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运动。运动是力的作用,力是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工作中使用的力与大成拳发力是否为同一种力呢?大成拳发力与其它运动的力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工作生活中的力是由一伸一屈的形式产生,而大成拳发力则是与之不同的运动体系。
古人受到道家的影响总是把事物分成阴阳两种方式,这种哲学观也影响到武术的发展。古人很早就发现,肢体的伸屈也是阴阳关系,并受到植物从外表上看不到动,却每天都在克服地心引力向上生长的启发而悟出了一种我们民族所独有的运动方式——站桩。
人体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从运动功能上可分为屈肌与伸肌。身体弯曲是由屈肌收缩带动两端的肌腱拉动骨骼使肢体产生以关节为中心的向内收缩而形成,伸肌则相反。以腿为例,腿从直立状态向下弯曲时,伸肌放松,屈肌收缩。向上伸直时,伸肌收缩,屈肌放松。初学站桩的人要求四肢弯曲成一定的钝角,长时间站立不动,同时放松多余的肌肉即伸肌。四肢尤其是下肢弯曲的角度越大运动量就越大。这样做是在充分锻炼屈肌的力量,使曲肌变得强壮和增加维持姿势的持久性,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用意识来区分屈肌与伸肌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仅有于氏大成拳要求站桩往下深蹲的原因,也是于老师所独有的练功方式。在屈肌持久收缩时,用意识调整伸肌放松是加强大脑皮层对伸肌的控制能力、提高神经灵敏度、增强身体素质、为下一步练习打基础。
站桩时屈肌保持角度不变,伸肌放松。用意念指挥伸肌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四肢所有的伸肌均向着一个方向,即手的前端推进,身体将产生很小的体位拉长过程。前面说过,屈肌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不变,它的作用就是不让伸肌产生的力让自己身体改变形状。此时,一个要向上向前拉伸,另一个要向内向下保持身体的形状,身体内部就产生一个应力,意念越大,应力也就越大。
在两组力达到平衡时,身体不发生运动,这就是“整”。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身型如铸”、“体若灌铅”、“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得此整力之后应继续站桩将功力进一步加大,须知惟有苦练站桩才能得到较大的功力,“力由站而得”即此。太极拳者所云“四两拨千斤”,笔者认为其身必有数百公斤之力做后盾而仅用四两便可制敌,大成拳亦如此。获得整体力在练大成拳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之环节。然,此乃也仅是有了一些发力的资本而已,距离真正大成拳发力还有很大距离。
上述过程有了一定功夫之后,就要继续做发力前的步法练习,即移动中的试力,也就是磨擦步。人们走路是两条腿交替着地,但不同时着地,与鸡走路很相似也叫鸡步。练习者须用意念把人体分为左右交叉呈X型的两部分,左下肢和右上肢为一组,右下肢与左下肢为一组,在腰部交叉互为阴阳,一组着地伸肌则紧,另一组抬起则松,相互交换。身体在处于移动状态时,落地那组的曲肌是工作肌,意念引领腿部的休息肌也就是伸肌的松与紧令其产生向上的力通过腰传导至上肢并指向被打击目标。反复去做,做到随心所欲,为下一步在运动中发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力需要用发声来配合。发声是大成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它被蒙上了很多色彩。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单说发声的过程也就是和吞咽食物的过程差不多,都是先关闭声门再向下使劲,所不同的唯有速度不一样。发声的瞬间要关闭声门,停止呼吸,令原本用于呼吸的肋间肌、腹直肌、前锯齿肌暂时与伸肌的作用一样,用它们来增加发力的肌群数量,提高发力的强度,产生更大的打击力,同时还起到与发力同一性的作用。
运动中的发力也就是大成拳发力,它已经不是前面所说的整体力和应力,而是大成拳的精髓——整体爆发力,又称爆炸力。爆炸力乃上乘武功!凡习大成拳者只有练出爆炸力便可一招顶千招,其它招数皆为多余,更无须再练那些人造的套路。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爆发力不是力而是功率,功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做功的能力。在力一定的情况下时间越短,爆发力越大,反之,时间越长,爆发力就越小。发力之前,屈肌始终处于弯曲状态来维持躯干的中正与行走,四肢所有的伸肌完全处于放松状态。
当身体运行到被打击物体之前,在似接非接之时,后足首先蹬地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紧接着前足及小腿的肌肉突然点地,也给地面一个向下的做用力,地面给脚和小腿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不是很大,却起到一个点火或发动的作用,之后几乎就在同时大腿与躯干上的四头肌、臀大肌、腰肌、背阔肌、与上肢的伸肌在瞬间产生的力一起冲向手指前端,破体而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发力过程,一触即发一发即止。当第一组发力还未完全达到指端时,另一组力又在快速移动中孕育产生并与第一组力交替发出、先后打击、不打则已、打则不停。这个过程应该就是王芗斋先生在<<意拳谱>>中所指出的:旧力未亡、新力已生、连绵不断、力如抽丝。
大成拳爆发力说起来很容易,实则很难,需要经过漫长的训练过程,其中站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深蹲是人人都要经过的一关,只有通过深蹲加强屈肌的耐劳性和持久性才有资格继续练习大成拳。在这个过程中,屈肌要承受巨大的疼痛与随之而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闯过这一关,使身体强壮,掌握大成拳发力之目的。不经三九彻骨寒,哪得雪后放清香!功夫都是苦练出来的。
于永年老师九十高龄每天练功不辍,功夫深厚,却从不用大成拳爆发力与人发生肢体上的较量,这种境界让我等晚辈望尘莫及。在于老师的弟子和学生中,很多人都并非为了练习大成拳发力而练功。大部分都是为了治病强身而流汗,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苦练站桩功夫。他们当中有的功夫已经很深,却总是把站桩放在首位。他们不但懂得大成拳发力,更懂得通过刻苦练习站桩使身体健康才是大成拳的真谛所在。写到此时,仿佛王芗斋先生那句“拳道微末技”的名言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发力很诱人,但它也是双刃剑,发多了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有损健康。练拳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身体,健康长寿,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适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这段文章虽然简短,实际上很难。习行者应细细揣摩。
发力就是对浑元力作最大限度的发动。在发力中,人的肢体同时具有前后,上下的伏动,弓曲伸张,左右横向摆动,旋转前伸等特点。从形体来说,形屈可以形成三角支撑力,旋转前伸可以产生螺旋力,伸缩可以形成弹簧力,间架构成斜面力等等。从体内来说,由站桩而得来的内劲,可以说是意气力之合,它的流动速度给人的感觉,用语言也说不太清楚。举个例子来讲,如同一个装满煤气的煤气罐,你扛在肩上往上扛,每上个台阶它都有一股前冲的劲。就是这种劲,在发力中释解出来。
意拳(大成拳)的发力是外形看着简单而内部却非常复杂。能量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形体的协调又很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有形的动作好练,而无形的内劲是难求的。要想练好发力,就必须在站桩上狠下功夫。各种劲都是从站桩中求得的。只有坚持不懈地站桩,像储蓄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有纯厚的功力。所以练功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望洋兴叹,止步不前。只要坚持持久地练功,自然领悟其中之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