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秋节摆“供果”,牢记:5放3不放,老传统要讲究

中秋祭月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礼记》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周朝时,帝王在秋分日设坛祭月,月坛、日坛的规制至今仍在

中秋祭月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礼记》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周朝时,帝王在秋分日设坛祭月,月坛、日坛的规制至今仍在北京西郊留存。

但秋分与农历八月十五常错位,古人便将祭月移至月圆之夜,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节日。

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描绘汴京中秋:“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供桌上“月饼、西瓜、石榴、苹果”已成标配。

明清时,供果的讲究更细: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女子拜月偏爱摆石榴、柿子——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柿子红似“事事如意”;

江南渔民则供柚子,因“柚”与“佑”谐音,祈求月神保佑出海平安。

这些习俗随人口迁徙流传全国,最终凝练成“五放三不放”的通用规则。

看似简单的水果选择,实则是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家族伦理对血脉的重视、民俗信仰对幸福的祈愿的三重投射。

五放

1. 苹果:“供个红苹果,家人保平安”,这句老话在山东烟台果农中代代相传。中秋前,他们会专挑果面光滑、色泽均匀的苹果,称“这样的果子,月神看了才欢喜”。

苹果的“苹”与“平”谐音,从宫廷到民间,始终是供桌上的“平安符”。

2. 柚子:广东潮汕的“剥柚祈福”仪式颇具趣味:长辈带孩童边剥柚子边念“柚子开,福气来”,最后将柚皮做成灯笼,寓意“驱邪迎祥”。

柚子金黄如满月,果肉瓣瓣紧抱似家人,更妙的是“柚”与“佑”“有”谐音,供柚子等于向月神讨“保佑子孙”“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3. 石榴:山西解州婚俗中,新娘进门要捧石榴跨火盆,寓意“早生贵子”。

中秋供石榴,既是感恩丰收,也是暗戳戳“催生”,老人们常说“供个石榴,来年抱孙”。

掰开石榴,密密麻麻的籽粒让人想起家族兴旺的场景,这份朴素的期盼,跨越千年依然温暖。

4. 柿子:陕西富平的柿农会留些柿子在枝头,中秋夜摘下供月,称“月神尝过的柿子,甜到心里”。

柿子红得喜庆,“柿”与“事”同音,供柿子等于把“事事如意”摆上明处。现代人爱它软糯的口感,供完还能做成柿饼,把福气“锁”住。

5. 葡萄:葡萄一串串,像挂满枝头的财富,更有趣的是,部分方言中“葡”与“福”谐音,供葡萄等于把“福气”串成串。

如今奶茶店推出“六果茶”,将石榴汁、葡萄肉混在一起,称“喝出福气”——传统符号正以新形式延续。

三不放

1. 梨与“离”:

梨虽润肺生津,但“梨”与“离”谐音,中秋团圆时摆梨,无异于触霉头。

老辈人讲:“供梨子,来年要散伙。”这种禁忌看似迷信,

实则是农耕社会对家庭完整的极致追求,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家族团结是生存的根基。

2. 奇形怪状的水果:

全身带刺的榴莲、蛇皮般的蛇皮果,虽营养丰富,却不宜上供桌。

古人认为,祭月是“与月神对话”,供品需“洁净圆满”。

奇形怪状的水果,被视为对神灵的不敬。这种审美,折射出农耕文明对“和谐”的崇尚,

天圆地方,月圆人圆,供品亦当圆满无缺。

3. 破损腐烂的水果:

供果必须新鲜完整,破损的水果易滋生细菌,更被视为“没诚意”。

陕西农村至今保留着“供果要分给家人吃”的习俗,称“吃了月神赐的福,一年都顺当”。

若供品腐烂,既是对月神的不敬,也是对家人健康的忽视。

中秋摆供果,摆的是鲜果,藏的是规矩,守的是传统。

记住 “5 放 3 不放”,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把对家人的祝福、对生活的期盼,

融进这小小的仪式里。

月光下的供桌,从来都不只是果盘,那是我们与千年文化的对话,是刻在血脉里的团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