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便对古都感兴趣,后来才知道,原来历史地理学中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做“古都学”,由谭其骧、史念海和陈桥驿等大家开创,下面我来做一个现代的打分,对七大古都所保留的名胜古迹留存程度进行打分排名,看看谁才是中国的历史第一古都。因为本文较长,分为上中下三篇。
一、中国六大古都都是哪些城市?
说到古都,文学爱好者想到的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历史爱好者多会想到长安洛阳,这些就是古都的代表。
中国古都学诞生很早,开创者是清朝末年便名满天下的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五大都的说法。提出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当为五大都。
梁启超
除了五大都的提法,梁启超还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合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个在中国流传很广,但世界史学界并不采用这个说法,有类似的,古代河流流域文明,或许是来自于这里。
其实梁启超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古代就有古都的议论,《明史》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与众大臣商议建都选址之事:
初,帝将营中都。刘基曰:“临濠虽帝乡,非建都地也。”既,帝召诸老臣问建都事。或言关中险固;或言洛阳天下中,汴梁为宋旧京;或又言北平故元宫室,就之可省民力。
帝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梁,实周汉唐宋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更息,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老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亦不无更作;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足以建国;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峙,有水可漕,朕欲建为中都,何如?”皆曰:“善。”
这里,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的古都就是长安、洛阳、汴梁、北平、建康五座,正好就是梁启超说的“五大古都”。说明在古人心中,古都就是指的这五座。当然,最终朱元璋有私心,把中都建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而凤阳一直天灾频繁,很穷,参见我的文章:刘焕解读有趣的党史——朱元璋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凤阳一直这么穷?
转眼间到了1931年,这一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刘麟生编写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一书的第三章《历代建都考》的列表统计了中国历代建都情况,并进而提出在中国众多古都中,“其势力特别伟大”者有五座,即“中国五大名都”,包括长安、洛阳、北平、南京和开封。
1934年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序文中提到中国众多古都中最为重要的有 “五都”,其中重要的是四大古都,即长安、洛阳、北平、南京。
这一说法明显引用了梁启超的说法,且去掉了开封。然而却对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民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知怎么的,这一说法被蒋介石看到了。
蒋介石
蒋介石心想,狡兔尚且三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都,一旦被占领,不就完蛋了吗?还是多几个首都吧。
仔细思考后,决定采用四大都的说法,建立中华民国的陪都。
当时的国民政府自然是南京国民政府,首都是南京,北平为北平特别市。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3月国民政府正式定洛阳为行都,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1932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会议上还通过了《确定行都和陪都地点案》,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西安为陪都,并定名为西京。对于陪都西京的建设,从193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对于改造西安落后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2年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同年11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所以说,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民国的陪都还有过西安、行都还有过洛阳,蒋介石选择洛阳和西安,应该是被“四大古都”所启发的。
1932年以后,“四都”的提法常常见诸报刊及图书之中。如署名粹庐的作者1932年发表诗歌《四都咏》,其中包括《新都南京》、《故都北平》、《行都洛阳》和《陪都西安》四首,可以说,当时的民国四大首都是深入人心的。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934年创作了名篇散文《故都的秋》,就是写的北平,说明故都北平的形象当时也是深入人心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一次,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还是北平,都不安全了,蒋介石本可以迁都西安,但是在西安去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心有余悸,放弃了西安,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定重庆为战时首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但定重庆为永久陪都。1948年1月14日,国民政府下令“兹特明定北平为陪都”。
重庆国民政府府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人民解放军于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台北为临时首都,法定首都仍为南京。
因此,中华民国除了南京之外,还有过三个陪都,即西安、北平和重庆,有过两个行都,也就是临时首都,洛阳和台北。
这里可以看出,五大古都,除了开封外,其余的四个都做过国民政府的首都或者陪都,亦或者是行都,做过首都的就是“四大古都”,金陵为南京,北平为北京,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这是理想的构造,可见“四大古都”一说,当时是深入人心。
那么,新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六大古都”,这一说法又是那里来的呢,原来来源于地理学家张其昀,1927 年,张其昀在《中国地理大纲》一书第六章《中国之都市与交通》中分别列举出中国“历史上之六大都会”与“经济上之六大都会”,指的就是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平。
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六大都会”,大家比较来看,加入了杭州。
为什么张其昀要加入杭州呢,因为他是宁波人,对浙江有感情,又曾经在浙江大学任教,且还是蒋介石的好友,影响很大。
蒋介石和张其昀
到了新中国的时候,同样一位浙江大学的教授陈桥驿,也是浙江绍兴人,他同样很推崇杭州,1983年他写下著作《中国六大古都》,成为80年代的畅销书,一时间,六大古都被人所熟知。而且,他把张其昀的中国六大都会说改成了六大古都,这样一来,杭州就成为了古都。
杭州虽然只做过南宋朝代的临时首都,但是南宋毕竟是正统朝代,且杭州经济发达,人文景观很多,所以学术界接受了杭州。
二、从六大古都不断叠加的古都名额
中国六大古都,从1934年第一次提出,一直到1982年,统治了史学界50年之久,看来要成为定论了。
在 1988年8月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学家谭其骧,做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的报告,提出了七大古都,一下子轰动了那届年会,很快传遍了全国。
60年了,第一次有人挑战六大古都,还是德高望重的史学家,他正式提出,六大古都之外,还有一个不逊色于六大古都的都城,在六大古都基础上加入了安阳。
谭其骧
安阳究竟何德何能,名列七大古都之一呢?如果安阳这么出名,为何自古就很少有人说它是古都呢朱元璋也没有提到它?
原来安阳是民国时期刚刚被发现的。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北京城一个名叫王懿荣的大官,同时也是古玩专家,因为咳嗽在家里休养,家里人给他在菜市口的中药店里买了药,他每天煎着药看着书,听着外面混乱的时局。
一天偶然间,王懿荣翻看了下药单,被一味药给吸引住了,这味药叫做“龙骨”,龙骨是什么东西,他问家里人,但正常人谁有他这么有文化啊,只管拿药,谁也没问这龙骨是什么东西,王懿荣也就没有在意。
直到后来,他又看了看这味药材,发现上面刻着一些花纹,再细看,这些花纹的样子很像文字,王懿荣一下子警觉起来了,不愧是文化人,看药材都能看出文化,他立马问到了这家药店,买来了他们店里全部的龙骨,回来研究。
王懿荣是大官,他研究龙骨的消息传开,北京城达官贵人都来研究了,然而,他并没有研究出什么门道出来,只是断定这是一种古文字。八国联军就攻陷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出了北京。
或许是这些神秘的龟甲带有神秘的诅咒,王懿荣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陷落,自己也要殉国,他吞金投井自杀了。
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
王懿荣自杀后,家里人很伤心,他的儿子看着这些龟甲,觉得这些东西自己又不懂,留着也没什么用,就想把它们都卖掉,但父亲多年的教育使得他明白不能浪费父亲心血,他决定把它买给真正懂它的人,就是北京的著名学者,《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刘鹗本人也是历史学家,他接过这些龟甲后,认真研究,断定这些是古代殷商的古文字,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叫做《铁云藏龟》的书,虽然这书有很多谬误,但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龟甲的诅咒还在继续,刘鹗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罗织了罪名,流放新疆,罪名是擅自开仓放粮,他在新疆因脑溢血而死,几乎等于死于非命。
刘鹗十分幸运,他的研究被他的儿女亲家、另一位大学者罗振玉看到了,罗振玉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也拿过了这些龟甲研究,这一研究吓了一大跳,断定这是真正殷商的古文字,可能会解开整个上古历史之谜。
罗振玉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知道这些龟甲是哪里来的,之前的人们都不清楚,只知道大概位置是河南北部,还有人专门去找过,就是刘鹗的儿子刘大坤,他一定要找到害死父亲的龟甲究竟是哪里的,但苍茫大地,哪里找得到,后来他终于多方打听,从一个古董商人那儿听到了,这些龟甲全部发现于一个地方:
安阳。
罗振玉听说后,立刻前往安阳,来到了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河边的一个村落,叫小屯。
在那儿,他发现家家户户都在卖龟甲,已经发现了上万片之多,他敏锐发现这里应该是一个历史遗址,不能随便挖掘。
安阳殷墟,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罗振玉发现殷墟的名声传来,全国轰动了,一系列考古学者奔赴殷墟,其中就有著名的考古学家董作宾和李济,李济是哈佛大学留学归来的高材生,用科学的考古方法发现了殷墟,晚年在台湾,思念殷墟,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安阳》,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极其出名,以至于在美国,安阳的名声不亚于西安。
而同时,一系列学者也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大学者王国维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他用甲骨文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史记·殷本纪》所记的殷代世系,同时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错误,可以看出,《史记》的记载还是很准确的,甲骨文成了人们解读商朝的一把钥匙。
因为甲骨文和殷墟,后人能够较清楚地了解商殷时代,可能比孔子还清楚,孔子当年想搞清殷商的制度,却因文献资料欠缺而无奈叹息。
商朝之所以叫殷商,全因为殷,殷是安阳最早的古称。
我们翻开史记就可以看出对殷商的记载,殷商帝王的姓名很有意思,全是“甲”、“乙”、“丙”、“丁”这些天干,比如祖甲、太丁等等,其实这些不是他们的姓名,而是祭祀名,当时的祭祀谥号就要有这些天干。
商朝一开始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后来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他们就经常迁都,山东、河南,一共迁徙了十几次,长期的迁徙导致商民族生活相当紊乱,后来到了盘庚这位君主在位的时候,迁都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大多数贵族贪图享乐,不愿意迁都。
盘庚却有着坚定的迁都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劝说,最终贵族们同意搬迁,但前提是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于是,盘庚主持了迁都,在当时黄河下游,最适合迁都的地点就是漳河畔的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所以盘庚迁都到了殷,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殷商并称。
盘庚迁殷
后来,商朝果然越发兴盛了起来,此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商朝都没有迁都,后来到了盘庚的侄子武丁手上,商王朝达到了全盛,甚至远征今天河北北部的鬼方部落,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行军一千里远征,是非常耗费国力的,说明商王朝很强大。
就是说,安阳作为殷都是完全够格的,毕竟夏商周三朝,夏朝还没有考古发掘,周朝的都城,西周在镐京,今天的西安。东周则在洛邑,今天的洛阳。而殷商王朝则有十几个首都,最长的就是安阳,也就是殷。
然而,安阳能名列七大古都,也在于谭其骧加入了“邺城”的历史。
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和南方的建康一样。
北齐后来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北周统一北方后,又被隋朝所取代,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驻守邺城),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人民全部迁徙到了安阳,一代名都就此成为了废墟。
正因为邺城的被焚毁,邺城究竟属于邯郸还是安阳,成为了一桩公案,从距离来看,邺城距离邯郸40公里,距离安阳只有18公里,显然离安阳更近,从文化来看,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今天宣扬的主要是赵国文化,而邺城是魏郡,属于魏国文化,曹操和冉闵都是因为占据邺城而得魏名,这么说来,邺城似乎更应该属于安阳。
确实,邺城被焚毁后,安阳得到了“邺”的名字,在唐朝,邺城主要指的就是安阳。
在唐朝五代时期,相州指的就是安阳,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和唐朝军队大战的“相州之战”就发生在安阳。
五代十国时期,几次提到的邺都指的都是安阳。
之所以详细叙说安阳的历史,就在于安阳其实承载了邺城的历史,今天的邺城已经变成了城镇,虽然地址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但是文化却留在了河南省安阳市。
谭其骧的报告得到了《中国六大古都》作者陈桥驿的肯定,1991 年,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内容安排依次为北京、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杭州这七座古都。谭其骧在为该书所作的序文中强调:“这七大古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西安、北京、洛阳应列第一等,南京、开封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属于第三等。”
由此,陈桥驿自己肯定了七大古都,谭其骧做了序言,两人合作,一起承认了七大古都的说法。
而且,谭其骧还说,“这七大古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西安、北京、洛阳应列第一等,南京、开封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属于第三等。”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今天对七大古都排个座次就知道了。
中国七大古都的说法统治了十几年,大家都知道了,安阳能加入进来,肯定有新的能加入进来。
2004年新的中国古都学会召开,大家一致同意将郑州列入古都,即称为“八大古都”,2007年,朱士光主编的《中国八大古都》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因此,十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将成都、大同、重庆、江陵、太原、沈阳、银川、兰州、咸阳、大理、拉萨、喀什等加入古都行列,但是都没有成功,理由是它们都只是很多小王国的都城,而不是大一统或者局部统一的都城,只有郑州成功了。
郑州成功的理由是拥有商朝最早的都城,还有夏朝的国都遗址,但是我不是很认同郑州作为古都,可能郑州看到河南省有3座古都了,自己也要上,其实没有必要,它已经是省会了,且郑州之前属于开封府,一直是开封府文化为主。今天提到郑州,也不会有人想到是古都。
所以,本文只承认七大古都。
下面对七大古都名胜古迹留存程度开始排名。
三、谁才是第一古都?
中国古代都城就是一部部被毁的历史,尤其古代中国都是土木结构,和西方的巨石结构不同,遭到火灾后很容易全部焚毁,所以要保留宫殿的话非常难。
大家知道最早的是项羽火烧阿房宫,因为杜牧《阿房宫赋》的渲染,大家觉得阿房宫是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其实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只是建立了一个地基,但也足够大。
不过项羽倒是真的火烧了咸阳城,导致这座大城被毁掉了,咸阳位于渭河之北。刘邦定都后在渭河之南建立了长安。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假,火烧咸阳城是真
所以,正如同安阳和邺城隔着漳河一南一北一样,西安和咸阳其实也是隔着渭河一南一北,只不过邺城今天没有了,历史可以归入安阳,咸阳还是有的,历史还是不能归入西安。
下面来说说主要古都的被毁。
1、朱温毁掉长安
李傕、郭汜乱长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李郭纵兵大掠,宫中女子财物被抢掠一空,在汉末经历变乱后的长安一蹶不振,这一次被毁掉的就是汉长安城,以至于汉末三国群雄割据,但是几乎没有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就是因为关中残破。可是十六国时代,苻坚建立了前秦,著名良相王猛修复了长安,之后西魏、北周和隋唐都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后来成为了唐朝长安城的主要组成部分。长安又一次复兴了。
西安并不是多水地区,宇文恺天才地解决了用水问题,大兴城环绕在八条河流之上,西汉司马相如形容上林苑是“八水绕长安”,唐长安城才是真的八水环绕,就此,长安复兴,唐长安城超过了汉长安城。
根据《西京三苑》记载,隋唐长安城东西长9700余米,南北长 8600余米,周长约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北连的禁苑,东距河,北枕渭水,西包汉长安故城, “ 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二十三里, 周一百二十里 。”城内皇宫宏伟,殿堂壮丽。里坊市城,布局严整。当唐朝鼎盛之时,长安人口号称百万,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
虽然在唐朝中叶,长安已经不堪重负,水皆咸卤不能吃,从武则天定都洛阳开始,唐朝皇室就一直在洛阳就食,但唐朝还是没有放弃长安,哪怕安史之乱时,长安被攻陷了四次。
最终毁掉长安的是朱温,朱温本是黄巢部将,后来投奔了唐朝,黄巢被灭后,他成为最后权势的节度使。
后来朱温准备废掉唐朝皇帝,公元904年,朱温胁迫皇驾东迁洛阳,同时下令折毁长安的宫室,将木料顺渭水漂黄河转入洛阳,再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使得两代帝都、300年繁华的长安城化为一片丘墟。从此千年帝都沦为一片瓦砾之地。这座凝聚着建筑工匠天才智思和无数钱财民力的繁华帝都,在唐未短暂的20余年间,先后遭受近10次的兵火之劫,最终在五代十国的分裂声中毁为一片废墟,大唐的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朱温挟持唐朝王室之后,后来索性杀光唐室宗亲及大臣,自己做皇帝,建都在大本营汴梁,遂国号大梁。
可是,他碰到了骁勇善战的沙陀军,李存勖执意灭梁,他说:“我征战天下三十年,没想到遇上李存勖这刺头,我的儿子都不是他对手,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啊。”
后来李存勖果然重建了唐朝,灭掉了后梁,但因为他是沙陀人,且后唐很快也被灭了,所以不作为唐朝的延续。
朱温毁掉长安之后,长安迟迟没有恢复元气。今天的西安是明朝重建的。
为何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朝代定都西安了呢?
这和生态的破坏有关,虽然八水绕长安,但是长安的关中平原依靠黄河,黄河的上游在青海、宁夏一带,这一带自汉朝纳入版图之后,大量的屯田造成了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黄河上游的不堪重负,也使得中游的关中平原生态恶化。而十六国的胡夏、宋朝的西夏等国占据了黄河上游,大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黄河生态又渐渐恢复了。在唐朝后期,长安城已经不适合居住了,长安城已经不堪重负。因此,五代和宋初,遭受生态破坏的西安绝无定都的可能了。
到了元明清时代,西安的生态又部分恢复了,今天的西安依然是西北重要城市,但是害怕出现第二次生态崩坏的情况。
今天的西安更多是明朝多建
清末民国的时候,西安十分残破,破旧得像一个小县城,鲁迅受西北大学邀请,去西安讲学,当时去西安十分困难,要先坐火车到河南三门峡,然后坐船渡过黄河,等待鲁迅来到了西安,看到西安如此残破,大失所望,他当时正在构思小说《杨贵妃》,说看到西安的天空之后,没有一点唐朝的影子,一个字也写不出,索性放弃了写作。
后来民国政府将西安定为西京之后,对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还种植了树木,西安焕然一新。随着1935年陇海线的开通,去往西部不再是梦。
2、尔朱荣和石敬瑭毁掉洛阳
毁掉洛阳的有两个人,因为洛阳先后有两座城。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休养生息数十年后开始营建洛阳城,东汉时期的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可以说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利于防守外敌。
根据有关文献与考古勘探资料,东汉洛阳故城的宫城形制及变化极为复杂,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勘探了解到该城的宫城形制整体为南北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宫城,其中南宫南临洛水,南、北宫之间以楼阁复道相连,相距七里,所以汉魏洛阳城比目前城墙呈现的10平方公里的要大得多。
再辉煌的宫殿也无法挽救东汉王朝的腐朽和堕落,黄巾军起义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来到了持续300年之久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可是,洛阳一把火被董卓也给烧了,曹操当时几乎都在邺城。
但是等到曹丕取代了汉朝之后,为了正统性,他还是定都洛阳。
在魏明帝曹睿时期,因为诸葛亮北伐,军事压力很大,无法修复洛阳城,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曹魏军事压力减轻之后,曹魏开始修复洛阳城,因此,魏明帝被当时人诟病为“大兴土木”。
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虽然杂乱,北方长期是分裂的,西部的割据政权全部以长安作为根据地,东部的割据政权则分别以邢台、邺城、中山等地为根据地,恰恰没有一个王国定都洛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我们看下地图,就了解了,当北方是统一的时候,洛阳正好处在北方的中心,然而当北方分裂为东西的时候,洛阳正好在东西两个政权对峙的边境地带!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没有成为这些割据王国的都城。
十六国时代,洛阳常为战场
然而,当北方重新统一后,洛阳又处在北方的中心,又变成了最适合的定都之地,这正是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面临的最新问题。
当时的北魏王朝定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个地方靠近蒙古高原地带,处在农耕带的边缘,不利于统治广袤的北方地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定彻底改变北魏,他决定迁都洛阳,在洛阳,孝文帝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进行了对鲜卑族全面的改革,命令鲜卑族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北魏的汉化改革就在洛阳城拉开了大幕。
而且北魏迁都洛阳,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虽然战乱很多,但是北方政权大多以邺城作为首都,就算被攻克,焚毁的也是邺城,而不是洛阳。
因此,一两百间,洛阳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北魏孝文帝迁都,住进去的就是曹魏魏明帝修建的宫殿和洛阳城,《河南志后魏城阙古迹》:“宫室。按,宫殿多仍魏晋旧名。或云依《洛阳图》修缮某所某居,疑总名阊阖宫。然又与上门名相犯。”
同样是叫魏,两个魏在洛阳发生了时空的交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崇信佛教的拓跋王族在平城开凿了百年云冈石窟,到了洛阳后,在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成为洛阳今天最大的文化符号,毕竟宫殿早就坍圮了,唯有石头修筑的石窟保留了下来。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访汉魏故城时,面对着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北魏末年,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起义随后点燃了关中羌族起义和山东流民起义,从山东到甘肃,从内蒙到山西,整个北中国全部陷入大规模的起义之中。
六镇起义
魏不得不求助山西的羯族酋长——尔朱荣的帮助。
尔朱荣是羯族,世代居住在山西北部,他容貌魁梧,且有大志向,高欢看到葛荣此人更为卑劣,就断定他不会长久,果然,葛荣胸无大志且志大才疏,掌握军队后开始狂妄自大起来,面对尔朱荣的骑兵,他没有把军队集中起来,反而分散开来,最终被尔朱荣的骑兵全部冲垮了,葛荣没当几天统帅就被杀了,六镇的20万将士全部归了尔朱荣。尔朱荣又命令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率领大军向西平定关陇起义,最终平定了关中。
尔朱荣一下子平定了北魏在河北、山东、陕西的三场起义,跃居北魏权臣之首,尔朱荣在掌握大权之后,把迷信佛教、奢侈无度的胡太后和朝臣2000人全部投入黄河中,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最终,尔朱荣立北魏宗室元子攸做了皇帝,实际把持了北魏政权。
经历了河阴之变后,洛阳元气大伤,后来高欢拆除了洛阳宫室,用来建造邺城王宫,就此,汉魏洛阳城被毁。
后来洛阳城又重建了,建造者也是基建狂魔隋朝,隋文帝除了以长安为都城,兴建大兴城外,还营建了洛阳城,当然了,洛阳城规模不大。
等到隋炀帝继位之后,隋炀帝迁都洛阳,大规模扩建洛阳城,洛阳城规模几乎和长安城一样大,形成了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等八座城,按照“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南北轴线成“一”字形,整个城市十分对称,尤其是中轴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北京。
隋朝修建的长安城和洛阳城都便宜了唐朝,直接被唐朝所用。
虽然唐朝同样定都在长安,然而就和南京始终是明朝陪都一样,洛阳也是唐朝的陪都,甚至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的首都就在神都洛阳。
武则天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著名建筑,同时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其中的卢舍那大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据说是以武则天自己的脸为原型开凿的,可惜曾经的明堂早就不存了,唯有龙门石窟穿越古今,流传到了现在。
唐朝前期,颇有一些的唐朝皇帝在洛阳城办公,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唐王朝越依赖漕运和南方的粮食、税收,远离南方的长安在物流方面没有洛阳有优势,正好处在隋唐大运河上的洛阳实际上成了唐朝后期的都城,只不过洛阳还是没有开封距离东南近,到了宋代,开封彻底取代了洛阳,洛阳算得上是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废。
重建的明堂天堂
在唐末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人。这些军阀之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兼并战争,最终给形成了山西河东的李克用集团和河南汴州的朱温集团。朱温最终废掉了唐哀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正式建立了梁朝,也宣告了300年大唐的终结,唐朝繁华落尽,化为一缕青烟,永远消散于历史的天空了。
后梁王朝面对横贯在北方山西的晋国,如鲠在喉,朱温一直想消灭李克用,恰巧李克用刚刚去世,朱温发动了对晋国的进攻,其子李存勖从弥留之际的李克用手中接过三支箭,发誓要报仇雪恨,随后取得了潞州之战的胜利,这一战李存勖名扬天下,等到朱温率军赶到时,围攻潞州的梁军已经全军覆没。随后李存勖又多次取得胜利,尤其是柏乡大战,河东军以数千人便战胜了8万梁军,此前的朱李大战时还没有过这样悬殊的争斗,李存勖经此一战,不仅大大增强了士气,而且扩张了版图,梁国则每况愈下,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
最终,利用后梁军进攻晋军根据地太原的时机,李存勖千里突袭,直扑汴梁,一举攻破汴梁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后唐没有在朱温的根据地汴梁建都,而是选择了唐朝的陪都洛阳,谁也没想到,这会是洛阳城最后一次做都城。
李存勖夺取中原后,因为刚愎自用、沉迷于戏曲而众叛亲离,李嗣源起兵,李存勖被伶人杀死,后唐经历一系列风雨飘摇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儿皇帝,灭掉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的自焚不仅带去了传国玉玺,熊熊烈火中,洛阳城被毁,这一次,石敬瑭带领着契丹军队对洛阳城烧杀抢掠,一把火把隋唐洛阳400年风华全部烧毁,洛阳城因为隋唐而起,因为后唐而灭,缘起缘灭都是唐,洛阳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做过都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