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清开国风云:为何明朝大杀功臣,清朝却“放过”他们?

开篇:抛出问题,引发好奇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故事。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举动,可谓是震惊朝
开篇:抛出问题,引发好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故事。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举动,可谓是震惊朝野。胡惟庸案、蓝玉案,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场血腥的政治风暴中倒下,数以万计的人受到牵连,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这些开国功臣,曾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在明朝初定之时,惨遭屠戮。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清朝初期,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清朝初期,并没有出现像明朝初期那样大规模屠戮功臣的现象,朝堂相对平静,功臣们大多得以善终。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同样是王朝初建,为何清朝初期没有重蹈明朝初期的覆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揭开这段历史背后的秘密。

一、出身背景:截然不同的创业起点(一)明朝:白手起家的草根逆袭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出身堪称卑微至极。他出生在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小时候,他只能给地主家放牛,以此来换取微薄的生存资源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他,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灾荒频发,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在这场灾难中相继离世,他瞬间失去了至亲,生活陷入了绝境。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踏上了乞讨之路,过着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后来,他甚至出家为僧,在寺庙中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

这样的出身经历,让朱元璋深刻地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也让他对权力和地位有着极度的渴望。当他加入红巾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那些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伙伴,大多是他早年的朋友,如 “淮西二十四将”。汤和、周德兴等人,更是与他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当初,朱元璋能够参加红巾军,还是汤和将他拉入伙的。在朱元璋还是一个小兵的时候,汤和就已经是红巾军的千总了。

这些人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与他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大家地位相差不大,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过上好日子而努力。然而,当朱元璋成为皇帝,登上权力的巅峰后,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曾经的兄弟变成了臣子,需要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高呼万岁。这种巨大的地位落差,让一些人心理上难以平衡,难免会在背地里发发牢骚。而朱元璋,这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掌控欲,他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害怕失去这一切,被 “打回原形”。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他的疑心病就会犯,总担心这些曾经的兄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二)清朝:辽东 “地头蛇” 的进阶之路

与朱元璋截然不同,爱新觉罗家族在明朝时期,本就是辽东地区的 “地头蛇”,是羁縻卫所的世袭军官。他们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一定的军事力量,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早年间,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人,要么是他的亲兄弟,如舒尔哈齐,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四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么是他的老部下,像额亦都,在努尔哈赤创业初期就跟随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异常勇猛,后来被列入开国五大臣 ;要么就是家里的家奴。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是努尔哈赤的手下、甚至奴才,他们对努尔哈赤称汗毫无异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老板给什么都是给自己脸,自然会欣然接受。

比如,费英东在努尔哈赤起兵后的第六年,就跟着父亲索尔果率领本部落 500 户归顺努尔哈赤,他本身强悍无比,打仗不要命,最擅长射箭,能拉开十余石的强弓,很快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何和理的祖先世代为栋鄂部首领,他本人在 26 岁时接替兄长成为栋鄂部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后,他看准努尔哈赤是潜力股,率部归附,还娶了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格格,将自己的前途彻底绑在了努尔哈赤的战车上。他们与努尔哈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上下级或者主仆关系,而非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稳定的关系,使得清朝初期在权力交接时,没有出现像明朝初期那样因功臣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政治动荡。

二、权力架构:稳固皇权的不同手段(一)明朝:皇权与功臣权力的激烈碰撞

明朝初期,功臣们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形成了庞大的势力集团,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以胡惟庸案为例,胡惟庸在担任丞相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许多政务都擅自决断,不向朱元璋汇报 。他的势力逐渐膨胀,朝堂之上有许多官员都依附于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意识到丞相权力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最终,朱元璋以 “谋不轨” 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受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余人,史称 “胡惟庸案” 。

而蓝玉案的发生,同样是因为皇权与功臣权力的激烈碰撞。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名将,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他率领大军多次出征,屡立奇功,尤其是在捕鱼儿海之战中,他率领 15 万大军深入漠北,突袭元军大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然而,随着权力和声望的不断提升,蓝玉开始变得骄横跋扈,他不仅私自豢养大量庄奴、义子,这些人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在军中擅自任免将领,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 。他的种种行为,严重挑战了朱元璋的权威,让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最终,朱元璋以蓝玉谋反为由,将他逮捕下狱,并将其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此案牵连甚广,被诛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许多开国功臣都因此案而丧命。

通过这一系列的屠杀,朱元璋成功地削弱了功臣们的权力,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二)清朝:八旗制度下的权力制衡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其权力架构的核心,也是清朝初期没有大规模屠戮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八旗制度最初起源于满洲的女真部落,女真人在狩猎时,为了方便管理,将队伍的指挥官称作 “牛录额真”,整个队伍则被称为 “牛录”。后来,这种组织形式被运用到军事领域,逐渐发展成了八旗制度 。

在八旗制度下,旗主均为爱新觉罗家族成员,旗下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旗丁,都必须执下人礼、尊旗主为主子。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整个八旗体系紧密地围绕在爱新觉罗家族周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国元老们,如鳌拜、索尼等,他们虽然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但本质上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奴才,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主子的恩赐,一旦失去了主子的信任,便会失去一切 。

以鳌拜为例,他在康熙初年时,作为辅政大臣之一,权力极大,甚至有些专横跋扈。然而,当康熙皇帝决定对他进行处置时,仅仅是一道圣旨,就轻松地将他拿下。这是因为鳌拜的权力并非来自于他自身的实力,而是来自于爱新觉罗家族的赋予。一旦爱新觉罗家族收回对他的信任和权力,他便毫无反抗之力 。所以,清朝的开国元老们,根本没有威胁皇权的能力,清朝统治者也就无需通过屠杀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三、政治局势:内忧外患下的不同抉择(一)明朝:内部稳定后的皇权巩固

明朝建立初期,经过多年的征战,外部的主要威胁元朝残余势力已经被基本肃清。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多次北伐,成功将元朝势力驱赶至北方大漠,使其难以对明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此时,明朝内部局势逐渐稳定,社会秩序开始恢复,经济也在逐步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将重心转移到了巩固皇权上。他深知,这些开国功臣们在战争时期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势力,他们手中掌握着军队和地方的实际权力,是皇权传承的潜在隐患。而且,随着明朝的建立,这些功臣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开始居功自傲,违法乱纪,这让朱元璋更加坚定了清洗功臣的决心。于是,一系列针对功臣的大案接连发生,成为了明朝初期政治舞台上的一场血腥风暴。

(二)清朝:立足未稳时的人才依赖

清朝初期,尤其是入关之后,面临着极为复杂和严峻的政治局势。一方面,南明政权在南方地区仍然拥有相当的势力,他们不甘心失去统治地位,组织了多次反攻,试图恢复明朝的统治。例如,南明永历政权在西南地区坚持抗清多年,得到了许多明朝遗民和地方势力的支持,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各地的反清起义此起彼伏,民间的反清情绪高涨,清朝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急需大量的人才来帮助他们巩固统治,稳定局势。那些开国功臣们,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是清朝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助力。顺治帝登基时年仅 6 岁,由于年幼无法亲政,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在摄政期间,需要依靠这些功臣的支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共同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所以,在这个时期,清朝并没有精力和必要去大规模屠戮功臣。相反,他们还需要通过拉拢和重用功臣,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巩固统治。

四、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君臣观念(一)明朝:草根文化与皇权的矛盾

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出身赤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在元末的乱世中,为了生存而加入起义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勇猛无畏的精神,在战场上拼杀,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些功臣们缺乏政治智慧和远见,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他们只知道勇往直前,听从朱元璋的指挥,却没有过多地考虑到权力的分配和政治的复杂性 。

当明朝建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认为自己为国家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应该享受胜利的果实。于是,他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大肆敛财,广置田产,生活变得奢侈糜烂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居功自傲,不把朝廷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放在眼里,公然违法乱纪,欺压百姓 。例如,蓝玉在北征南返途中,夜抵喜峰关,因守关官吏未能及时开门迎接,他竟然纵兵毁关而入,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朝廷的规定,也显示出他的骄横跋扈 。

此外,这些功臣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对权力的交接、政治的平衡等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战功获得的,是理所当然的,不愿意轻易地交权。当朱元璋试图加强皇权,对功臣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时,他们便感到不满,认为朱元璋是在卸磨杀驴,忘恩负义 。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以血腥的屠杀来解决问题 。

(二)清朝:贵族文化与权力斗争的默契

清朝的高层大多出身女真世袭贵族,他们自幼接受贵族教育,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谙权力斗争的门道和规则 。他们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荣耀和利益,也可能带来危险和灾祸 。因此,他们对权力的微妙变化极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及时察觉,并迅速做出调整,以避免与统治者发生激烈的冲突 。

以多尔衮为例,他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手握重兵,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并没有急于争夺皇位,而是权衡利弊,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自己则担任摄政王 。在摄政期间,多尔衮虽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但他并没有过分张扬,而是以辅佐幼主为己任,积极推动清朝的发展和壮大 。他深知,过于强势地争夺皇位,可能会引发内部的纷争和动荡,对清朝的稳定不利 。

再如鳌拜,他在康熙初年作为辅政大臣,权力极大。但当他察觉到康熙皇帝对他的不满和警惕时,他并没有采取强硬的反抗措施,而是试图通过一些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虽然最终他还是被康熙皇帝扳倒,但他的行为也显示出他对权力斗争的认识和应对方式 。清朝的这些开国功臣们,在长期的贵族文化熏陶下,懂得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护自己,避免与统治者发生直接的冲突,从而使得清朝初期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像明朝初期那样大规模屠戮功臣的现象 。

五、总结:多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

清朝初期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并非偶然,而是出身背景、权力架构、政治局势和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朱元璋出身赤贫,与功臣们从平等的创业伙伴变为君臣,巨大的身份落差引发了矛盾;而清朝皇室本就是辽东 “地头蛇”,功臣多是下属或家奴,关系稳定。明朝功臣权力威胁皇权,朱元璋通过屠杀加强统治;清朝的八旗制度实现权力制衡,功臣难以威胁皇权。明朝初期外部威胁肃清,朱元璋专注巩固皇权;清朝初期立足未稳,需依赖功臣应对内忧外患。明朝功臣草根出身,缺乏政治智慧,与皇权矛盾激化;清朝功臣出身贵族,熟悉权力斗争规则,懂得自保。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每一个因素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明清两朝不同的开国功臣命运。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功臣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性格和决策,更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为我们理解现实、展望未来提供启示。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2
2025-09-28 15:03
漂泊偶过晋王祠,唏嘘曲膝勉留题。 妖霾横蔽大明日,将军开放自由旗。 燕京殿上猴相聚,怒江岸边马不离。 生死成败懒卜筮,冷面胡刀与佞笔。

大雨淅淅 回复 09-28 22:35
精辟

大雨淅淅 回复 10-01 23:40
李定国可惜了,要是能和孙可望同心合力,绝对是杠杠的

大雨淅淅 回复 10-01 23:39
是李定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