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流派分支众多,为何大乘佛教更受中国人的欢迎?

江舸 2024-02-25 17:17:32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在国内依然有着人数众多的信徒。

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在发展中也诞生出了很多派别,其中最主要的分支便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更多来源于大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则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据优势。

那么大乘佛教为何在中国备受青睐,其之后又衍生出了哪些分支呢?

关于佛教的起源在历史学界没有太多的争议,在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开创佛教后,其和弟子便致力于在印度地区推广这种新兴的宗教。

在佛教传播早期,佛教信徒基本秉持着释迦牟尼的理论,但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佛教信徒们对教义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佛教也逐渐分化成为十八个部派。

各派别在这段时间里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截然不同的诠释,令佛教理论取得了极大发展。

到了公元前一世纪,一支新的佛教流派开始出现,他们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

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下,佛祖释迦牟尼从一位圣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神明,之前注重个人修行的佛教教旨也被全盘否定,他们认为普度众生才是佛教的根本意义。

为了区分自己与传统的部派佛教,这一教派的信徒将自己称为“大乘佛教”,而此前的佛教理论则为“小乘佛教”,自此持续数百年的佛教理论战拉开了序幕。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间有着许多区别,其中最重要的点有四个:

其一是对释迦牟尼的描述不同,这一点已经在前面提过。

其二是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应该先修行得道,之后普度众生。

其三是在修行方法的不同,小乘佛教延续了释迦牟尼开创的包含戒、定、慧的三学修炼法,并辅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包含布施在内的“六度”,鼓励“自未度先度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于世界的诠释并不相同,小乘佛教否认自我实体的同时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但大乘佛教却认为自己与客观世界均不是真实的,是完全的唯心主义流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后传入我国。

但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乘佛教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大乘佛教在中国能够取得优势地位和当时我国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虽然佛教在东汉时期便传入我国,但当时其发展受到了汉廷的限制,中国百姓甚至不被允许出家为僧。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才迎来了大发展。

彼时我国正处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冲击,长期占据主导的儒家文化遭受了士大夫阶级的质疑,清谈和玄学受到贵族们的喜爱。

而相较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唯心主义色彩更浓,与当时人们消极避世的态度更加契合,发展也更加顺利。

其次大乘佛教最早就是靠吸收印度教文化完善其理论的,因此在进入中国后,其也比小乘佛教更擅长于本土化改造。

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弟子,便吸收了中国传统信仰中的内容,将佛教的涅槃境界,彼岸世界等元素改造成了更契合中国人认知的极乐世界和地狱等概念。

这让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姓找到了心灵慰藉,人们选择成为佛教信徒来暂时遗忘眼前的苦难,这让大乘佛教在中国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平等互助的概念,相较于着眼于个人修行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理论,更容易受到中国百姓的青睐,这也是其最终能够取得压倒性优势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时期高僧鸠摩罗什来到中国投身于经书翻译工作,他作为大乘佛教的信徒着重引进了大量大乘佛教经典,其对中国大乘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即使如此在隋唐初年小乘佛教依然有着不少的信徒,直到脱胎于大乘佛教的禅宗在唐代迅速崛起,中国大乘佛教一家独大的局面才正式形成。

而小乘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则是因为其教徒对其进行了政教合一的改良,他们赋予了王国统治者宗教领袖的身份。

这种做法在有着悠久政治历史的中国显然是无法开展的,这也是他们难以在中国立足的原因。

如今我们在提到佛教的时候,似乎“禅”都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

僧人们的住所是禅房,他们的灵光一现被称为禅机,这都说明了禅宗在中国佛教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禅来源于梵语中的“禅那”,指的是清净修心而自证佛本,本来是佛教信徒的一种修行手段。

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内涵逐渐发生了转变,中国僧侣对佛教的修行方式进行了改良,将参悟作为修行的终极意义。

在禅宗五世祖弘忍的努力下,禅宗终于成为官方认可的宗教流派。

弘忍的两名弟子神秀和慧能则进一步将禅宗的影响力扩大,其中神秀继承了弘忍的理论, 认为人的染、净二心时时对立,为了获得超脱的境界,要尽力熄灭染心,方能得悟大道。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他们要求禅宗弟子要时时参禅,通过“渐修”达成目的。

但慧能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的本心不应分为染,净二心,其本身就是每个人佛性的真正来源,只要能够在生活中对禅意加以体悟,终有一天人就能通过顿悟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佛性,从而修成正果。

相较于神秀一派,慧能引领的新风尚迅速受到了中国百姓们的支持,因为这种修习方式并不会与日常生活产生冲突,人们只需要在保持原有生活的基础上锻炼心性,就能达到修行的目的。

而且顿悟的概念也为佛教的修行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并成为诸多才子争相吟诵描绘的对象。

因此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慧能主导的禅宗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佛教流派之一。

虽然净土宗等流派依然有着不少信徒,但禅宗始终都是最能代表中国本土佛教的存在。

除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说法之外,我们偶尔还会看到有人将佛教分为密宗和显宗,密宗在中国又被叫做喇嘛教,那么其又是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密宗是一个在大乘佛教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印度教文化的产物,其创始人声称自己受到了法身佛大日如来的深奥秘密教旨传授,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密宗弟子自称他们掌握了高深的修习法门,而且这些修习方式远比释迦牟尼公开宣讲的修习方式“可靠”,这让密宗在诞生之初便收获了不少信徒。

和其他佛教流派即显宗相比,密宗更加注重咒术和仪礼,并将密宗文化打造成在其流行地区的民俗信仰。

和传统的佛教修行方式不同,密宗弟子在修行时需宣扬口诵真言咒语,即“语密”、手结契印手式,即“身密”,心作观想即“意密”,当三密同时相应,他们就能够“即身成佛”。

密宗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步骤的要求极高。

因此密宗的宗教首领往往会成为该地区的世俗领袖,以便获得足够的资源,这和其他佛教流派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在我国封建时代,虽然有不少君主都十分信奉佛教,但佛教传播不能影响世俗社会的运转却是一切的潜规则,一旦佛教势力过度扩张,往往会受到当权者的打压,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多次灭佛行动的根本原因。

因此密宗在我国中原地区的传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虽然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密宗十分青睐,但密宗却始终没有在我国腹地得到推广,这也能够说明其和显宗佛学之间的巨大差异。

佛教作为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在印度本土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

佛教文化的中心也转移到了中国等地,并在这里焕发了惊人的活力,这主要是因为大乘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充分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禅宗等本土佛教流派的涌现,更加体现了中国佛教徒的智慧,其出现冲淡了佛教清修的单调底色,为佛教赋予了无限的可能。

直到今天禅依然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便是其成功的证明。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刊登于《五台山研究》1986年03期。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yme
    2024-02-29 16:47

    因为拿着几个自己不知道意思的名词“慈悲”“菩提”。解释成“大爱”“舍己为人”。与情执严重的众生思维吻合。其实是虚假的繁荣。不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爱心。仍然是恶。其实是愚痴。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