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润班历史小队
背景:督政府时期,法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精疲力尽又无能的督政府无法稳定动荡的政局,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克服一时的危机,这就为军人参政打开了方便之门;法国大资产阶级感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也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
过程:
一、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10日):
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波拿巴发动政变,次日,波拿巴动用武力,在军队的支持下解散了立法机关,驱逐反抗的议员,督政府统治结束;政变后建立了以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自此开始了波拿巴的军事独裁统治。
二、执政府统治(1799年11月10日—1804年5月17日):
波拿巴上台后,竭力把自己打扮为“超阶级”的、“全民”的政府,执行了以实现稳定为首要目标的政策,顺应了克服混乱、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客观历史潮流,但它实际上消灭了革命的民主成果,只保留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成果。
● 共和八年宪法:12月24日,为了确立波拿巴统治的合法性,执政府颁布了新宪法,仍宣布法国是共和国、废除封建等级制度,但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性质;权力的中心是执政府,由3名执政组成,规定执政任期十年,一切大权均由第一执政掌握,第二、第三执政只起咨询作用,并史无前例地规定了3名执政的名字,第一执政正是波拿巴;立法机构为三院制,即元老院、立法院、保民院,所有议员均由多级选举出来的“名流”中产生;在立法程序上,任何法律均由在行政首脑第一执政身边的参政院提出,保民院讨论,立法院表决,元老院审议,最后由第一执政批准公布,另外设立最高法院;宪法没有提及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只规定保障个人家庭安全。
在公布宪法时执政府发表了《告法国公民书》,声明“革命已告结束”,在当时人心思定的情况下受到了普遍欢迎;此外,公民投票结果表明,拥护宪法的有301万票,反对者仅1500票。
政治上:
为实现稳定,波拿巴首先建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参政院下设的各部部长往往只不过是执行波拿巴号令的办事员。在全国取消一切地方自治机构,仍划为省、大区、市镇三级,各级官员均由第一执政任命。
在波拿巴政权中的官员没有任何派系之分,这些官员中也不乏富有经验、颇具才能的人物。这种由第一执政集权的、效率较高的国家机器对实现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波拿巴以较为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对于当时已实际上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他无所顾忌地使用了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则采取了暴力镇压与安抚和解相结合的手段。
经济上:
波拿巴清楚改革财政和重振经济是执政府的当务之急,上台后立即下令取消督政府采取的某些类似恐怖时期的政策,稳定有产者情绪。为解决财政危机,他下令取消地方政府的收税权,由中央统一管理,使纳税人明确自己的负担,还下令恢复期票证券制度;特别是在征税时先发行税收期票,调起了法国最富有的金融界的胃口,使政府财政状况较快地得到好转,期票信用也大为提高。期票证券的恢复和投资国税的活跃使银行业又兴隆起来。1800年2月13日两家大银行在政府支持下合并组建了法兰西银行,1806年该银行改由政府控制,并取得独家发行纸币的特权,作为金融中心,对振兴法国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
波拿巴重视工商业,实行了类似重商主义的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增加出口(尤其是传统的奢侈品货物),以争取更多的金属货币。为此,执政府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对英国商品征收高关税。
宗教上:
波拿巴把握了法国的天主教传统,借用宗教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削弱旧势力的反抗力量。通过《教务专约》等一系列措施在维护革命成果的原则上对天主教进行改造,夺去了王党手中重要的思想武器,逐渐将天主教变成为新政权服务的工具,对缓和矛盾、促进稳定有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军事上:
波拿巴首先打出和平的旗帜,后在争取和平的名义下进行了战争,确定并实行了正确的外交方针,还抛弃了革命时期的口号,提出为“荣誉”而战。1800年5月6日,他从巴黎出发,率军前往意大利迎战第二次反法同盟,出人意料地翻过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奥军面前。6月14日两军在马伦哥平原决战,法军以少胜多,取得决定性胜利。不久,在莱茵战线上法军也获得成功。1801年2月9日,法国与奥地利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法国占有了莱茵河左岸和意大利北部、中部地区;1802年1月建立了附属法国的意大利共和国,波拿巴兼任总统。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英国被迫签订《亚眠和约》,波拿巴在战场上赢得了全面胜利。
波拿巴通过建立“荣誉军团”、授予“终身第一执政”称号、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来为复辟帝制做准备,他既拥有效忠自己的宗教和世俗集团,还得到终身职位和选择继承人的权利。
●《民法典》:波拿巴为将自己的统治原则法律化,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行《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或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契约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原则,规定了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三、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4日):
1804年5月18日,法国改制为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波拿巴称帝,即拿破仑一世,建立了大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对此公投的结果为350万票拥护,只有2000多票反对。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
拿破仑很快建立起一套帝国制度,封了一批元帅和世袭贵族爵位,资产阶级出身占大多数的帝国贵族集团日益扩大;坚持执政府时期的施政方针,强化拿破仑权力;经济上继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尤其重视推进工业革命,鼓励机器的发明创造,对农业也给予重视,然而常年战争使工业革命进程受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法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来源同在战争中的扩张与掠夺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8月正式形成,英国、俄国、奥地利(由于拿破仑成立意大利王国)、瑞典和那不勒斯参加;法军虽在海上惨败(10月21日特拉法加海战英军大获全胜,法西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在陆上取得决定性胜利(10月20日乌尔姆战役法军歼灭3万奥军;12月2日奥斯特里茨战役即“三皇会战”法军以少胜多,俄奥联军死伤、被俘者达3.5万人,大炮、辎重尽归法军,法军损失不足4000人),俄军逃回本国、奥地利割地赔款,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由拿破仑统治的、远超出本国疆域的大帝国建立起来,1806年通过任命其兄约瑟夫为那不勒斯国王、其弟路易为荷兰国王和组成莱茵联邦来加强大帝国,并使“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年9月由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组成;10月14日耶拿战役法军全歼普军精锐,普鲁士在一个月内全面崩溃,1807年2月埃劳战役法俄均损失严重,6月14日弗里德兰战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几乎全歼俄军,随后法军占领普鲁士全境并推进到俄国边境涅曼河,俄国求和;7月7日和9日法国先后同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失地赔款,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和华沙大公国成立;法俄以牺牲他国达成妥协,表明拿破仑对外战争失去反干涉性质、已完全变为霸权主义。
●大陆封锁体系:1806年11月21日发布柏林敕令,开始推行严厉的大陆封锁政策,从经济上打击英国,使其出口额锐减,蒙受很大损失;英国当即宣布从海上封锁大陆,同时力图打开英货进入大陆的通道。拿破仑入侵占领西班牙、葡萄牙,大帝国除法国本土外已包括三大地区,即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的大片领土以及相连的华沙大公国、比利时与荷兰地区,并建立“家天下”体系。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充满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亲族有很强的离心倾向、难以驾驭,最严重的在于被占领地区广大人民对其统治的反抗(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
●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1月英国联合奥地利组成;法军在仓促间仍迅速取胜,拿破仑报复教皇将自己革出教门将其逮捕,7月6日瓦格拉姆战役法军苦战击溃奥军,奥地利割地赔款求和;至此,拿破仑占领的别国领土已相当本国面积的3倍,统治的外国人口达7500万,但大帝国已盛极而衰、内部矛盾日趋严重。
法国人民以及资产阶级本身逐渐收回了对拿破仑的拥护和支持,拿破仑统治的基础动摇:
大陆封锁政策是首要原因,它曾为法国和欧洲大陆带来一些好处,由于免除英货竞争,部分工业得到发展;为得到过去依靠进口的商品,一些新工业部门兴起;为制造某些代用品,出现若干新发明创造。但大多数传统进口商品无法自行解决,依靠进口原料的工业停产,进出口业务和航运业瘫痪,法国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出口商品奢侈品市场凋零了;而且由于封锁造成的机会,德意志西部、中部和比利时、捷克等地的工业发展起来,成为法国的竞争对手,所有这一切都严重损害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拿破仑是在强迫资产阶级为了波拿巴皇朝的利益作出牺牲,这违背当年资产阶级拥护他的初衷。大量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食糖、咖啡、香料等奇缺甚至绝迹也使群众十分不满,少许走私货则价格疯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财政收入也在下降,海关税收急剧减少,国内营业税大幅度降低。
拿破仑的政策也给广大法国人民带来了日益深重的灾难,物价高涨使人民日趋贫困,永不休止的征兵和连年战争造成的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痛苦和悲伤,也造成法国劳动力大量减少,破坏了生产;工业凋敝使失业人口激增,农业也发生了严重歉收。在广大人民度日艰难,乞丐、游民日益增多之时,皇族、官员、少数暴发户资产者却大发横财,贫富分化更加深了社会矛盾。
拿破仑日益向封建传统靠拢也严重伤害了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具有的近代公民意识,他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独裁权力,逐渐排斥一些有才能的官员,强化思想控制,扶持教会、实行书报检查制度,加强帝国贵族集团。为了使自己处处像个正统皇帝,他与不能再生育的约瑟芬离婚,迎娶奥皇之女玛丽·路易丝为皇后,在亲缘上成了路易十六的内侄女婿。拿破仑将自己降低到封建帝王的水平,拜倒在正统主义面前,既伤害法兰西民族的感情,又不能见容于那些传统的封建君主。
●远征俄国:俄国从未认真执行过大陆封锁政策并与英国接近,又提高法国及其盟国的关税而对英国和中立国的商品实行优惠,导致法俄关系破裂;1812年6月拿破仑率60万大军(只有20万来自法国本土,其余为附庸国士兵)侵俄,俄军采取焦土政策、边战边退、以逸待劳、不与法军决战,后方供给十分困难的法军在长时间疲劳行军和缺乏给养的情况下大量减员、逃兵猛增,8月16日斯摩棱斯克战役法军取胜,但战后可调动军队只剩不足13万,9月7日博罗季诺战役法军战术上胜利战略上失败、损失3万人,9月14日拿破仑进入空城莫斯科,法军已不足10万,莫斯科发生三日大火,拿破仑在此艰难地度过一个月,俄国没有求和,法军无力坚持于10月19日被迫撤军,路上遭到俄国军民和严寒的沉重打击,只剩5.5万溃军败回巴黎;远征俄国的失败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3月初由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组成;5月底法军打败俄普军队,6月签订停战协议,期间英国为同盟各国提供大量经费、普鲁士积极扩军,8月奥地利加入同盟,10月18日—19日莱比锡战役即“民族之战”法军失败,庞大的拿破仑帝国土崩瓦解,1814年初联军攻入法国领土,拿破仑接连败绩,几次胜仗已无法挽救整体败局,他兵力太少且开始众叛亲离,3月31日联军进入巴黎,元老院任命的临时政府与联军谈判;4月2日元老院决议废黜拿破仑,同时提出制定新宪法的原则,要求维护大革命的基本成果,4日拿破仑被迫宣告退位,6日与联军达成妥协的元老院宣布邀请路易十八回国登基,20日拿破仑被押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联军决定将该岛作为其私产,他可在此继续使用皇帝称号、领取年俸。
四、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5月3日—1815年3月20日):
1814年5月3日,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于6月颁布钦赐宪章,几乎全部接受元老院的要求;随同他回国的逃亡者和一切极端派王党分子、顽固派贵族与天主教势力坚决反对宪章并进行各种报复,在他们的压力下,路易十八也作出种种让步,为他们安排高官厚禄,同意对军官们只发半薪,还借口财政困难大量增税。此外,法国北部地区被联军占领,人们喜爱的三色旗换成了波旁王朝的白百合花旗,又为基贝隆战役中深遭人民痛恨的逃亡贵族们建立表彰纪念碑,还追封被处死的叛军头目为贵族。这一切都是法国人民难以容忍的,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被激怒,矛盾迅速激化,对比之下,他们更回忆起刚刚失去的帝国的“荣誉”。
已在厄尔巴岛被禁10个月的拿破仑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815年2月28日带领900名卫兵悄悄离岛偷渡回国,3月1日在法国登陆,向巴黎进发,一路受到人民和军队的热烈欢迎,20日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回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出逃。
五、百日王朝(1815年3月20日—6月22日):
重登帝位的拿破仑制定帝国宪法补充条款,提高立法机构的权力,承认新闻自由并扩大公民权利。在对补充条款进行公民投票时,赞成票达155万张,只有5700张反对票。
● 第七次反法同盟:正在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英、俄、普、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带领约12万人到比利时境内迎击21万英普军队,6月16日—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6月21日拿破仑败回巴黎,次日宣告退位,至此政治生命结束、彻底垮台,7月3日法国向联军签署巴黎投降书,8日路易十八重新复位;拿破仑被送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在该岛去世。
影响:
国内:
军事独裁体制并不是资产阶级正常的统治形式,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一旦克服混乱实现稳定,它就需要结束,否则就要垮台,因此波拿巴政权在实现稳定方面取得的成就越大、步伐越快,它的寿命也就越短。
拿破仑统治初期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得到法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随着连年对外战争的发动和大陆封锁政策的推行,大炮取代黄油,法国经济逐渐凋敝,资产阶级利益受损,巨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捐税负担和痛苦的“血税”,资产阶级和人民便不再支持他了。
国际:
拿破仑长年对外侵略扩张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群众反对拿破仑掠夺与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各民族反对拿破仑的全民战争,是遭拿破仑蹂躏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
拿破仑战争破坏被征服地区的封建旧秩序,“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得胜的君主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竭力在欧洲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局面并进行新的瓜分,最终建立维也纳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