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别困在失意里!白居易和苏轼的故事,藏着治愈心灵的 “吾乡”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里辗转,为世事无常而郁结?是否曾困在失意的情绪里,找不到释怀的出口?千年前的白居易与苏轼,早已把 “治愈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里辗转,为世事无常而郁结?是否曾困在失意的情绪里,找不到释怀的出口?千年前的白居易与苏轼,早已把 “治愈”与“释怀”写进了漂泊的人生里,用“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态度,给了我们最温柔的答案。

35 岁的白居易,从长安的高光仕途跌落,成了远赴江州的 “司马”。刚到他乡时,他未必没有失落,可他没有任由愁绪蔓延 —— 浔阳江头,琵琶女的弦音里藏着相似的境遇,他写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是沉溺悲伤,而是借文字与自己和解;庐山深处,他亲手搭建草堂,春日看 “人间四月芳菲尽”,冬日琢磨 “新制绫袄成” 的暖意,把对过往的遗憾,慢慢融进眼前的烟火日常。江州的山水没有改变他的境遇,却成了他治愈内心的良药,让他在平淡中释怀:“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而苏轼的人生,更是把 “颠沛”过成了“诗行”。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让他险些丧命,最终被贬黄州。从朝堂重臣到乡野农夫,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在东坡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把贫瘠的土地种出了生机,也把苦难的处境,酿成了心灵的栖息地。可命运并未停手,他又被贬往更远的惠州,面对蛮荒之地,他打理居所、品尝荔枝,把异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年近六旬时,他更是被流放到海南儋州,那是当时的天涯海角。可他呢?办起学堂、兴起教化,让蛮荒之地第一次走出科举考生,过往的委屈与不甘,早已在教书育人的温柔里烟消云散。他还笑着说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把最远的贬谪地,真真切切当成了精神故乡。

白居易与苏轼,一生都在漂泊,却从未被漂泊困住心。他们的故事,藏着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动人的精神力量:故乡从不是地图上某个固定的坐标,而是内心的安定与从容。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能放平心态、接纳当下,在心中找到热爱与坚守的 “归处”,即便脚下是陌生的土地,也能把他乡过成吾乡,活出属于自己的安稳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