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卫星守护大国粮仓!全球谁家粮食不够吃,卫星知道爆仓还是断粮?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资源,如今只需要一颗卫星,就能知道全球各国谁家粮食不够吃。今年粮产是爆仓还是断粮,那卫星是怎么做到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资源,如今只需要一颗卫星,就能知道全球各国谁家粮食不够吃。今年粮产是爆仓还是断粮,那卫星是怎么做到的呢?

遥感卫星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我国的人民一号卫星了,可以对农业监测、林业等领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支持,白天数麦穗,晚上测粮田,只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实现自动化影像分析,就能知道哪块地种的是什么粮食。

这是因为它搭载了两台光学载荷,其中多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1米,高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则为30米,每天能获取约120万平方公里影像数据,单景的影像覆盖范围达2500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守护我国粮食安全的还有风云气象卫星,可以对国内的重要产粮区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并根据对粮食作物的长势监测来对产量估算。

就比如我国的农业农村部,就利用高分卫星数据和监测数据、模型方法,建造了全国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可以提前1-2个月预测产量,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这也是为何每年粮食还没收割完毕,就会有官方媒体给出本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单产等数据。

其次就是给农作物进行体检。结合多光谱影像与AI算法对农作物长势进行标注,长得好就是深绿色,如果农作物叶片的反射光谱异常就会显示红色,可以提前预警病虫害,黄色则是表示比同期长势较慢。

如果把卫星和地面物联网设备结合起来,还能推测出地块的土壤水分含量,从而指导无人机进行灌溉,更好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就比如某水稻种植区就根据卫星数据反馈调整灌溉计划,节水的同时还实现了粮食增产。

如今我国风云卫星还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为全球产量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人也曾表示,农民有望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农业彻底转型,虽然它的好处多多,但遥感卫星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遥感卫星的局限

首先就是价格比较高。大家都知道,我国大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一亩耕地的利润可能只有几百元,如果要用物联网覆盖,成本高达数百元,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根本就不适用,更适合大面积承包土地的农民使用。

其次就是技术问题。其实遥感卫星分为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其中光学卫星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但一旦遇到云雾台风天气,能见度就会受到阻碍,而雷达卫星虽然可以穿过云雾的其他电磁波,还不受夜晚和天气限制,但因为影像处理技术复杂,所以目前还在发展过程中。

最后就是精度问题。我国因为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是方方正正的,大多都是小面积和不规则形状的耕地,因此对遥感卫星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在未来遥感卫星技术得到提高后,你愿意使用它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