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启境的沟通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启境汽车CEO 刘嘉铭

启境的沟通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启境汽车CEO 刘嘉铭分别做了一个演讲报告。其中有意思的一些信息分享如下:靳玉志:1. 世界汽车工业经历过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1908年,福特T型车以流水线装配,当时定价260美元,能够让普通大众买得起汽车。2. 第二次变革,是丰田精益制造带来了整个制造以及精益管理的一次重大变化,我们华为的生产和制造,过去也学过丰田精益制造的很多精髓。到今天为止,丰田依然是汽车产业里非常卓越的企业,是大家学习的标杆。3.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特斯拉第一款电动车——Roadster的诞生。把汽车工业再次从燃油车发动机为代表的时代重新拉回了电车时代。这代表了纯电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百年以来对内燃机的路径依赖。4. 从2014年开始,中国把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之后以电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直到今天,新能源的渗透率超越了50%。电车的到来并不是这一次变革的终点,应该说是真正进入到了汽车工业下一次智能化的起点。而这,就是我们和启境要一起做的事情。5. 自动驾驶的智能体,它最终会实现在安全上跨越式的提升,智驾的事故率远低于人类驾驶,最终实现“零事故”,无论是2030年还是2050年,“零事故”终究会实现。6. 以每次碰撞之间驾驶的里程数来衡量,目前的驾驶安全性已经是人驾开车安全性将近3倍的水平了。7. 中国市场已经有很多很优秀的、各种各样的电动车,有的车非常漂亮,有的车非常安全,有的车非常强调操控,但是在我们市场上,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一个既时尚又安全,同时还智能,并且具有很好操控性的车。8. 我们日常和任总在交流的时候,任总也反复强调“车就是车,车首先是车,车是一个交通工具,安全是它最高优先级。”因此,我们对质量、对安全的要求,包括对电池安全的要求,都是作为“最高优先级“来对待的。9. 当时有一个需求,是要把车身降低3厘米。围绕这 3 厘米,我们双方团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如果只看车高,直接把车身压低3厘米,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也能满足了动感的需求。我去进一步压低座椅,再压出来几毫米的高度;我去底盘上找几毫米的空间,在前机舱盖的设计上想办法优化;同时,还要再增大轮毂的尺寸,让整车能够保持更好的姿态。启境这款新车能做到造型和空间兼顾,都是这样几毫米、几毫米抠出来的。我们最终既实现了车身降低3厘米,又保证了内部的空间,还让整车的体态能够符合最初的设计要求,这就是一种对极致的追求。10. 广汽造车这么多年,在整个机械底盘这一块是有非常深的技术积累的。我记得启境第一款裸车出来的时候,我就去做了试驾。当时就感觉它的底盘操控的调校已经非常好了。11. 但是,机械底盘,要和我们数字化的引擎,就是我们车控的XMC数字底盘结合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就算两边都很强,在一个重叠的区域里面也会产生冲突,出现很多不一样的看法,这是我们要一起去解决的。双方在这款PK是非常激烈的,在这个领域里,大家到底往哪个方向调、怎么调,都会产生很多的争执。双方的技术团队争执到什么程度呢?拍桌子、甩门而出,这种情况都出现过。12. 最后我们发现,启境是擅长于对底盘调校逻辑的定义和硬件这块的落地实施,华为乾崑擅长的是软件算法。于是,我们双方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进行联调和标定。否则的话,我们天天接到的就是双方的投诉,天天在处理争执,而不是在推进项目的问题。13. 我们把华为经过数十年验证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和 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流程,在这个项目当中从头到尾实践了一遍。大家都知道,流程不仅是能决定组织怎么运行的,流程也是可以用来保障质量,保障每一个细节的。一件事做一次容易,但是你想把它固化下来持续地做好,让它能持续地去保证质量,就需要依靠流程。因此在启境这个项目上,我们一开始就把IPD流程引入进来,从怎么去立项,怎么去决策,到怎么上市,整个流程环节都是在这次合作当中固化下来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它落入到启境每一款车的打造过程当中。14. 启境在和华为乾崑的合作、共创当中,我们最看重的一点,其实就是给年轻用户带来情绪价值。15. 靳玉志:我赞同刘嘉铭总的观点,这款车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把这款车做成一个爆品。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点,我们的这款车,从一开始就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点目前是可以非常确定的:既要满足年轻人对“美”的追求,在安全上也要做到很好,同时在操控上也要做到突出。市场上在这几方面同时做到位的,其实现在还是比较缺乏的,但我们始终是围绕这个用户痛点来做定义的。第二点,在这个过程中,刘嘉铭总刚刚也分享了,我们对品质的追求、对极致设计的追求,并不只是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一点点。为了把这款车真正做好、做成精品,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我相信这就是成功的基础。第三点,我们双方的合作是非常深入的,已经非常像一个团队在作战。而且未来我们还会持续不断地迭代,持续不断地打磨和追求。所以对这款车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刘嘉铭:1. 如何打造启境产品?这一点上我们跟华为的观点是一致的,一切先机始于洞察。为了挖出那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运用了华为的大数据,我们对全国300多城市进行了调研,我们拨开数据表面的现象,发现了客户真正纠结的点。有部分人为了表现得自信,他被迫去选择一些四平八稳的稳重车型,就好比穿了一身工装,确实体面不出错,能装出门面,但是它装下了工作却装不下您自己。2. 另外一部分,追求个性,冲动地买到了一些设计张扬的产品,就好像一套戏服,吸睛、够酷,但脱离了舞台全是尴尬。用户永远在做“二选一”的妥协,要酷炫的造型就要在空间上让步,要极致操控那智能化上就差了一点点。3. 电车时代,设计美学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物理魔咒,那就是为了底盘上那个厚厚的电池包迫不得已要把车身长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产品,为了流线压低了车顶,让车内非常局促,用户坐起来就像坐一个小板凳。4. 也有一些车型,为了空间,它要把车长高,做得臃肿、方正,完全失去了一台好车的姿态。还有一些比较糟糕的,为了视觉上让这款车看起来低趴,他只压了车顶,车头没压下去,整体看起来非常不协调,就是我们一直在调侃的有点“头重身轻”了,这就是行业的一个现状。5. 直接挑战了一个行业里的难题,就是要降低我们发动机盖的线,今天我先卖个关子,后面专题再向各位进行说明。6. 我们全系搭载了华为数字底盘引擎,它通过打通原来分散的X、Y、Z三轴控制,把动力、制动、车身、底盘进行全域的融合。但是我们有了最强的大脑,也需要一个灵活的手脚去支撑,这个就是启境我们不可复制的优势所在。7. 华为的平台非常强,最终它需要落到一个整车底盘上,需要我们几十年的Know how积累,底盘调校不是简单地把悬挂换掉,底盘调校涉及到整车级60多项,系统级120多项,零部件级1100多项的指标。把这1100多项的指标进行各种的排列组合,我们才能找到黄金平衡点。2025广州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