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杨宏
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原理》、《人格学原理》;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
对于柏拉图的知识论,可以从如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一、感官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分别。柏拉图认为,如果只是依靠感官接触世界来获取知识,诸如自身本能、冲动、习俗、习惯以及对象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这不可能获取到真正的知识。
因为,感官中的万物都在不断流变,感官不可能揭示清楚真正的“实在”,感官接触的只是虚假的表象,是真正知识的影子。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这种不真实的“知识”就像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会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觉,基于这样的感性器官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是确定的,而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知识本身也就失去了客观标准。而且,即便你说感性知识是真的,也只是依赖于说服和情感。
就好比说,处于意见层次的人们可以认出正义的行为,但不知道这个“行为”为什么是正义的,不知道正义的本质,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些意见知识都是为了快乐和利益;
柏拉图则认为真正的“实在”或知识不可能发生变化的,是绝对不变的,其不是为了快乐和利益,并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理性基础之上的知识才是真实且可靠的,自身也不允许有矛盾、有错误,更是能明确表达,还是永恒不变的,同时也是属于超感觉的、超直观的,诸如真理、善、美以及数学、存在与非存在、同一和差别等。柏拉图甚至认为,理性基础之上的知识是可以为自己辩护的,但是纯粹感官获取的知识诸如本能、冲动、习俗、习惯以及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是无法为自己是否真实存在来辩护的。
【柏拉图的理性知识究竟该怎么理解?比如说,我们创造一些抽象的点、线、面等数学、几何的符号图式,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些点、线、面等数学、几何学的符号图式去表达那些非直观可见的细胞、分子、原子等,尽管我们看不到细胞、分子、原子等,但是却可以用这些数学、几何学的符号图式去表达这些非直观的对象,于是形而上的这些点、线、面等数学、几何的符号图式对应的理念就是绝对的,不会像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发生流变。所以,柏拉图是把这些用点、线、面等数学、几何学的符号图式所表达的概念或理念本身认定为是真正的、绝对的理性知识或客观实在,并认为这些知识是与感官知识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由绝对不变的点、线、面等数学、几何学的符号、图式的方式所构建的理念事物那是绝对不变的,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本质。这种方式也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得人类不再仅限于感官去认识世界,尽管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不仅是指点、线、面等数学、几何学的符号、图式等纯抽象形式,还有诸如具体事物的具象概念、图式等,但整体都是笼统的基于具象概念和纯粹抽象概念来建立的理念世界,并将这个理念世界视为真正的客观世界,至于感官中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都是幻象。】
然后,柏拉图认为所有的感官知识只是作为获取真正知识的渠道,是用来澄清或明确隐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理念或概念。但理性知识就不一样了,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用真理、善、美以及数学、存在与非存在、同一和差别的概念来代替感觉世界,而且可以通过理性知识的理念或概念(真理、善、美以及数学、存在与非存在、同一和差别),来获得一个新的、绝对确定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个理性知识体系可以与感官知识没有任何的直接联系。
由此,柏拉图认为大众都是无意识的智者,而智者派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感官知识和理性知识,也就混淆了表象和实在,快乐和善,那么在智者这样的思绪下必然会导出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柏拉图这里已经准确区分感性经验的知识和理性知识了,并且将理性知识或逻辑理念视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本身。
【在柏拉图那里,理性基础之上的概念、理念等知识才是唯一真正的知识,也正是认为理性知识是以实在为基础,于是柏拉图有力的抵制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因为智者派认为经验到的知识都是会流变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知识,那么知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但柏拉图将知识建立在不变的理性知识之上,则必然会有力的回击智者派的怀疑。】
二、如何实现从感官知识到理性知识。柏拉图认为,要实现从感官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途径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爱”,即厄洛斯,可以理解为爱智,即你爱智,对智有欲望,你才能获得理性知识,所以,柏拉图认为“爱智”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具体通过“爱”获得理性知识的方式,在柏拉图那里就是通过辩证论证,所谓的辩证论证可以理解为是将具体的事物概念化,而概念包括具象概念(对应具体事物的感念)和抽象概念(没有具体指谓对象的概念)。
比如“马”这个概念是抽象具体大马、小马、白马等的具象概念,而比如apple、符号、图式等表达的就是通过纯粹抽象符号来表述具体事物的纯粹抽象概念,然后人类在具象概念或抽象概念上进行的思考、概括、分列、分类等整顿下来的就是“理性知识”。
但要知道,柏拉图认为“理性知识”并非直接源于感官经验,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感官经验中的世界没有任何实在,都是残缺不稳定会流变的,是完全与绝对不变的真理、善、美、数学、存在与非存在、同一和差别等不符合的;
其二是“回忆”。所谓的“回忆”就是通过各种感觉来指引找到理念,比如看到石头,就想起石头的理念。
三、理性知识的来源。要知道,柏拉图理性基础之上的概念、理念等知识的来源是以毕拉哥拉斯的“数为万物的本原”,以及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为基础的(所谓形而上学就是通过理性基础之上的概念、理念去探究非感性经验直观外客观世界的学问),而且柏拉图认为普遍的概念或理念是源于人类的灵魂,由此才形成人类真正知识的起点。
也就是在柏拉图看来,理性基础之上真正有关“实在”的理念知识是源于灵魂!然后这些真正的“实在”可以用数学、几何学的符号、数字、图式来表达。
在这种意义上来看,柏拉图完全分离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也只相信纯逻辑理念中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永恒存在。
由此也可看出,在柏拉图那里,所谓理性基础之上的概念、理念等知识就正好对应着那个非感性经验直观外绝对存在的客观世界,即真正的理性概念知识正对应着真实的实在,诸如美的概念必然对应着纯粹、绝对的美。
总之,在柏拉图看来,有关数学、真理、美、真、善等知识概念对应的理念必然是绝对客观存在的、真实的,概念知识只是让我们知道他们存在,而如果理念的对象不是真实存在,那我们的知识也就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也就不存在了,这当然在柏拉图看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知识即理念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而一切感性直观的世界都是表象和幻觉,是转瞬即逝不断变化的,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如果“存在”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知识就不成立了,人类也永远无法找到确定性的对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所以,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然是对应着持久、不变和永恒的存在,而这知识就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概念和理念对象,这才是真正知识的本原,而且,柏拉图认为人类唯有通过理性知识才能真正把握永恒不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