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周易是如何成为儒家“群经之首”的?

“群经”是指儒家经典,不含道法阴阳之家经典“群经”特指儒家经典,“群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五经、七经、九经、十
“群经”是指儒家经典,不含道法阴阳之家经典

“群经”特指儒家经典,“群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等。

整理儒家经典最早在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设立“五经博士”,此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仪(后改为礼记)》《周易》《春秋》。但汉代“五经”不同于西周官学的《六艺》。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所传只有其中的“礼、乐(后失传)”,而“书”是书写文字,不同于孔子所传之《尚书》,“数”也不同于汉代的《易经》,而是计算、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此两项相当于今天的“语文”和“算数”。

“射、御”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军事技能,汉代不入“经”。

就是说,孔子对西周的“六艺”,主要传承的是其中的《礼》,而《诗经》《尚书》《春秋》是他删编和选定的教材,就是说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

西汉在孔子《诗经》《尚书》《春秋》的基础上,另加《易经》和《礼记》,成为汉传“五经”。东汉时,增加《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朝进一步细化,分《礼》为三,即《周礼》《仪礼》《礼记(<小戴礼记>)》,《春秋》也一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但并不含东汉添加的《论语》和《孝经》,加上《诗》《书》《易》》故称九经。

唐文宗时期,又添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经学,是为十三经。

汉武帝罢黜百家,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考核内容,儒学自此与政权结合,儒家以外的诸子之学因无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此事对后世,尤其是元明清三代影响深远。

司马迁虽为董仲舒弟子,但仍批评儒者过度拘泥典籍而忽略核心要义的研究弊端,他接受其父司马谈的观点,认为儒者其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也是东汉末文人士大夫发起“玄学”的根本原因之一(繁文缛节的考据和党锢之祸的迫害)。

《周易》为何后来居上,成为“群经之首”?

据《史记·儒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易学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以及京房易学成为官方易学正统。因这四家均源自汉初的田何,且使用隶书文字,故被称为“今文易学”派。

今文经学强化儒学政治化,推动经学纬化发展。随着“谶纬神学”对易学的神化,《易纬》顺势而出,所谓“易一名而含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以及“太极元气”说等神秘深奥理论,被引进易学,时称“内学”。

谶纬之学的兴盛,使传统儒经被边缘化。自此,神学化的经学成为两汉官学。到了东汉时期,注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逐渐取代今文经学,以马融、郑玄为代表的“古文易学”学派,后来居上,成为易学主流。

“谶纬之学”虽被魏晋之后的经学家批判,但其以《周易》卦象附会政治预言的做法,客观上强化了《周易》的神圣性。

正因为易学具有更为广阔的解说前景,适合发挥,既符合汉代统治者的需要,也给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在儒家经典中备受文人士大夫的欢迎。

西汉后期,汉成帝诏令刘向、刘歆主持校勘宫廷藏书,刘歆在《六艺略》的目录排序中,《易》类文献被列为《六艺略》之首,这是《周易》第一次“名义上”列为“群经之首”。

但关于“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说法,却并未统一,有的说源于刘歆,有的说源于班固,还有人说“大道之源”之《道德经》,“群经之首”特指“易经”。

但把“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连用的是北宋理学大家程颐。在宋代的儒家十三经中,《周易》撰作最早、时间跨度最大,班固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汉书·艺文志》也沿袭刘歆的书目编排次序,将《周易》列在最前。

而“二程”兄弟同是易学大家,于是程颐在《周易传》中提到了“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此,《周易》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说法广泛流传。



评论列表

隅翁
隅翁 1
2025-10-14 23:21
易传是上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