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3年,朱老总院子里的苹果被人偷了,有人告密:是“二陈”干的 先说这主谋,也

1943年,朱老总院子里的苹果被人偷了,有人告密:是“二陈”干的 先说这主谋,也就是负责“偷”的那位——陈赓。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身将门,爷爷是湘军名将。 早在东征时期,陈赓就救过蒋介石的命。那是1925年,蒋介石的部队被陈炯明打得溃不成军,老蒋心灰意冷拔枪要自杀,是陈赓一把夺下枪,背着他跑了好几里地,硬是把蒋介石从鬼门关背了出来。 后来陈赓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陈赓愣是没给面子,把老蒋骂了一顿。蒋介石念及救命之恩,加上宋庆龄等人的压力,最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跑了。 陈赓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子大、脑子活、爱开玩笑。他在上海搞中央特科的时候,化名“王先生”,跟国民党特务、巡捕房混得那叫一个熟。 到了1943年,陈赓回到延安学习。这一闲下来,他那天性里的调皮捣蛋就憋不住了。 这就得说到他的搭档,陈锡联。 陈锡联那是实打实的“泥腿子”出身,苦孩子一个。14岁那年,他把手里的牛鞭一扔,参加了红军。别看他年纪小,打起仗来那是真不要命,人送外号“小钢炮”。 陈锡联最露脸的一仗,就是抗战初期的夜袭阳明堡。 1937年,日军的飞机在咱们头顶上狂轰滥炸,十分嚣张。当时年仅22岁的团长陈锡联,愣是带着人摸进了日军的机场。那一仗打得痛快,直接干掉了日军24架飞机!这可是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把日本人都打蒙了。 那时候延安的生活虽然比长征时好点,但也艰苦,没什么油水。秋天一到,朱老总院子里的苹果红了,那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 陈赓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他拉住老实巴交的陈锡联说:“锡联,想吃苹果不? 陈锡联一听苹果,口水都快下来了,连连点头。陈赓嘿嘿一笑:“想吃就得听我的指挥。” 于是,一场针对朱老总苹果树的“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了。 行动代号:声东击西。 作战计划是这样的:由陈锡联负责“正面佯攻”,也就是去敲朱老总的门,进屋缠住朱老总聊天;陈赓则负责“侧翼突袭”,在院子里拿竹竿打苹果。 那天,陈锡联硬着头皮去敲门。朱老总一看是爱将来了,高兴得不得了,拉着他进窑洞坐,还特意背对着窗户,给他倒水喝,问长问短。 陈赓手脚麻利,几竿子下去,苹果掉了一地。他也不贪心,揣满兜就行。完事儿后,他整理整理军装,像个没事人一样,也去敲朱老总的门。 一进屋,陈赓还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哎呀,锡联老弟也在啊!巧了巧了!” 两人跟朱老总寒暄了一会儿,起身告辞。朱老总送他们出窑洞,走到院子里,陈赓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地上的苹果,大惊小怪地喊:“哎呀老总!这苹果怎么掉了一地啊?太可惜了!” 朱老总一看,也没多想,笑着说:“可能是风吹的,或者是熟透了。既然掉了,你们就捡回去吃吧,别浪费了。” 他和陈锡联立马蹲下身子,把地上的苹果一股脑全捡起来,塞得衣服鼓鼓囊囊的,心满意足地走了。 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事儿后来还是被那个“告密者”,当时的党校二部主任陈奇涵给捅出去了。 陈奇涵跟朱老总聊天时笑着说:“老总啊,那二陈老往你这儿跑,您以为是想您了?那是想您的苹果呢!那苹果不是风吹掉的,是陈赓那小子拿棍子敲下来的!” 朱老总听完,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朱老总摆摆手说:“这两个臭小子,我就知道他们没憋好屁。没事,反正我也吃不完,他们想吃就让他们拿去,咱们还得指望他们打鬼子呢!” 不仅没生气,朱老总还多了个心眼。 后来有一段时间,陈赓和陈锡联因为学习忙,没顾上去“偷”。朱老总在路上碰见他们,还特意拦住问:“最近怎么不来串门了?树上的苹果我都让康克清给你们留着呢,再不来都要烂在树上了!” 这一问,把平日里脸皮比城墙还厚的陈赓都问得不好意思了,红着脸嘿嘿傻笑:“老总,最近……最近学习太忙了。” 这件小事,看似是偷嘴吃,实则折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人际关系。 在延安,没有森严的等级隔阂,没有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朱老总是三军统帅,但他也是一个慈祥的长者,一个种苹果的老农。陈赓、陈锡联是叱咤风云的将军,但在老总面前,他们就是两个贪嘴的孩子。 这种官兵一致、上下同欲的氛围,才是我们这支队伍最可怕、也最可爱的地方。 试想一下,当国民党的军官们还在为克扣军饷、倒卖物资勾心斗角的时候,我们的将军们却在为了几个苹果跟总司令玩“游击战”。这种精神面貌的差距,其实早就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后来,这两位“偷苹果”的将军,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陈赓大将南征北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援越抗法、抗美援朝,哪里有硬骨头,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可惜天妒英才,1961年,陈赓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58岁,是开国大将中去世较早的一位。 陈锡联上将则一直战斗到新中国成立,后来长期担任重要军职,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直到199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