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点出中国边境漏洞,称中国地缘存在一个关键缺口,倘若被敌人控制,中国将面临灭国风险。
而这个所谓的缺口,正是中华民族失落在外的故土,是如今我国重要的陆上邻国——蒙古。
为何说蒙古是我国地缘缺口?在近现代史上蒙古又对我国北方边境造成了怎样的威胁?如今中蒙关系又是怎样的态势?一切还得从上世纪20年代蒙古独立说起。
北方门户——蒙古在中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有一个国家一口气便占了五分之一,它就是我们的北方邻国蒙古。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蒙古曾多次纳入中国版图,但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之际,外蒙古最终还是脱离了中国的怀抱,于1921年在苏俄支持下实现事实上的独立。
彼时的蒙古虽然已实现独立,但在思想、文化等方面还是与中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民间更是有不少人依旧心向中华。
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由苏联一手扶持的蒙古人民革命党独揽蒙古国政权。
1926年至1928年,蒙古开始清洗民族主义分子,当时外蒙古中一切表现出怀念成吉思汗或秉持民族主义思想的人士一律开除党籍,革除公职。
同时,为了彻底消灭蒙古传统文化,苏联废除成吉思汗创立的回鹘字母蒙文,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新蒙文,与苏联旗下的加盟共和国所用文字一般无二。
苏联对蒙古的文化毁灭导致今天的蒙古国甚至找不出一个会写传统蒙古文的人,与之相比,我国的内蒙古却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蒙古传统文化,比起外蒙古更称得上蒙古正统。
1937年9月至1939年4月,几乎与苏联大肃反运动同一时间,蒙古开启了大镇压运动,根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大镇压运动中死亡的人数在3.6万至5万人之间,但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远不止于此。
在此次清洗中,对中国尚有感情的群体,党政军以及宗教界的杰出人士遭遇彻底清洗,蒙古统治阶层遭遇大换血。
在苏联的干涉下,此时的蒙古国俨然已成为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45年初,为了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英两国承认蒙古独立,随即苏联又与国民政府媾和,令外蒙古从法理上正式独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蒙古在苏联操控下,国内排华浪潮高涨,彻底走到了新中国的对立面,成为苏联集团反华威慑的战略前沿。
1966 年初,苏蒙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也是百万苏军陈兵中国北部边境的起点。
彼时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完全笼罩在苏联的军事威胁下,约200架战略轰炸机在蒙古待命,只要苏军指挥官一声令下,中蒙边境将瞬间沦为一片废墟。
而从中蒙边界的二连浩特到北京的直线距离不到560公里,换言之苏军的钢铁洪流完全可以顺着蒙古高原长驱直入,当时苏军甚至计划用10至14天的时间兵临北京城下。
好在随着七十年代中美苏三方制衡达成,苏联的野心最终被封存在档案中,永远无法成为现实。
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令我国深刻认识到蒙古对于我国地缘安全的重要性,也为九十年代以后的中蒙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中蒙关系新篇章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也因此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但紧接着摆在蒙古面前的,是对未来路线的选择。
蒙古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海口,且被两个大国包夹的国家,蒙古政府的外交定位相当微妙,因为它既不能与其中任何一方为敌,又不能彻底倒向一方,必须在中俄之间维持平衡。
1994 年6月,经过长达三年探索与讨论,蒙古政府通过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蒙古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等多项决议,宣布实行开放、不结盟、等距离的“多支点”和平外交政策。
同年,中蒙签署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两国关系拉开全新篇章。
按理来说,作为领土被中俄包围的国家,蒙古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毕竟任何国家想要在军事上找蒙古的茬,都得看中俄的脸色行事,蒙古只需要在中俄庇护下安心发展经济即可。
但蒙古却不走寻常路,天生一副反骨。
在处理中蒙关系时,蒙古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蒙古非常想搭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振兴蒙古,另一方面,蒙古从政府到民间,排华情绪都非常严重。
因为在摆脱苏联控制后,泛蒙古主义在蒙古兴起,他们将中国视为侵略者,称蒙古自古以来就是独立国家,是征服亚欧的庞大帝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继承人。
基于这种历史认识,蒙古提出了“第三邻国”政策,这里的“第三邻国”并非指特定的某个国家,而是中俄以外的所有第三国家。
从2003年起,蒙古每年都会和美国举行“可汗军演”,企图将美国的军事力量引入蒙古地缘平衡,而美国也曾提出在蒙古设立军事基地。
正因如此,美国专家才会认为蒙古是我国地缘政治的巨大缺口。
但我国其实早已通过经济合作的手段,将这一缺口消弭于无形。
就以2024年前七个月的数据来看,蒙古对外出口额为92.66亿美元,排行前三的出口贸易伙伴依次为中国、瑞士、美国,出口总额分别为85.36亿、3.8亿、9690.28万,中国占蒙古总出口额的92%。
尽管蒙古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蒙古经济早已高度依赖中国,如果给最不希望中国经济崩溃的国家排个名次,那么蒙古绝对名列前茅。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面前,哪怕是蒙古最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也只能将一切行动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