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美国宇航局(NASA)向全球天文爱好者献上了一份震撼的视觉盛宴——彗星3I/ATLAS的最新高清图像。这批由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搭载的HiRISE相机拍摄的影像,记录了这颗星际访客在距离火星约3000万公里时的神秘姿态。图像中,彗星呈现出典型的双尾结构:一条由尘埃构成的弯曲尾迹在阳光下闪耀金光,另一条等离子体尾则如幽灵般笔直延伸,在深空背景下划出淡蓝色的轨迹。这些细节为科学家研究星际天体的物质构成提供了珍贵样本。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三个确认的星际天体,3I/ATLAS自今年7月1日被夏威夷ATLAS天文台捕获以来,便引发了持续观测热潮。NASA已调动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内的12个空间观测平台对其进行全方位追踪。其中韦布望远镜的红外光谱仪揭示了令人惊异的发现:彗核表面存在大量冻结的一氧化碳和甲烷,其比例远超太阳系彗星平均水平,这暗示其可能形成于极端低温的恒星系统外围。
轨道计算显示,这颗直径约1.2公里的星际旅行者正以每秒32公里的惊人速度穿越太阳系。根据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最新预测,它将于12月19日抵达近地点,届时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2.7亿公里(相当于1.8个天文单位)。虽然这个距离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威胁,但天文学家已准备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全球望远镜阵列对其展开联合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透露,将启用FAST射电望远镜分析彗星释放的微波信号,以期破解其携带的星际物质密码。

3I/ATLAS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其星际身份上。与2017年发现的首颗星际天体奥陌陌(1I/ʻOumuamua)的岩石构造不同,这颗彗星展现出典型的挥发物升华现象。欧洲空间局(ESA)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其接近太阳时,表面温度升至-120℃后开始剧烈喷发,每秒释放约120千克物质,形成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稀薄大气层。这种活跃性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加州理工学院团队指出,这些喷发物可能保留着原始星际介质的化学特征,犹如宇宙时间胶囊封存着其他恒星系统的形成记忆。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命名规则揭示了更多信息:"3I"中的"I"代表星际(Interstellar),"3"表示它是人类确认的第三例;"ATLAS"则致敬发现团队的全景巡天望远镜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其轨道离心率高达3.1的抛物线轨迹,mathematically confirms its extrasolar origin.轨道动力学专家通过反向推演认为,这颗彗星可能来自船底座方向约13光年外的年轻恒星系统,已在星际空间孤独漂流超过400万年。
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谜团反而愈发深邃。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3I/ATLAS的旋转周期呈现不规则变化,从最初的8.2小时加速至目前的6.5小时,这种自转失稳现象可能源于内部挥发性物质喷发产生的不均匀扭矩。更令人费解的是,深空网络(DSN)的雷达回波显示其核体表面存在异常光滑区域,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大小,这种地质特征在太阳系彗星中极为罕见。

全球科学界正在争分夺秒把握这次千载难逢的研究窗口。NASA已批准调整露西号小行星探测器的轨道,计划在2026年初进行远程飞越观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则启动紧急预案,拟用隼鸟3号采集的星际尘埃样本与之进行成分比对。中国嫦娥七号任务科学团队也表示,将调整月球轨道器的高光谱相机参数,尝试捕捉彗星反射的紫外信号。
公众同样可以参与这场宇宙探索盛宴。天文爱好者使用15厘米以上口径望远镜配合CCD相机,在12月上旬的黎明前东方天空有望观测到这颗彗星。国际天文爱好者联盟建议采用R滤镜增强彗尾对比度,届时其视星等预计达到8等左右。多家虚拟天文台平台已开通实时图像共享频道,让全球网民都能追踪这个跨越星际的冰封使者。
当3I/ATLAS完成这次短暂的太阳系访问后,它将携带人类好奇的目光重新驶入永恒的黑暗。但正如NASA首席科学家托马斯·祖布臣所言:"每颗星际天体的到访都在改写教科书,这次我们不仅看到了星际彗星的真实样貌,更触摸到了太阳系之外的化学指纹。"这些穿越光年的宇宙信使,正逐渐拼凑出银河系物质循环的宏大图景,而人类文明的探测器,终有一日将循着它们的轨迹,驶向星辰大海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