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严重超标!这2种降压药被紧急召回,赶紧自查你家里有没!

玉尘飞啊 2024-10-26 17:39:05
序言

“是药三分毒”,这句老话,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当病痛来袭,我们还是不得不依靠药物来维持健康。

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怪事,却让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那些被视作“救命药”的降压药,竟然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

这消息一出,简直就像一颗炸弹,在网络上瞬间中炸开了锅。很多人不禁要问:我们每天吃的药,究竟是“治病”的,还是“致病”的?

“救命药”的阴影

2022年,美国多家制药公司宣布召回某些批次的喹那普利片。这款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常用的降压药,被检测出含有超标的亚硝胺类致癌物质。

消息一出,顿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喹那普利可是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全球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每天都在服用。

无独有偶,时间回到2019年,法国生产的厄贝沙坦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款同样常见的降压药,被检出含有两种可能致癌的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

这两种物质来头可不小,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不仅可能致癌,还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严重损害。

“救命药”变成了“定时炸弹”,这无疑是对患者信任的巨大打击。而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这并非个例。

近年来,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毒胶囊”、“假疫苗”……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事件,不断冲击着公众的心理底线。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救命药”变成了“夺命符”?

追根溯源,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病根”——bug漏洞。

以“亚硝胺”事件为例,研究表明,亚硝胺并非人为添加到药物中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意外产物”。

说白了,就是一些药企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才让这些“漏网之鱼”混入了药品中,最终流入了市场,进了患者的肚子。

2018年,全球最大的沙坦类降压药物原料药供应商之一——华海药业,就因为缬沙坦原料药中检出NDMA而引发了全球召回。经过调查发现,从2015年到2018年,这家公司生产的27批原料药中,亚硝胺含量都严重超标。

虽然27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考虑到原料药的巨大产量,其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

原料药生产环节的漏洞,只是药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流通和使用,药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

而一些药企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药品质量,甚至铤而走险生产假药劣药,更是加剧了药品安全的风险。

面对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事件,各国监管部门也纷纷采取行动,美国FDA对涉事企业进行了检查,并召回了数十种降压药。欧洲药品管理局暂停了华海药业相关原料药的CEP证书,我国药监局也要求相关企业召回问题药品,并修订了药典标准。

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作用,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真正解决药品安全问题,还需要从根源上入手,加强监管,堵住漏洞,才能让患者真正吃上“放心药”。

“这降压药还能不能吃啊?”“吃了这么多年,会不会已经得癌了?”亚硝胺”事件一经曝光,类似的疑问和担忧,在患者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

面对这种疑问,相关厂家又该如何作答?

路在何方

原本对药物充满信任的患者们,如今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迷茫。

有人选择立即停药,有人四处打听替代药物,还有人则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惶惶不可终日。然而,这些做法真的理智吗?

面对“救命药”可能变成“夺命符”的困境,患者更需要保持冷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避免陷入恐慌和误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批次的喹那普利和厄贝沙坦都有问题,只有特定批次的产品才被召回。因此,在看到相关新闻后,不必过于惊慌,更不能盲目停药。

正确的做法是,先冷静下来,查看自己服用的药品批号是否在召回范围内。如果不在,可以暂时安心继续服用,但仍需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并定期进行体检。

如果很不幸,你服用的药品批次恰好在召回范围内,也不必过于恐慌。毕竟,亚硝胺的致癌性是长期、大量摄入的结果,短期内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及时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更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降压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选择最合适的替代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更换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医嘱,切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造成血压波动,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亚硝胺”事件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课:药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容有丝毫懈怠。

面对药品安全问题,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手里,更要学会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遵医嘱用药外,我们还要主动关注药品安全信息,了解用药知识,并积极与医生沟通,及时反馈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护自己的健康。

此外,我们也要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药品的储存方式。不恰当的储存环境,例如高温、潮湿、光照等,可能导致药物变质,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要求储存药物,避免因储存不当而影响药效,甚至危害健康。

“亚硝胺”事件的阴影,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们相信,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医药行业的自我规范,药品安全问题终将得到有效解决,让每个人都能安心用药,健康生活。

从“信任危机”到“协同共治”

“亚硝胺”事件,将长期以来被掩盖在平静水面下的药品安全问题,彻底推到了聚光灯下。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健康的考验,更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危机。

公众的愤怒和恐慌,源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更源于对医药行业和监管体系的失望。当“救命药”都可能变成“夺命符”,当那些本应守护我们健康的机构和制度,却屡屡失守,我们该如何安放那份对健康的期待和对生命的敬畏?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想要走出“亚硝胺”事件的阴影,重建公众对药品安全的信心,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反思,更需要一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持久战。

监管部门要拿出“长牙齿”的决心和行动,从严监管,重拳出击,对那些漠视生命、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绝不姑息,真正做到“不敢、不能、不想”。

要像对待“毒瘤”一样,坚决铲除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腐败和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药品安全追溯体系,让问题药品无处遁形,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要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对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杜绝问题药品的出现。

医药行业要进行深刻的自我革命,将“患者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真正贯穿到药品研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企业文化的骨髓之中。

要彻底摒弃“唯利是图”的短视行为,将药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不断提升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加强质量管理,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药品。

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监管部门、公众进行沟通,公开透明地披露药品安全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实际行动重塑公众对医药行业的信任。

公众也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药品安全共治的体系中来。

要主动学习药品安全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理性选择和使用药品,避免盲目听信广告宣传,或轻信“偏方”、“秘方”,成为自身健康的守护者。

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及时举报药品安全问题,共同维护药品安全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亚硝胺”事件的阴霾终将散去,但这场关于药品安全的“持久战”才刚刚开始。

我们相信,只要监管部门、医药行业和公众能够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重建信任,重塑希望,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结语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宿命,从这来看,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本来治病吃的药是救人的,但一旦“变了味”,那这岂不是认为干预下,病变成了一个“不平等”的事情?

这让原本可以通过药物回复健康的人怎么办?所以诸如“亚硝胺”事件的警钟长鸣,让药品安全不再是奢望,而是每个人都能享有的安心和保障!

信源:

环球网2019-01-24——降压药含致癌物被召回 专家:不必恐慌别擅自停药 参考消息——美国产降压药喹那普利片含致癌成分被召回

中国经济网2019年01月17日——又一原料药现致癌物 华海药业进入多事之秋

界面新闻——沙坦类降压药再现致癌杂质,赛诺菲在海外召回厄贝沙坦等产品

1 阅读:605
评论列表

玉尘飞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