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归因也是人类的需要,也是人面对复杂的环境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手段。为什么归因对于人们来讲如此重要呢?是因为归因也是人总结失败经验以及获得进步的过程。
比如你在单位上班,很努力地工作,但是怎么干都总是缺乏效率。别人完成任务,可能一两个星期就能把事情做好,你的话用一两个月都还没办法完成。
在这样的压力下,你会感到特别焦虑,也会有担忧的感受,会在意自己行不行,同时也怕干不好事情被领导炒鱿鱼失去工作。
为解决这个困扰,于是你会开始归因,寻找出路。
为什么我会做不好呢?开始复盘。先是从方法着手,去问同事,看看大家完成得好是什么原因,了解别人是怎么干的;其次是自己着手进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哪里有问题的,我就尽快查缺补漏,然后达到工作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发现自己终于适应了工作的环境。效率提高了,能力也提升了不少,之前的努力终于收获了回报。
这时候你会发现归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原来我适时地总结,找原因是有帮助的,能够改变生活处境,也能调整心理压力。
这个过程,谈不上有多么积极的感受,也许这个过程还会有负面情绪,可是至少它带来了一个好的信号,就是人有转变变好的可能。
而这个动力,正是人们内心所想达到的期盼。
说来有趣,心理学家也做过许多研究,对于归因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会倾向于内归因。
例如我工作获得成功,是我性格很坚强,意志力坚定才做到的,而不会说“由于别人的支持、帮助,还有同事们的努力才让我有这样的成果。”
失败时,个体会较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环境压力大,气候不好等理由来找借口。
这个行为,是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会运用合理化等一系列的策略来保护自己,减轻内在压力,从而减少失败的责任。
而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为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不管哪种归因模式,你都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许多人的归因会倾向于“从自我角度来进行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尽量会朝好处说;不利的就会推卸,从外部找原因。
这么做倒不是绝对的坏,某些程度是能够减轻压力,但是长期这么做,可能就会对人的性格还有心理功能产生巨大影响。
有的人可能就会在此过程中,形成依赖性,造成意志力薄弱,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面临半途而废、三心二意或者虎头蛇尾的情况。
归因的过程挺重要的。归因合理能让你成长,不合理则有可能让你越陷越深,以后在工作生活中出现困境,这也需要我们平时进行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