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胡咧两晋(三七)司马曜之死疑点重重,张贵人弑君竟然没有被追究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可以说是东晋历史上最有权威的皇帝,他利用谢安对皇室的尊重和扶持,打压门阀士族,夺回皇权,实现了真正的皇帝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可以说是东晋历史上最有权威的皇帝,他利用谢安对皇室的尊重和扶持,打压门阀士族,夺回皇权,实现了真正的皇帝亲政。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之一,只因与嫔妃张贵人戏言,便在醉酒后被活活捂死,真是颜面扫地。他死后也引发了东晋朝廷的新一轮内斗,而国家也在这场内斗中逐渐衰败,最终走向灭亡。司马曜之死在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主流的历史观也认可这种说法。但是这些记载却存是疑点重重,很多细节难以自圆其说,也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

从史书记载来看,张贵人捂死司马曜就是一时的激情犯罪,并没有太多的阴谋诡计。史料上说司马曜是长期沉迷于酒色的皇帝,私生活上比较糜烂,皇后王法慧去世后便宠幸淑媛陈归女和张贵人。一日司马曜醉酒后跟张贵人开玩笑,他说张贵人年龄将近三十岁了,美色大不如前,又没有生孩子,白白占着贵人的位置。他表示过几天要找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然后把张贵人废了。张贵人听后妒火中烧,于是把司马曜灌得不省人事,然后又把陪侍的太监灌醉。最后她招来心腹的宫女,用被子把昏睡中的司马曜活活捂死。

司马曜死后,张贵人对外声称其“因魇暴崩”,竟然没有受到东晋朝廷追究。史书上说“时太子暗弱,会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于是东晋朝廷开始走流程,拥立了司马曜的儿子司马德宗为新皇帝,是为晋安帝。然后这个案子就没有下文了,张贵人的结局也没有史料记录。

实际上以常人的观念来看,这个案子处处透着蹊跷,各种不合理之处让人匪夷所思。从案子的发生到新皇帝即位,东晋朝廷处理的仿佛是一个陌生人的死亡,而非东晋史上最有权威的孝武皇帝,这完全不符合常理。在这些疑点之下,要说这个案子没有阴谋成分,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这个案子最大的疑点便是凶手张贵人没有被追究,而史书上却详细记录了其作案过程,这两点明显是自相矛盾的。张贵人作为弑君的直接凶手,不论什么情况都要被严厉处置,诛九族和凌迟处死是中国古代的常用套路。然而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如此处置张贵人,东晋朝廷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让人难以理解。虽然史书上拿出了“太子暗弱”和“会稽王道子昏荒”的理由,却根本不能让人信服。因为皇帝不但是皇族的首领,而且是国家的元首。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危亡,即便皇族不追究,朝廷也需要弄个明明白白,否者就有国家崩溃的风险。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个案子没被追究,东晋朝廷顺顺当当的就完成了新君即位,这在政治斗争频繁的古代史不可想象的。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正是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的机会,怎么可能都老老实实的看着新君上位?实际上在司马曜死亡之前,朝廷中的政局并不平稳,各种政治斗争频繁发生。当时司马曜的心腹是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郗恢都和朝廷掌权的宰相司马道子不合,而他们在外拥有重兵,双方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司马曜死后,新皇帝司马德宗是傀儡,朝政大权被司马道子掌控,这对王恭等人非常不利。

以常理而论,在司马曜死后的朝廷权力架构上,王恭等人必然会与司马道子进行争夺,而且必须在新皇登基前完成,否者就不能保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持有。然而从史料上看,王恭等人的权力并未失去,司马德宗顺利登基上位,这与司马曜在世时双方针锋相对的斗争态势截然不同。直到司马德宗上位后,双方才拉开新一轮的争斗,这就非常不合理了。如果要斗,那新君上位前才是最好的机会。新君上位后,朝廷权力架构分配完成,这种斗争还有什么意义?而司马曜的死因是王恭等争权的最好题材,却被白白浪费,这就更不合理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皇太子司马德宗被认为是智障皇帝,据说比晋惠帝司马衷还弱智,连日常寒暑都不知道,日常生活全靠他的弟弟司马德文照顾,所以无法追究这个案子。而会稽王司马道子是当时朝廷掌权的大臣,因为与司马曜在权力上冲突,长期存在“主相相持”的权力斗争。而司马曜之死正好满足了司马道子完全掌控东晋军政大权的要求,所以司马道子也没追究这个案子。这些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是搪塞外人的做法。假如这种说法成立,那朝廷就该采纳张贵人的“因魇暴崩”的死因,那史书上记录的张贵人弑君的过程从哪里来的呢?

史书上既然出现了张贵人弑君的详细过程,这说明朝廷是派人进行调查过的,“因魇暴崩”的说法并不成立,而弑君的说法是公认的史实。既然如此,为什么明知张贵人弑君,却又不按照常理严加处置呢?史书上这种写法明显是欲盖弥彰,既指明了司马曜真正的死因,又隐射了其中藏着阴谋的可能。

同时史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其中的阴谋成分。司马曜是在夜间被张贵人杀死的,当夜中书令王国宝就得到了消息,前往宫中撰写遗诏。然而王国宝的操作被人阻止了,阻止他的是王恭的弟弟侍中王爽。也就是说,在司马曜去世最近时间内,王爽和王国宝都赶到了宫中。

王国宝和王爽都是太原王氏子弟,是族兄弟关系,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却是对立的阵营。太原王氏本来是魏晋时期一等一的大门阀,但在五胡乱华中损失惨重,南渡又比较迟,所以在东晋被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以前不如他们的门阀压制。太原王氏又不愿自降身份和琅琊王氏等联姻,所以抱上了司马氏的大腿。从简文帝司马昱,到孝武帝司马曜,太原王氏和司马氏都是同一阵营的。可由于司马曜和司马道子争权,所以太原王氏便产生了内部分裂。王爽和王恭是司马曜阵营的,而王国宝却在司马道子阵营,双方政治上对立。

在司马曜死前,他在与司马道子的斗争中占据上风,于是王国宝便背叛司马道子,投靠了司马曜。司马曜为了拉拢王国宝,还打算让儿子司马德文娶王国宝的女儿,结果事情还没办就被杀了。因此司马曜死后第一时间赶到宫中的两人,在当时的政治态势下是非常敏感的。王爽算是司马曜的心腹,而王国宝又是新投靠的,两人都是太原王氏子弟。他们在皇帝遗嘱问题上有争执,这说明两人又分属了不同阵营。结合司马曜死后,司马道子掌控朝中大权,王国宝又倒向司马道子,可见王国宝当时的立场是在司马道子一边。

从王爽和王国宝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宫中处理皇帝后事,可见他们在宫中肯定有耳目的。两人从宫中得到的消息可能是张贵人派人通报,也可能是宫中耳目通报,但都说明了太原王氏和司马道子对宫中早有控制。两人在遗诏问题上发生冲突,最后王国宝服从于王爽,这说明太原王氏和司马道子达成了一致。如果司马曜被杀是突发事件,那在一夜之间达成政治上一致,完成朝廷权力架构的重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安排谋杀司马曜,那肯定在事前就达成了一致,当晚只需要在遗诏中进行确认即可。

从司马曜被杀后东晋朝廷种种不合理的处置,以及皇太子司马德宗过于快速顺利的登基节奏来看,很难相信司马曜被杀是突发事件。因为只有提前布置完毕,皇帝被杀这么大的事情才能如此快的落幕,否则朝廷中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甚至引发各种内战。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司马曜被杀是太原王氏与会稽王司马道子所联合布置的阴谋,而张贵人只是他们安插在司马曜身边的凶手。因为弑君的事情太过严重,所以张贵人不能公开处置,多半是秘密处死,对外则宣称皇帝“因魇暴崩”。

至于太原王氏和司马道子安排弑君的原因,据推测应该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司马曜是谢安扶持上位的,依靠的是谢安对皇族的尊重,才得以收回皇权,成为东晋少有的掌权皇帝。司马曜上位后打压各门阀士族,就连对他忠心耿耿的谢安和陈郡谢氏也不放过。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的谢安和谢玄也只能被迫下野,最后郁郁而终。由此可见,司马曜猜忌部下和门阀士族是常态,同理他的心腹和朝中大臣也是极不稳定的。司马道子和太原王氏靠着司马曜掌权,而司马曜在当时已经猜忌司马道子,所以权力斗争非常激烈。

在司马曜被杀之前,他已经掌控了斗争的上风,司马道子的朝中大权岌岌可危。如果任其发展,司马道子肯定会步谢安和谢玄的后尘。而太原王氏虽然是司马曜掌权的最大帮手,但被牺牲掉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谢安这样的大功臣都能被牺牲,对司马曜来说太原王氏只是棋子而已。

因此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势,继续门阀世家控制朝廷的权力格局,这两方联合起来对付司马曜是很有可能的。而皇太子司马德宗又是智障,这样一来对太原王氏和司马道子就更有利了。他们事后扶持傀儡皇帝,成为朝廷中最大的受益者,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