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敏的朋友圈更新了:早上给妈妈梳头,中午陪爸爸下棋,晚上记录“亲情服务”到家庭群。配文:“新工作入职一个月,老板是亲爹妈。”
她,就是最近引发热议的“全职儿女”。
什么是“全职儿女”?
简单说,就是成年子女在家陪伴照顾父母,同时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不同于传统“啃老”,他们提供情绪价值和劳动付出,形成一种新型家庭契约。
表妹小雅就是其中一员。985硕士毕业,求职屡屡受挫,现在在家“上班”:
- 月薪4000(父母给的生活费)
- 工作内容:陪诊、做饭、教用智能手机
- 绩效考核:父母满意度
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1. 就业寒冬里的避风港
小雅的同学里,“全职儿女”不止她一个:
“投了200份简历,不是已读不回,就是‘抱歉您很优秀’。
在家至少不用付房租,还能陪陪爸妈。”
2. 父母的实际需要
邻居张阿姨摔伤腿后,儿子辞职回家照顾:
“请护工一天300,还总换人。
儿子在家,我安心,他也有时间备考公务员。”
3. 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这更像一场**基于现实考量的家庭合作**:
子女获得喘息空间,父母得到陪伴照顾。
比请保姆便宜,比养老院温馨。
那些“全职儿女”的故事
案例一:转型成功的阿杰
在家两年,考下CPA证书,今年入职会计师事务所。
“那两年不是躺平,是蓄力。
没有父母支持,我撑不过就业冰河期。”
案例二:找到人生方向的琳达
陪母亲抗癌期间,发现自己擅长护理。
现在备考护理资格证:
“照顾妈妈让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案例三:被迫“全职”的大伟
35岁被裁员,不敢告诉妻儿,每天假装上班。
在公园长椅坐了大半年后,选择回家照顾中风父亲:
“虽然收入没了,但找回了和父亲的亲密。”
争议背后的真问题
反对者说:这是精致利己
“不就是美化啃老?
用‘陪伴’包装无能,
把家庭当避难所。”
支持者说:这是现实智慧
“在寒冬里抱团取暖,
比硬撑到崩溃明智。
何况他们确实在付出劳动。”

如何避免沦为“新型啃老”?
观察那些成功的“全职儿女”,都有共同点:
1. 有明确期限和目标
“最多两年,期间必须考下证/找到方向/存够钱”
2. 提供真实价值
不只是“在家待着”,而是:
- 系统学习养老护理知识
- 真正改善父母生活质量
- 承担大部分家务
3. 保持职业竞争力
继续投简历、接私活、学技能,
把这段经历写成“家庭项目管理经验”
写在最后:
在就业形势严峻、老龄化加剧的今天,
“全职儿女”更像一个**特定时期的家庭策略。
重要的是:
这是在积蓄力量,还是逃避现实?
是双向滋养,还是单向索取?
是短期过渡,还是长期依赖?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答案也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保持向前走的勇气。
你怎么看“全职儿女”?
点赞收藏,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全职儿女 #代际关系 #就业选择 #家庭养老 #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