元一杯的冰块付款时,很少有人想到,这看似暴利的生意,背后的利润薄如刀片。

据业内人士透露,商店售卖的160克冰杯,出厂价仅在1元左右。其中,水的成本仅占35%,而带盖密封塑料杯、杯盖膜、箱子等包材占比高达65%。扣除运输、仓储、人工等各项开支后,每个冰杯的利润仅剩0.1元甚至更低。

冰杯对材质要求极高,必须耐受-20℃低温不破裂、抗运输挤压不变形、长期冷冻不析出有害物质。这类食品级抗冻塑料的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

不仅如此,冷链物流更是“吞金兽”。

食用冰需-20℃以下的仓储环境,仓储和冷链运输的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4倍。以上海为始发地,一个冰杯运到江浙沪的运输成本约为0.2元,到北京就要0.3-0.4元,到乌鲁木齐可能高达0.6元。

如此微薄的利润空间下,企业盈利全靠规模效应。但既然利润微薄,农夫山泉为何还要重金投入?

3.钟睒睒的棋局

今年夏天,山姆会员店一款售价22.8元的2公斤装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一度引发抢购,甚至出现缺货现象。

这款产品来自农夫山泉,选用千岛湖水源,通过低速缓冻工艺凝结而成,具有“持久耐融”的特点。

看似普通的冰块,却卖出了奢侈品的单价。有消费者将其与同等规格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进行换算,得出了“不算便宜”的结论。

实际上,这款袋装冰只是农夫山泉食用冰业务的冰山一角。自2023年布局以来,农夫山泉已推出便利店冰杯和山姆渠道袋装冰两种产品形态。其中,160g规格的冰杯主要在罗森、全家等便利店渠道售卖,单杯定价在3.5元左右。

重金杀入食用冰赛道背后,农夫山泉深谋远虑。

首先,食用冰与农夫山泉现有业务形成天然协同效应。农夫山泉在全国拥有15大优质水源地,为其制冰业务提供了强大背书,将水业务的优势顺利平移至冰业务。

其次,冰杯的引流效果不可小觑。今年,农夫山泉在部分零售渠道推出“买一瓶果汁加1元换购冰杯”的促销活动,既拉动了饮料销售,又推广了冰杯业务,一举两得。

尼尔森IQ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2024年6月,平台“酒+冰块”类订单同比增长170%,“饮料+冰块”类订单同比上涨142%,冰杯对酒水饮料的带动作用明显。

更关键的是,农夫山泉需要新的增长曲线。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饮料业务营收占总营收比重已达62.7%,超过了包装水业务。随着包装水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行业面临价格战,农夫山泉必须找到包装水以外的增长点。

4.布局未来

在日韩等成熟市场,食用冰早已是日常消费品。

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在日本的便利店,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费量已达到25.7亿杯,冰杯已成为和饮料一样的大众消费品。

相比之下,中国食用冰市场尚处发展初期,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食用冰赛道已形成四大玩家格局:专业制冰企业(冰力达、晓德食品)、商超便利店(山姆、盒马)、食品饮料巨头(农夫山泉、伊利、蒙牛)、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古茗)。

一边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1元平价冰杯,另一边是强调品质或品牌溢价的高端冰块。这一赛道的竞争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价格战正成为行业常态。

面对价格战,农夫山泉选择了一条差异化道路。与其采用代工模式降低成本,农夫山泉选择自建生产线,投资2842万元扩建杭州建德年产7000吨食用冰项目基地。这一决策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控制生产端,确保冰块的纯净度与透明度,构建技术壁垒。

对农夫山泉而言,食用冰可能成为其“冰饮共生”战略的关键一环。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同时购买冰块和饮料,掌控了冰块市场,就等于占据了饮品的入口优势。

从东方树叶到食用冰,钟睒睒总是擅长前瞻布局。东方树叶从上市到成为无糖茶市占率第一,用了8年时间;而冰杯从被质疑到逐渐接受,只用了不到两年。

这一次,农夫山泉能否在结冰的赛道上一路领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