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六年四月,一则战报震动明廷。辽东总兵李如松在追剿蒙古土默特部的过程中,不幸中伏并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对于他的死,明史圈里一直有种说法,这不是轻敌冒进而是有人陷害。

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神器谱》
这种观点最初来源是万历朝赵士桢(中书舍人),他指责李平胡暗通蒙古并出卖了李如松。其后在阴谋论的加工下,又演变成官僚集团为拿下辽东这块肥肉以及剥夺神宗的军权,主导并谋划了这场阴谋。
首先,李平胡在万历十五年有项军功,射杀土默特部将领速巴亥。这个速巴亥的弟弟就是伏击李如松的土默特部首领炤花。其次,李平胡是李成梁的养子且受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重用,是当时辽东“李系将门”的核心成员之一。
最后,此时李平胡已官居辽东副总兵一职,还有独属于他的屯城。所以李平胡在享受功名利禄之时,为啥要投降仇人并谋害恩主?加上李如松阵亡后,神宗和明廷并未怀疑李平胡,继续正常任用。所以赵士桢的说法更多是一种主观猜测,甚至是故意抹黑李家。
至于官僚集团的“夺权阴谋”也多以臆想为主。
明神宗对辽东“李家”的态度很复杂,既有明显的打压,也有拉拢。万历十年,神宗发起倒张(张居正)运动后不久,就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军界大佬,张居正宠将 -- 戚继光和李成梁。
只是李成梁在张居正时期并未在一棵树上吊死,服从张居正的同时,也广泛结交非张居正一系的官员。所以张居正死后,李成梁虽然频遭御史言官弹劾,仍能屹立不倒,直到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等内阁大学士退场。

先后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廉得其杀降冒功状,拟论奏之,为巡抚李松、顾养谦所沮止。既而物议沸腾,御史硃应毂、给事中任应徵、佥事李琯交章抨击。事颇有迹,卒赖奥援,反诘责言者。及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成梁失内主,遂以去位。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
朝廷之中虽有官员想把李家“挤出”辽东,但也有很多官员在维护李家势力和利益,并不能说李家被所谓的文官集团针对。反而是神宗有打压李家的倾向,从拿掉李成梁到李如松出任总兵的六年间共有四任辽东总兵,无一是李家的人。
让李如松(李家)重新发迹的“宁夏之役”,如果没有御史梅国桢的大力举荐,李如松能不能领兵出征都是问题,更别说越过麻贵成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了。万历二十一年,从朝鲜战场返回的李如松,携两征之功也只是获授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虚衔。如果调换到他爹的时代,封爵都不稀奇。
朝鲜之战再起后,李如松未能重返战场。虽有辽东边患变重的原因,但此时辽东的军事责任人是总兵董一元,所以不能否认皇帝有不想李家军功更甚的考量。
其原因不复杂,皇帝在欣赏李如松军事能力的同时,也忌惮李家在辽东的势力和影响,“(李成梁)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怕它成长为割据藩镇。
直到董一元去职、王保内调(蓟镇总兵官)后,明神宗才承认军事人才匮乏的事实,至此李家才重新占据辽东总兵一职。
注:王保之后的辽东总兵分别是李如松、李如梅、孙守廉(李成梁心腹)、马林,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复任辽东总兵一职。

那么李如松中伏只是他轻敌或者运气不好么?
公(李如松)以此自喜用寡覆众,吾长技当在养善术,业已明知当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转战数百里,誓不还缩一步,斩馘不下数百,往来□捣万众中如无人,使李平胡、张玉辈有一军策应,虏乃亦不知少多仓卒 ……
从内阁首辅赵志皋为李如松所著墓志可以看出,他认为李如松很喜欢玩少量精兵突袭敌军的战术。赵首辅觉得李如松这次战陨,就是这次战术玩脱了,没能和后援李平胡、张玉协调好时间,导致真的变成孤军了。
赵志皋的观点有没有依据呢?还真有个近乎一致的实例,援朝之役的“碧蹄馆之战”。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末,李如松先派查大受率五百人向汉城方向侦察,自己则率三千骑兵随后跟进。明军先是遭遇加藤光泰部并胜之(日方称其是主动北上诱敌),随后李如松继续推进,最终在汉城北面的碧蹄馆被闻讯陆续赶来的日军包围。
如果不是后援杨元部接应及时,李如松恐怕难突围。而且这场战役虽然明军整体损失不大,但战损的数百人大多是李如松的精锐家丁(为此李如松回营后大哭),这也旁证了战况的凶险。如果不是这些家丁的死命护卫,李如松怕是回不了大明了。

除此之外,老李家也早已习惯了突袭擒杀贼首的战术。
万历十一年广宁马市期间,李成梁率精锐突袭斩杀了叶赫部首领清佳砮。万历十五年开原马市期间,李成梁又组织精锐袭杀土默特部将领速巴亥 …… 单从结果上说,这种战术的费效比非常高,也不怪李家将领喜欢用。
这次李如松征讨入寇的土默特部,也想继续使用这个老战术。所以他自率精锐前出并不是轻敌冒进,而是准备“捣巢”,即突袭炤花的主营,一战功成。只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时间久了,李家的战术也被他们的敌人所掌握。炤花这次就针对老李家的惯用战术,组织数万人马设置了一个包围圈。加上古代落后的通讯能力以及时间控制,原本负责后援的李平胡、张玉也就来不及施救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