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精神倦怠,不思进取,就想躺平。
而一旦是怠惰了,就非常难以重新振作起来。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原本一直是受外界的压力逼迫,或者是争强好胜的心气支撑,才保持了努力进取的状态。
等到压力减轻,生活舒适之后,人就容易沉迷于享受。
所以古人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常有道理。
我内心知道懒散是不对的,但我确实没有找到努力的理由,没有真正的动力源泉。有天晚上失眠,我就重读了任正非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想他为什么能一辈子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呢?

一开始我想以“成功”为理由,但我又说不清什么是成功。难道有钱有名就是成功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后来再次读到这句话:
“我相信由于我的不聪明,引出来的集体奋斗与集体智慧,若能为公司的强大、为祖国、为世界作出一点贡献,廿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躲在拖拉机车斗里看过的一本书,我终于确认了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原谅我现在还不能说是什么书)。
我也一下子就明白了人与人的最大区别,以及动力强弱的缘故。
简单说任正非是理想主义者,而大多数人是利己主义者,不是说后者不好,实际上人性是自私,主观上的利己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当的,但关键是能否利他。
从身边接触过的人们来看,他们努力的原因无非是三点。
第一是为了多赚钱,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巨贾富商,大家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可以买很多东西,让自己显得很富有,能够有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
第二是为了名、权、情等,它们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享受,从感官享受到精神享受,核心究竟是为了自己。
第三是我们开篇说的压力,或者说是一种出人头地的意志,想要面子,证明自己的优秀。我看过一个老板的回忆,他说年轻时候请客户吃饭,临走时候因为骑自行车被取笑,他就发誓一定要发财,要买奔驰。
以上三种都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98%的人可能都是如此,还有1%是清心寡欲,一切无所谓的,最后还有1%则是有使命感的奋斗者。
使命感换个说法就是发上等愿。
当然,也不能讲一个人在七八岁、十来岁就胸怀大志,必须成为什么大人物不可。事实上,大家最多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服输,所以努力上进,取得较好的成绩。
困难在于从这种自我的英雄情结升华为集体英雄主义,能够为了更大的目标去奋斗。
这需要感知自我的渺小才行啊,“我不知道我们的路能走多好,这需要全体员工的拥护,以及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老方说读《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可以理解其中转变的不容易。
我认为很多老板是可以做到的,他们可以从光顾着自己飞黄腾达变成更高的追求,比如“被需要”,从被家人需要进化到被员工需要,被社会需要,这种价值感的提升可以激发他们的更大的动力。
比如有的老板六十多岁还是冲在前面努力,其动力主要就在于此。
自私带来的动力不如被需要带来的动力,被需要带来的动力不如发上等愿带来的动力。
明白这点,你就能理解现实中为啥很多人聪明能干却所成有限的原因,他们老是从自己出发,跟周围的人比,老觉得自己比别人牛,他们太执迷于自我了,只是为了虚荣……所以他们就是想什么“出奇制胜、一劳永逸”,乃至相信所谓的运气。
平庸的重力三分在于世俗,七分在于自己的心。
人生缘起性空,唯有把生命融入在宏大的主题和共性之中才有大的意义,无私就是博大,我们平常说家国情怀,不是勉强老板去奉献,理想、使命感是不能勉强的,你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才行。
而你一旦是真的超越了自我,就会发现无私比自私对自己好千万倍,无私即无量,利他确实是最大的利己。至于有的人在有钱时候说“财散人聚”还只是标榜,关键是困难时候还能想着为理想去拼搏才算数。
人生必须是有个动力,给自己找个每天早晨起床的理由,毕竟人生苦短,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仅此一生,时不再来,我们每天要做的事不是通往所谓成功的手段——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如人是目的本身、不是手段和工具一样。学任正非,就是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样才有意思。
“大抵百年皆逝水,可怜万事只浮沤”,相信没有“我”只有“我们”的人,人生的境界就非比寻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