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宋,结束了我国从五代十国开始的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 者建立的君临全国的封建王朝。是自秦汉、西晋、隋唐的第四次统一。
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自1206年于北方大草原上建立蒙古汗国以来,四出征战,先后覆灭了西夏、 金、吐蕃、大理、宋、西辽等长期并立、相互争雄的政权。
终经七十余年、数代人的驰骋血战,至元世祖忽必烈又一次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第一次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形成一个“舆图之广,历古所无”的大元帝国元朝版图,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盛世,而西北则远过之。今日中国的辽阔疆域,即奠定于此时。
史称蒙古铁骑所向无敌,灭国四十,但进攻南宋却历时四十余年始告功成,为蒙古征服史上所仅有者。主要是南方丘陵多,山川水网密闭,不利于蒙古铁骑驰骋,金自从燕云地区失守,华北平原洞开,24年就被灭掉了。
至此,元朝虽已灭宋,但如何恢复生产,安抚民心,以稳定其在江南的统治,尤其是如何处 置大量归降的南宋君后、旧臣、士卒,以及不愿帝元的南宋遗民,成 为忽必烈必须首先予以解决、且又相当难以妥善解决的难题。
忽必烈为避免南宋遗民有以凭借,而将归降元朝的南宋君后大臣皆留在北方,授予爵位:封授寿春郡夫人的谢太后在大都生活了七年后病死,终年七十四岁;
全太后则遁入空门,经元廷允准, 携幼子宋端宗赵無入正智寺为尼,终老寺中;
宋度宗之生父宋与芮 被降封为平原郡公,在大都优闲生活了十一年后病卒。对于不愿 仕元的原宋大臣,元廷大都放归民间,但也不准其南归。如大臣家 铉翁不肯接受元朝官爵,于河北民间教书为生,“乃以《春秋》教授 弟子,数为诸生谈宋故事及宋兴亡之故,或流涕太息”,至元成宗即 位(1295)后,江南形势已稳定,他才被放还,数年后以寿终。对于 在宋人中甚有声望、旦誓不降元的文天祥,元廷也极尽劝诱之 能事。
崖山一战后,元军中置酒聚会庆贺,张弘范诱劝文天祥道:“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L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毅然拒絶。张弘范便遣使护送文天祥至大都,囚禁于狱中。
当时忽必烈“多求才南官”,有人奏说:“南人无如文天祥者。''忽必 烈遣人至狱中招降,文天祥坚决不降,但表示愿“得以黄冠(道士) 归故乡”。有些降元之宋官想联名上书忽必烈请释文天祥为道士, 但原宋左丞相留梦炎反对说:“文天祥出,若复号召江南,将置吾辈 于何地!”此事遂已。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中,忽必烈知文天祥 终不屈服,为安抚宋地百姓,欲释放文天祥,但有官员以文天祥曾 起兵江西之事为言,此事再次作罢。是年冬,河北中山府人薛保住 聚众千人反元,扬言欲劫救文天祥为帅,并有传言说京城卫兵将放 火接应,于是京城中人议论纷纷,一日数惊。由此忽必烈亲自召见 文天祥问道:“汝何愿? ”文天祥慨然说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但忽必烈为安抚江南百姓,还是不想 就此杀掉文天祥,仍将他押回狱中。元廷官员多有力请即从文天 祥之愿者,促使忽必烈最后下了杀文天祥的决心。十二月九日,文 天祥被押赴于大都柴市,南向从容礼拜后慷慨就义,终年四十七 岁。其衣带中写有遗诗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在被囚燕京的三年多时间里,撰写了大量的诗文,其中 影响最大者为《正气歌》。
就在文天祥慷慨就义的同时,出于相同的原因,忽必烈又将居 住大都的宋端宗赵悬及南宋宗室迁往上都。赵無氏大后也被迫出 家为僧,被送至远离江南的吐蕃去学佛法,但至1323年(元至治三 年),还是因谣传而被元英宗赐死。
南宋灭亡后,不愿出仕新朝的士大夫或隐居山林,或流亡他 国。如福建人郑思肖平日隐迹山林,心系天下,行坐卧处,不忘故 国;兼长诗画,好画兰花却从不画根与土,人问其故,他答土地已被 蕃人夺走。
又如宋吏部尚书陈仲微于崖山兵败后流亡安南,并客 死于他乡;而逃亡占城的丞相陈宜中,在日后元军攻占占城时,又 逃到暹罗(今泰国),老死他乡。为争取退居山林的江南上人的合作,忽必烈屡屡下诏访求江南名士,并令降元之原宋大臣举荐人才。
时已隐居闽中的谢析得屡得举荐,1288年再次被已官拜元朝 尚书高官的留梦炎举荐,但谢紡得都坚辞不起,并致书留梦炎大加 挖苦,声言自己“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但元廷还是强征谢彷得入京,谢枕得遂绝食而亡,义不仕元。
对付这些手无寸铁且又不肯俯首的文士,自可用强,但对于来 自南宋、且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建立不少殊勋的大鼠降将降兵该 如何处置,忽必烈确实甚感困惑,显然不能如对待江南文士一般来 对待这些被称之为“新附军”的原南宋将士。新附军号称百万,实 有二十余万之众,既不能全部杀掉,又不敢让他们解甲归田,实在 令忽必烈感到有芒在背,寝食难安。
在南宋覆亡之初,忽必烈就曾询问过诸降将,是否可以麾军渡 海,远征日本。
吕文焕、范文虎、夏贵等人都表示愿意率兵出征。但元廷中文臣大多反对,如丞相耶律铸之子耶律希亮就认为长期征战的战火刚熄灭,待百姓休养生息数年后,再出兵不迟。此时元 军铁骑可谓所向无敌,兵锋所至,在辽阔万里的亚欧大陆上的众多 国家,不是遭到灭顶之灾,就是归降纳贡,但日本却自恃是位于大洋之中的岛国,骑军无法下海来攻,故不但不遣使归降元朝,反而 一再拒绝元廷来使,并时时出兵侵扰作为元朝属国的高丽之海岸, 令踌躇满志的忽必烈极为恼怒。
1281年(至元十八年)初,忽必烈不顾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命令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喽罕、右丞范文 虎、征东元帅忻都等率十万兵马东征日本。
元军自北海与江南分 两路出兵,江南之军大都为新附军士。因统兵诸将意见不一,士气低下,故东征军屯船于五龙山下多日。八月初,元军船队遇飓风而覆没,范文虎等将帅各乘坐事先预备好的坚船,弃军而遁。众军士 只得伐木作筏,欲渡海而还,但日本军乘风来袭,十万元军士卒大 部战死,剩下二三万人被生俘,蒙古、高丽及北方汉军士兵皆被杀, 因新附军士被日本人称作“唐人”,“不杀而奴之”,使其望断大海, 有家难回。
忽必烈大怒,议再集诸路水师东征,正好南方战事又 起,便又调军南下征战安南、占城、爪洼(今印度尼西亚)、缅国(今 缅甸)等国,又有大量新附军丧生。
经十数年对外战争的消耗,新附军十去七八,剩下的被分编入 侍卫亲军各卫及镇戍军各万户府中,主要从事屯田、工役造作等。 就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慢慢地被消耗殆尽,忽必烈终于达到了不 杀降而降人自消的目的。到元朝中后期,连新附军的名称也很少听到了。
在元天子遣新附军四出征战的同时,1285年(至元二十二 年),江南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盗挖南宋皇陵之事,影响深远。
忽必烈十分崇佛,极为礼敬尊信吐蕃高僧八思巴,尊之为“国 师”,赐“大宝法王”,并以其弟子、唐兀人杨琏真如为江淮诸路释教 总摄,到江南发展佛教势力。
杨琏真如倚仗天子对释教的崇奉,对僧侣的宠信,为非作歹,杀人越货,进而又冒天下之大不魅,盗挖绍 兴宝山下的南宋帝后陵寝,劈开棺椁,尽取金银珍宝,抛弃遗骸于 草间,并盗割去宋理宗的头颅,以其头骨作为饮器。因为西域僧 人、回回人“其俗以得帝王憫髅可以厌胜、致巨富,故盗去耳元 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发宋陵寝》记此事时,认为这是西蕃僧乘 元兵初下江南,庶事草创,法制不明的混乱之机“得以肆其恶”。
这 颇有为元世祖忽必烈开脱罪责之嫌。因为杨琏真如鉴于蒙古贵族 颇为畏惧江南民众反抗其统治的心理,便用方术“厌胜”之说,以改 赵宋宫殿为佛寺、建佛塔以镇压宋帝遗骨之法来“厌胜"。忽必烈 与丞相桑哥对此大为支持,下令用杨琏真如发掘宋陵所得的金银 宝器来装饰天衣寺,并同意杨琏真如捣毁宋陵和南宋临安南郊天 坛,以其木石材料来建造佛寺。
三年后,杨琏真如奏报元廷,称南 宋故宮已被改建成五座佛寺,另建名为“镇南”的白塔一座,下面镇 压着从宋陵运来的南宋帝后之骸骨。忽必烈随即下令拨水陆土地 一百五十顷作为这五座佛寺的保养费用。
但忽必烈对南人还是戒心不释,对北方汉人也心存疑虑,为此 终于推行所谓“四等人”的民族等级制度,以保持其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其对人口数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与其他民族的统治:第一等为“国人”,即蒙古各部人,称为“自家骨肉”。
第二等为 “色目人”,包括钦察、康里、阿速、唐兀、畏兀儿、回回、斡罗思等西域人,早先归附蒙古的西域人。
第三等为“汉人”,指长江以北原金朝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人,也包括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地人。
第四 等称“南人”,即江南原宋境内的“新附人”。
蒙古人与色目人在法 律地位、仕途等方面都受优待,而蒙古人为最,汉人与南人则受到 种种限制,而南人的政治地位最下,并受到严密防范。如蒙古人因 争执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许向官府申诉,违者治罪。
明人 叶子奇《草木子》对此评论道:
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中原),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 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故贫极江南,富称塞北。
与忽必烈的初衷相违,四等人制度与盗挖南宋陵寝之事,大 大激化了社会民族矛盾,来自江南民间的反元力量不断祭出“复宋”旗号,使沉浸于天下大一统欣喜之中未久的忽必烈颇为忧虑、 无奈。尤其是盗挖宋陵的野蛮凶残行径,使江南南宋遗民痛心疾首,切齿愤恨,从而为元朝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元朝末年,“宋陵事 件”成为反元起义的精神动力之一,张士诚、朱元璋都曾打出“绍宋 反蒙”的旗号,利用“宋陵事件”鼓动江南民众起义造反。
尽管如此,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元世祖忽必烈,毕竟完成 了“天下一统、海内升平”的丰功大业。数百年来横亘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为阻隔一旦消除,使“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 家。于是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而南方之人也能“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 瑶池之津”,却无有“I阿域藩篱之间也”。各地区各民族民众在没有 彼疆此界的共同环境下频繁接触交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 发展,从而呈现出中国古代从未有过的壮阔局面。
自唐代以来涌 入中原的党项、契丹、渤海、女真以及不色目人,在元朝之后都与 汉人融合为一体,而不再独立存在了。
元朝虽然未足百年而亡,但 其所形成的“大一统”格局却为此后诸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 基础。无论是谁,也无论其拥护与否,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发展 轨迹。
但是这种四等人制度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民族的等级压迫最终造成忽必烈死后不到,一直在南方爆发起义,直到1351红巾军大起义,不到57年,元朝大厦倾颓。
统一?第一次全域沦陷叫统一?
什么垃圾文章?
秦是秦汉是汉,隋是隋唐是唐,为什么算成一个朝代
秦,汉,西晋,隋,唐第四次统一?
一派胡言,野蛮践踏文明,华夏倒退500年
是第一次全面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