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启五年十月,辽东经略孙承宗在一片弹劾中下野。
弹劾他的原因是,当年八月打输了“柳河之役”,导致副总兵鲁之甲和参将李承先率800精兵偷袭耀州时,中了后金埋伏,战死在柳河。

孙承宗在经略任上干了三年,第一次跟后金交手,就打成了这样,遭人弹劾在所难免。
按理说,柳河之役罪不在孙承宗,是山海总兵马世龙获得了一份假情报,未经证实,仓皇派出了鲁之甲和李承先,酿成了这场不幸。
在“乌眼鸡”一样的大明言官氛围里,被弹劾很正常。但这一次对孙承宗的弹劾有很大不同,弹着弹着,弹出了埋藏在辽东的一笔惊天烂账。
当时,那些身居庙堂从未离开京师的言官们,听风就是雨,对柳河之役战后损失各种夸大渲染,将原来损失兵卒400人、战马600匹,夸大成10万辽军尽数报废。
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反应尤为强烈。连夜上了一道奏折,向天启帝传递了两个意思。一是嘲讽孙承宗无能,二是揭发孙承宗吃“空饷”。
王在晋认为,柳河之役前,朝廷核查过辽东兵力。当时核实的总兵力为11.7万,领粮饷的人14万,但柳河之役后清点人数,发现只剩下5.8万人马,中间差的6万,差哪去了?——食饷者十四万,而究竟则五万八千人而已。
王在晋的意思很明显,他怀疑孙承宗经略辽东三年,用吃空饷的方式,私吞了朝廷大量的经费。——朝廷平均每年在辽东砸进去430万两经费,就养出了5.8万人马,孙承宗他欺君呀,皇上您得治他的死罪。
天启帝看了这份数据,害怕极了。这种震塌国祚的猛料,再昏庸的皇帝也得惊出一身冷汗。

天启问王在晋,你这数据是哪来的?
王在晋回答,是新任辽东经略高第给的。
经臣高第报见兵仅五万八千尔,新旧交代不过两月,则所少五万九千有余之兵竟安在耶。
瞧,明朝的言官就这水平,听风就是雨,张口就来。王在晋在不了解辽东的前提下,敢信口开河、胡乱引用数据弹劾孙承宗,还有另一层原因。
这厮与孙承宗有过一段私人恩怨。
天启二年三月,熊廷弼停职接受检查。王在晋以暂代兵部尚书的身份经略过辽东。王大人带着尚方宝剑,出了山海关,到辽东转悠了一圈,提出了令人“瞳孔地震”的“招抚为主,剿灭辅之”策略。
时任中极殿大学士兼督理军务的孙承宗认为,王在晋就是一个黄口书生,其“招抚后金”的策略简直是痴人说梦,上书建议天启帝立即将这个误国书生撤回,否则大祸临头。
天启帝学问不高,人可不傻。先帝们跟后金打了这么多年,后金是什么狼子野心,是个明白人就能看明白。王大人经略辽东五个月,被狼狈撤回。要命的是,人不但被撤回了,还被一脚蹬到了南京担任兵部尚书。
打这开始,王在晋就恨上了孙承宗。
王在晋恨归恨,先放一边。高第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呢?
非但不真实,而且水分很大。
高第跟王在晋是一个水平,要不俩人怎么能尿到一个壶里。高第提出的策略是防守,把大凌河、锦州、右屯的防线全撤了,只保留宁远、前屯和山海关三个重镇。
一来把精力放在经营宁远上,二来能给朝廷减少开支,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经略辽东能够减轻不小压力。

出于这些目的,高第开始了帝国官僚最擅长的一招——“卖惨”,谎称柳河之役后,辽东就剩5.8万兵卒。
奴酋突犯,经臣高第疏奏兵马不敷(五万八千),调兵应援。诏诘责之。
高第的报告递上去后,兵部和天启帝瞬间炸了锅。
先是兵部质问——粮饷未闻报减,宜听经臣从实核奏。你说兵力少了,但粮饷从未少一毛,赶紧去核实清楚。
天启帝也补充说——是时报额兵十一万七千,今见在止五万八千,实少一半,其饷安在。原先兵部和辽东统计数据是11.7万,一下少了一半兵力,朝廷经费都花哪去了。
高第是地方官出身,常年辗转去过山西、陕西、山东,可能是在地方久了,玩小聪明、糊弄朝廷习惯了,没想到这一回皇上和兵部较真了。
知道闯祸了,高第赶紧补交了一份新的调查报告,称上一次是误报,最新的数据是13.5万兵卒。
这一回更离谱,直接翻了一倍。——关内兵三万五千五百余员名,关外兵九万九千五十余员名。比上一回多了7.7万,比兵部账面余额多了1.8万人马。
天启帝见到这份报告,更不相信了,气的大骂高第这小子欺君罔上,太不靠谱。经略辽东两个月后,高第就被天启帝一封诏书调回。
为了尽快拿到真实数据,天启帝抽调巡按御史成立专班,彻查此事。明令要求,往前推五年,一月一月核查。再派直隶监察御史洪如钟亲赴辽东现场调查。
洪如钟最终给出的调查结论是——各处见在官兵尚有九万三千二百余名,较之枢辅(孙承宗)清汰后略有不同,亦未尝少一半。
洪如钟在报告中,先对高第进行了驳斥,直言高第是在胡扯,前后两份报告,没有一句真话。同时,洪如钟指出了辽东存在“公兵私用”的问题,大量兵卒被军官当成了家丁使唤,等于是这伙兵卒领着朝廷给的钱,干的是给军官打工的私活儿。

不扯远了!辽东到底有多少兵力?5.8万?13.5万?11.7万?9.32万?
哪一个数据是真的呢?答案是,没有人知道真假!
别看高第不靠谱。有没有可能,辽东真实兵力就是5.8万呢?这位常年在陕西、山西、山东辗转的地方官,因不了解辽东的水深火热。一时“失手”,把真实数字报上去了。
辽东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大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从一开始,就是一笔稀里糊涂的烂账。
后金一来,形势告急,就报5.8万。
后金一撤,形势舒缓,就报13.5万。
哪怕是袁崇焕这种还算好评的能臣干将。没去督辽之前,声称“五年平辽”;去了之后,就开启了“卖惨”模式。
这么大的工程,投了这么多的钱,先不说见到成效,最后连个真实数据都搞不清楚。拿什么跟后金打?
“辽东”这笔亡国的烂账,是真烂透了。谁查,谁迷糊。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话,不妨点一点“大拇指和小心心”关注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