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思维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像矛盾律那样明确地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如“一切真实的(事物)必在任何方面其自身始终如一”,也就是对象、时间、关系三者之间的同一。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条基本规律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正确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人们在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思维实践中离不开同一律,遵循同一律思维基本规律,就能够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而违背同一律思维基本规律,就难免使思维游移不定。因此,同一律在思维的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各类教材对同一律的定义来看,并没有完全反映同一律的本质属性。为了使人们在思维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同一律的作用,特谈谈怎样正确认识和运用同一律。
风景
同一律(the law of identity)的基本内容关于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各种逻辑教材和著作虽然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例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统一。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思想都与其自身是等同的。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思想都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如果用公式表示:A=A,Ab=Ab
显然,关于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的内容的这4种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形式从语义上看是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的,都强调了思维主体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保持自身思维的同一性,也就是保持自身思维的确定性,换言之,就是思维主体在表达思想,或者论证问题时使用某个概念;使用某个论题就是某个论题,不得随意改变。无疑对于同一思维主体阐述自己观点或论证某一命题来说,同一律的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思维的实践来看,显然上述关于同一律的4种表述形式都没有涵括同一律的全部内容。从人们的思维实践来看,实际上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还包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他人思维保持同一性的情况或者与有关原理原则、条文规定保持同一性的情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他人保持思维,或者有关原理原则、条文规定保持同一性又有3种情形:
第一思维主体在理解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者运用别人的思想观点及有关条文规定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与别人的观点和有关规定条文保持一致性,不得错误理解,不得随意歪曲。
第二多个思维主体在讨论或者辩论时,必须与主题或者辩题保持一致性。在现实的实践中,多个思维主体往往就规定或者共同约定的主题开展讨论,讨论必须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否则讨论就会终止,或者走向歧途。
第三思维主体的一方在回答另一方提出的合理性问题时,必须与另一方所提问题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在实践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接受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有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合理性的问题。对于别人不合理的问题,当然可以断然拒绝回答;而对于别人所提出的合理性问题,就必须按照题项和疑问词所表达的内容做出回答。如果没有按照题项和疑问词所表达的内容做出回答,那么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结论: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并不只有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保持自身思维的同一性,还应该包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与他人思维的一致性,即准确理解他人思想和准确地运用他人的观点或者引用有关政策、法规等条文论证论题。只有这样正确地认识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一律在人们思维中的作用,使人们在思维的实践中遵循同一律的规则,并用同一律的思维基本规律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思维,使思维在特定的语境中始终保持一致性。
风景
矛盾律(the law of contradiction)的基本内容同一律是从思维形式自身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它是核心,矛盾律是它的补充,矛盾律是从相矛盾思维形式间的不相容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它是同一律的展开和深化。
矛盾律在传统逻辑里,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也就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作为思维规律,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逻辑思维的无矛盾性。而保持逻辑思维的无矛盾性是正确的逻辑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矛盾律中必须明确: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是互为否定的,若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若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也即说,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若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若一个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即说,它们不能同真,但可能同假。
风景
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A或者非A”,其中“A”为任一思想,A与非A是矛盾关系。公式表示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和非A两个思想间必有一个是真的,两者必居其一。
“我是教授”与“我不是教授”记作(SAP与SEP)
“所有人的会死”与“有的人不会死”记作(ASP与SOP)
上述各组命题的逻辑形式都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根据排中律,上述每对命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非此即彼,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排中律对思维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不能含糊其词,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绝对不能即又非的说法,当然判断了一个命题为假他的另一个命题必然为真。
排中律是关于思维确定性的规律,主要作用在于排除了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具体来说,它的作用表现如下:
第一,排中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不相容性,人们可用它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思维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总是模棱两可,既不承认这个,也不承认那个,就会造成思想上含糊不清,从而也就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
第二,遵守排中律,有助于我们揭露“模棱两可”“骑墙居中”等逻辑错误。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以“含糊其词”来回避问题的做法,应给予有力地批判。
第三,排中律是不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的逻辑基础,也是间接论证(反证法)的逻辑根据。运用排中律,从确定某个命题假,可推出另一与之矛盾的反论题真。
风景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者的关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三者从不同的方面规定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为它们在逻辑上是等值的,并且可以互相转换。
但是,三者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和在思维中的作用都是互相区别不可替代的,三者的适用范围也不同:同一律只涉及一个思想自身,而矛盾律和排中律则涉及两个思想之间的真假关系。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
第一,二者基本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则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
第二,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的思想”(矛盾或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第三,二者的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而排中律则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第四,违反二者的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则“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则犯“两不可”的错误。
第五,二者的作用不同。矛盾律是间接反驳逻辑依据,丽排中律则是间接证明的逻辑依据。
在传统逻辑中,思维三律被视为普遍有效的真理,它具有客观实在性,思维三律既是事物的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它要求思想有确定性、明确性、无矛盾性与一贯性。思维三律的提出,对于正确地进行思考,避免逻辑矛盾,保证思想的确定性与反对诡辩论,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哲学里面思维三大规律,做了一点总结,抛砖引玉,感谢阅读,请在留言区斧正,持续科普生活哲学,请您关注。再次鞠躬感谢。
想学哲学,你要学会辨认真正的哲学和伪哲学。真正的哲学,比如道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伪哲学比如佛家佛教阴阳教孔子教上帝教。那真正的哲学是追求真理真相和科学方向是一致的。那假大空 和稀泥 教条式的伪哲学那纯粹是为了搞宗教迷信催眠PUA骗人的,骗子通常很喜欢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搞传统骗术。 还有一点,古代哲学都是那些奴隶主开始搞的,那些奴隶主不要干活,所以他们搞那些很容易假大空理想主义不切实际。
反思总结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逻辑[点赞][点赞]
文艺青年用文字表达哲学已经说不清楚了 ,必须用符号的数学方法表达 ?!
万能骗术之质能方程,泛化虚化破坏能量公理概念,>>远远胜过,任何东西能变油+油能变任何东西。。。到底是质量获得能量还是质量变成能量??? ………动能公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处用天天用,是质量获得能量的经典公理。………能量概念清清楚楚,是对物质运动状态的描述,居然敢欺骗说物质与能量等效???何其狂妄可笑???………他爸爸有动能,他爸爸也有势能,动能和势能都能变成他爸爸。他到底有多少爸爸呀?质量与力是一切微观宏观世界的根本,他造假(创造假说)祸害质量概念就当儿戏!!!———无中生有解释稀奇的万能骗术::科学都是假设(嘲笑诚信观测归纳),场有作用力,真空里有波,质能等效转换,穿墙而过,刀枪不入,纠缠女朋友。。。号称,只是科技还没达到!………无中生有==永远不可能证无也永远不可能证有==欺骗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