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据说骑兵的马刀是不开刃的,真的是这样么?萨沙问答第250集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据说骑兵的马刀是不开刃的,真的是这样么?萨沙问答第250集 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据说骑兵的马刀是不开刃的,真的是这样么?萨沙问答第250集

现代骑兵的马刀大多不开刃,然而在近代和古代,情况却截然不同。听萨沙说一说吧。

第一,古代和近代任何国家的骑兵,都是使用开刃的马刀作战。

古代和近代颇有一些著名马刀,因锋利无比而声名远扬,如俄国哥萨克骑兵的马刀。对于崇尚自由的哥萨克来说,一生有三样东西最重要:女人、马匹和马刀。女人可以为哥萨克们生儿育女,繁育后代。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哥萨克没有马匹就无法作战。

而哥萨克用来保护自己和杀敌的武器,就是手中的锋利马刀。

哥萨克的马刀叫作“恰西克”,有着长达800年的历史。

“恰西克”是高加索方言,意思是“天堂之刃”,它并非哥萨克的传统武器,而是由高加索本地山民和蒙古人使用的兵器。

在同高加索山民的长期战争中,哥萨克亲身体验到“恰西克”的恐怖威力,才会拿来自用。

“恰西克”非常的锋利,刀锋锐利到可以用来剃须,砍杀敌人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一个蒙古诗人记载了“恰西克”马刀的可怕威力:蒙古马的主人把马镫踏直,呐喊着往前冲。这是一种决死的状态。当遇到敌人时,骑兵把马刀向左晃一下,然后右劈,那个刀下鬼可能连头带肩膀全被劈下了。一刀就能敌人砍两段,可见马刀锋利度有多么惊人。

抗战期间,新四军组建骑兵团,却无刀可用。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任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根据“恰西克”的样式,研发了自己的军刀,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雪枫刀”。

第四师骑兵团很快发展成为纵横淮北平原的精锐部队,还有了“红色哥萨克”的外号。

新四军骑兵战士非常喜爱马刀,为它编了很多歌曲:“雪枫刀,明晃晃,千锤百炼是好钢。一马扑到两阵前,势如破竹谁敢挡。杀个东西南北趟,好比关公斩蔡阳。”

第二,二战期间骑兵马刀逐步变得不锋利。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战马》,一定记得这个场面:尼可斯上尉率领的英军骑兵部队,在冲锋时落入德军的重机枪陷阱。在敌人区区几挺重机枪的火力下,冲锋的英军骑兵毫无还手之力,像落叶一样纷纷从马背上坠落,几乎全军覆没,上尉也英勇牺牲。

这次战斗,可不是偶然现象。

一战前,德军曾经做过一项测试:在阵地前100米的距离内放置了50个气球,随后使用两挺MG08水冷式重机枪进行持续的交叉射击。结果一轮射击后,50个气球中有48个被击中。显然,人马结合的骑兵,目标比气球要大得多。如果重机枪的子弹连气球都能轻易击中,更不用说骑兵了。

随着重机枪的装备部队,目标高大的骑兵已经难以有效作战,强行冲锋等同于送死。

尽管如此,由于一战重机枪的数量有限,加上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还没有出现,骑兵和他们的马刀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所在的红军骑兵部队,突袭了一支准备不足的波兰步兵:快到日托米尔的时候,骑兵摆开了扇面似的队形,快马加鞭,冲了过去。银色的马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地在呻吟,战马喘着粗气,战士们屹立在马镫上。马蹄下的大地飞快地向后奔驰,一座到处是花园的大城市,向他们迎面扑来。骑兵穿过郊区的花园,冲到了城中心。“杀呀!”像死神一样令人毛骨悚然的喊声在空中震荡。

惊慌失措的波军,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城里的卫戍部队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保尔伏在马背上向前飞驰。在他旁边骑着一匹细腿黑马的,就是那个跳舞的战士托普塔洛。保尔亲眼看见这个剽悍的骑兵战士挥起马刀,毫不手软地劈下去,砍倒了一个还没有来得及举枪瞄准的波兰兵。马蹄有力地踏在石头马路上,发出一片得得的响声。

突然,在十字路口出现了一挺机枪,架在路中央,三个穿蓝军装、戴四角帽的波兰兵,弯着腰守在机枪旁边。还有一个波兰军官,领子上镶着蛇形金绦,一见红军骑兵冲过来,就举起了手里的毛瑟枪。

这时,托普塔洛和保尔都已经勒不住战马了,他们迎着死神的魔爪,径直向机枪冲过去。军官朝保尔开了一枪,但是没有打中,子弹像一只麻雀,嗖的一声从他的脸旁飞了过去。那个军官被战马的胸脯撞出去老远,脑袋磕在石头上,仰面朝天倒下去了。

就在这一刹那间,机枪迫不及待地发出了疯狂而粗野的狞笑声。托普塔洛就像被几十只大黄蜂蜇着似的,连人带马摔倒了。保尔的战马竖起前蹄,吃惊地嘶叫着。它带着保尔,猛地一蹿,越过死者的尸体,一直冲到机枪旁边的波兰兵跟前。

保尔的马刀在空中画了一个闪光的弧形,砍进了一顶蓝色的四角军帽里。马刀又高高地举了起来,准备向另一个脑袋砍去,但是,那匹跑得性起的战马却蹦到一边去了。这时候,骑兵连的大队人马像一股奔腾的山洪,涌向十字路口,几十把战刀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左右砍杀。

这次战斗是苏波战争的一部分,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1年。

波兰是个欧洲小国,该国军队装备低下,兵力和重机枪数量严重不足,这使得红军骑兵仍然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这个时期,红军骑兵的马刀已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锋利,原因主要在于时代变迁。

以前哥萨克骑兵的马刀要打造的非常锋利,因为敌人常常穿着铠甲。

在“恰西克”马刀诞生的13世纪,俄罗斯大地还由金帐汗国的蒙古人统治,那时的战场上还没有热兵器的身影。蒙古骑兵普遍穿着皮甲、铁甲作战,如果马刀不锋利就不能对他们造成伤害。

直到400年后的17世纪,随着火器的普及,全身的铠甲才慢慢从欧洲战场中消失。然而骑兵胸甲的消失,还要再迟一个世纪。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士兵已经不存在穿铠甲,身上只有一层薄薄的军服。

对付这样的敌人,根本不需要“恰西克”这样的锋利马刀,用比较钝的马刀甚至刀背都可以杀人。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朋友谢廖沙试图阻止,一个哥萨克骑兵追赶一个犹太老人取乐。醉酒的哥萨克骑兵,就用刀背砍了谢廖沙的脑袋一下。虽手下留情,但也导致他的头部受伤。如果哥萨克没留情,用刀背也能将谢廖沙砍死。

为什么会这样?同步兵不一样,骑兵冲锋劈砍时,会借助马匹的高速冲击力,威力极强。

上面提到,保尔骑马冲击时根本没有用刀,而是用马匹直接将波兰军官撞倒。

大家不要小瞧这一撞,这个波兰军官就算不死,也会身负重伤,因为马匹的冲击力惊人。

一个高速骑兵的冲击动能,大概是4万多焦耳。

而一辆时速100公里的 1.5吨家用汽车,动能也不过 5万多焦耳。

被马匹撞击的人,撞击部位的骨骼、内脏都会严重受伤。人也会被巨大的力量抛向空中,飞行十多米后落地遭到二次损伤,死亡率接近100%。

要知道,被马匹撞击的接触面积较大,伤害尚且如此严重。关键在于,这个动能集中在骑兵的武器上,以排山倒海之势作用于一个相对狭窄的正面,压强非常可怕。

其实,骑兵冲锋时杀人根本不需要刀,哪怕用一根木棍也可以轻松打死人,使用钝刀就足够了。以解放军的65式骑兵刀为例,在平时训练中,士兵们便使用未开刃的钝刀,在冲锋时也能一刀劈开西瓜。

于是,二战时期的马刀就出现了很大变化。

随着轻机枪和迫击炮的广泛装备,骑兵更是难以有效作战。作为二战骑兵第一大国的苏联,曾经拥有8个骑兵军和26个骑兵师,但骑马冲锋的场景已极为罕见。

苏军骑兵更多的将马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尤其是在东线广阔的平原和苏联的泥泞季节,卡车和坦克常常陷入困境,而马匹却能畅通无阻。

在真正战斗时,骑兵往往需要下马,同步兵一样使用步枪、机枪、迫击炮甚至反坦克武器进行防御或进攻作战。他们本质上成为了,机动性更强的步兵。在这种作战模式下,马刀基本用不上,因此其锋利程度也不再至关重要。

大家要知道,保持马刀的锋利可不容易,需要不断的打磨和保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时期的马刀逐渐演变为钝刀,以此减少维护所需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现代的马刀多不开刃。二战结束后,骑兵这一古老而浪漫的兵种因为不实用,逐步从世界战争舞台上消失。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军事格局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与现代化转型,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和摩托化。

而解放军曾经有12个骑兵师,近10万人的规模,最终仅仅留下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其他部队一律解散。这些保留下来的骑兵部队,主要部署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域辽阔的边境地区,执行巡逻和警戒任务。

如2011年隆冬,长达数百公里的中蒙边境发生多起非法盗猎活动,犯罪分子企图借助漫长的边境线与恶劣的天气逃脱法律制裁。受上级指派,骑兵营组织起一支由50名骑兵构成的“临时支边分队”,在边境一线展开巡逻,成功处置了14起各种涉边事件。

这些边境地区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像样的道路,又有很多陡坡、丛林、山地。有些山地和密林中的土路,仅能通过一人一马。使用骑兵巡逻也是迫不得已,更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换句话说,现代的骑兵不可能使用马刀作战,马刀多用于训练或者仪仗队的装饰。因此,解放军的65式骑兵刀通常不开刃,尤其是新兵的骑兵刀。

马刀绝对不是玩具,而是见血封喉的大杀器。在高速颠簸的马匹上,如果马刀开刃且非常锋利,新兵稍微失误就会砍伤自己或者战友,后果非常严重。

既然马刀在战斗中用不上,为什么还要冒着误伤的危险开刃呢?所以,目前大部分的骑兵马刀都是不开刃的。

世界各国的仪仗队也保留了骑兵,但他们的马刀也多不开刃,有的甚至采用轻质金属甚至塑料制成,确保安全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的仪式感。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20
用户11xxx20 36
2025-10-18 10:39
1.5吨100公里时速的汽车动能5万焦耳。我数学不好,算不出马怎么跑出4万焦耳的。1.2吨的马跑出100公里的时速?[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63xxx41
用户63xxx41 17
2025-10-18 19:53
说了半天废话,现在的骑兵平时训练用刀不开刃可以使刀不容易坏 也不容易伤人,战时肯定用开刃的刀。

用户11xxx44 回复 10-19 15:08
古代士兵着甲率并不会太高,使用马刀的轻骑作战对象多以皮袍、皮甲为主要护甲,也就是说以无甲、布甲、轻甲为主。而目马刀的使用方法并非以劈砍为主,主要是依靠冲击速度划过去,所以说还是需要一点点破甲功能的。现代马刀也并非不开刃,只是开刃方式为钝口斧形刃,作者就是个半桶水

用户18xxx16 回复 10-19 12:18
现在没有骑兵了

塞塞
塞塞 16
2025-10-18 16:25
说骑兵动能那个例子,汽车的动能不是5万焦耳,是57万焦耳。高速奔跑的战马和骑兵的,质量是汽车的大约三分之一,速度最多是汽车的三分之一,所以动能不会超过汽车动能的二十七分之一
时弃一
时弃一 15
2025-10-19 03:54
马+人,一千多斤重。速度撑死60。怎么可能接近1.5吨(三千斤)时速100的动能?能有1/20都不错了。不过即使不开刃的马刀接触身体的受力面积远<汽车的撞击面。因此造成的伤害也是足以致命的。
Stournesol
Stournesol 11
2025-10-18 10:05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是一个群体类似于满清八旗,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就一支军队。国内一些人听哥萨克就容易与哈萨克民族的读音联系起来,想当然的以为是个民族。

国人当自强 回复 11-01 10:36
哥萨克应该讲是一种文化

_不二妮_
_不二妮_ 10
2025-10-19 00:27
所谓彭刀应该是善意的夸张,当时新四军的工业水平和材料质量,不应该有那么好的刀
苏陶
苏陶 8
2025-10-19 02:07
还看到过一个说法:恰西克,锻造时候,中间是空槽的,灌了一点水银。抡起来时,水银由刀把甩到刀顶部。惯性作用使的砍人力道倍增。但我挺怀疑的,那样单岂不是很脆。
土豆泥
土豆泥 8
2025-10-18 10:11
我有一把恰西克,非常锋利,鞘上还插着一把莫辛纳甘枪刺
用户63xxx41
用户63xxx41 7
2025-10-19 09:28
开刃的目的就是对付没有铠甲的人,刀锋掠过人体即可(非死即伤),省时省力。
我爱人民群众
我爱人民群众 6
2025-10-18 14:59
古代的“刀,矛,斧”兵器要开刃是因为敌对双方士兵全穿“皮甲或薄铁甲”,不开刄就“割不破和剌不进”敌方士兵盔与甲,所以必须开刃。现代骑兵的马刀不需要开刄的,因为对方只是薄薄的衣服,钝馬刀砍到他身上任何地方都使他受伤的。
豆豆成熟了
豆豆成熟了 6
2025-10-19 05:34
与作者的想法相反,砍甲的刀不开刃;砍无甲目标才开刃。

殁殁 回复 10-24 04:08
皮甲还是能砍动的,铁甲就不行了,所以很多骑兵马刀是副武器,主武器是大斧子狼牙棒骑枪

用户70xxx54 回复 10-20 11:30
终于有个明白人了,开刃的马刀就是对付无甲士兵的,有铁甲的你再锋利也砍不动还不如钝刀施加冲击力

顾梓柒超甜.(诗
顾梓柒超甜.(诗 4
2025-10-18 12:12
现在有了无人机这个“天空之眼”可以随时“天降正义”让妖魔鬼怪无处遁形![呲牙笑][点赞]
Seeker
Seeker 2
2025-10-18 16:45
请间,,马向前高速飞奔,手举刀向后揮劈,作用力互低消了,刀会劈空的
用户18xxx16
用户18xxx16
2025-10-19 12:17
讲的太啰嗦了 还把小说情节拿出来当证据,这是不对的,虽然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