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餐后血糖高”都是2型糖尿病管理当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矛盾。在我国,甚至有相当比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不高”……
有人说,这种现象与我国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摄入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较多有关。这些“主食”当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正是升高餐后血糖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少人认为:应对“餐后血糖高”,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少吃甚至不吃主食。
然而,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数据却表明:虽然,短期少吃或者不吃主食可能对控制血糖有所帮助,但长期这样做未必真的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而真正能够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改善“餐后血糖高”的长期措施,则是养成另外的3种习惯以及正确使用2类药物。
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长期“低碳水”】少吃或者不吃主食,其实有另外一种更为专业的叫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简称“低碳饮食”。
从定义上来说,当碳水化合物(主食)所提供的热量(卡路里)占每日饮食总热量的比例≤40%的时候,就算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了。
而当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仅占每日饮食总热量的不足20%时,则属于“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少人都听说过的“生酮饮食”,就是“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一种特殊类型。
不得不承认,“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短期内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还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这并不是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的饮食模式!
对此,2022版《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有专门提到:“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在短期内(1年内)有利于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但是,并未发现这样做可以带来长期获益。
与此同时,这份医学指南更是强调了:在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饮食当中,还是应该维持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在45%-60%的适宜范围,完全没有必要去特意减少!
2022版《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长期少吃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主食)呢?
原来,临床上,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与致死的首要原因,其实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则是有明确提到:不论是“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供能比>70%)”,还是“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供能比<40%)”,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只有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给控制在适中的范围(50%-55%),才最有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也就是说,不论是从2型糖尿病的营养治疗角度,还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角度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饮食】都应该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给维持在50%左右。
而“少吃/不吃主食”的这种控糖策略,只适合在短期内(数月左右)阶段性地使用。
适合长期执行的依然是【均衡膳食模式】
3种长期习惯 改善“餐后血糖高”事实上,控制“餐后血糖高”的手段并不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这一种。除此以外,还有至少3种可以长期坚持的习惯,是完全能帮助大家降低餐后血糖的。
习惯一 增加“低GI主食”的占比
所谓“GI”是“升糖指数 glycemic index”的英文缩写,而“低GI主食”则指的是“升糖指数”偏低的主食。
一般来说,“低GI主食”往往具有能量低、但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特点。吃这类主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减少血糖波动与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控制餐后血糖与餐后胰岛素应答。
从长期饮食习惯上看,采取“低GI主食”策略不仅可以按照正常的比例去摄入碳水化合物,同时,又做到了对餐后血糖的控制。
那么,哪些主食属于“低GI主食”呢?
按照定义,【食物升糖指数一览表】当中,GI值<55的食物就属于“低GI食物”。比较常见的一些“低GI主食”包括:
黑米粥 GI值42玉米面粥 GI值50燕麦饭(整粒) GI值42绿豆 GI值27豌豆 GI值42黄豆(浸泡) GI值18黑豆(浸泡+煮) GI值20以及,一些未作精加工、含有大量粗制面粉或杂粮成分的面条与面包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低GI主食”主要是由粗粮、杂豆等全谷物及其粗加工制品所组成。相较于白米饭、细面馒头、细面条等“精制主食”,这些全谷物含有更为丰富的膳食纤维。
对此,2022版《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明确提出:用全谷物部分替换精制主食,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022版《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也就是说,要想降低餐后血糖,未必只能通过少吃或者不吃主食来实现。而只需要将一部分大家平时习惯食用的“精制主食”给替换为“低GI”的“全谷物主食”,就有可能带来餐后血糖的改善。
当然了,除了主食以外,在肉类、鱼类、蔬菜、水果以及饮品的选择上也遵循“低GI”的原则,则对控制餐后血糖会更有帮助!
习惯二 调整进餐顺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国,不少人的用餐习惯是:先吃一口米饭,然后才开始吃菜。菜主要是用来“下饭”的……
但其实,这种进餐顺序本身就不太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第一口就开始吃米饭,往往会让餐后血糖被快速拉升。
而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用餐顺序上稍作一些调整,就有可能让餐后血糖获得意想不到的改善效果。
比如,在开始吃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以前,先吃一些蔬菜、肉类等不那么容易快速拉升血糖的食物。等这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以后,再开始吃主食,就可以让主食的消化与吸收速度减慢。如此一来,餐后血糖的峰值就有可能会明显下降。
比较推荐的做法是,每顿饭养成先吃蔬菜与鱼肉蛋豆等“菜类”的习惯,等感觉到有一定的饱腹感以后,再开始搭配着“主食”一起吃。
习惯三 餐后适当运动 控糖效果不错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当中有专门提到:“餐后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并且,降低的幅度与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密切相关。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餐后运动虽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但强度过大、过于剧烈的运动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适。
这是因为,在餐后,胃肠道对血液供应的需求较大,若此时开展过于剧烈的运动,让过多的血流供应到骨骼肌的话,那么,容易引起胃肠道相对缺血的临床表现。
因此,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控制好运动的强度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建议大家在吃完饭半小时以后再开始运动,以散步、骑行、打太极拳、做餐后健身操等中低强度的全身运动为主,应该避免跑步等过于剧烈的运动。
总之,相较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GI饮食”、“调整进食顺序”以及“适度开展餐后运动”这三大策略,才是更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执行的餐后血糖控制手段。
合理使用2类主要降餐后血糖的药物当然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仅依靠“非药物”控制手段,可能确实无法让餐后血糖降到非常理想的水平。那么,这时候,正确使用药物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就显得很重要了。
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的特性是有所不同的,并不是每一种降糖药都适合用于控制餐后血糖。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觉得降糖药的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没有选对专门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同时也适合自身病情的药物。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有对包括胰岛素在内的9类常用降糖药进行特点总结。其中有提到,一共有3类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餐后血糖高”的情况。它们分别是【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DPP-4抑制剂】。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不过,由于格列奈类药物有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病风险且容易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因此,这类药物如今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已经不多了。
而相对来说,【α-糖苷酶抑制剂】与【DPP-4抑制剂】这两类药物才是更多被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
具体而言,【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以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为代表药物。其中,阿卡波糖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听说过的。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当中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不过,这也意味着,若患者本身就在执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甚至“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话,那么,阿卡波糖的效果可能会受到明显影响。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另外一种【DPP-4抑制剂】则是以维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等为代表。由于这类药物的名字当中都含有“列汀”二字,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列汀类”降糖药。
“列汀类”降糖药其实是一种作用于【肠促胰素】通路的药物,而【肠促胰素】本就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可以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有益”激素。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不过,正是由于“列汀类”降糖药是通过“间接作用”来调控餐后血糖的,因此,其降低餐后血糖的幅度有时候会弱于【α-糖苷酶抑制剂】。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
但是,这却并不影响它在某些特定人群当中所具有的优先使用地位。
比方说,2024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就指出:“列汀类”降糖药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级推荐药物】,而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仅属于【二级推荐药物】。
对于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想追求更大的餐后血糖降幅,可以从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开始吃起。
不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又或是无法耐受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来说,则应该优先使用“列汀类”降糖药。
当然,必要的时候这两类药物也可以联合使用,以此来强化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此外,当常规的口服降糖药联用依然效果不佳时,则需要考虑使用短效的“肽类”降糖针或胰岛素等【注射类】降糖药来控制餐后血糖了。
(注:任何处方类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对“餐后血糖高”这个问题时,再不要只知道“少吃或者不吃主食”了。这种手段其实只适合短期采用,而长期来看并不推荐!
真正有利于长期改善“餐后血糖高”的习惯主要有三类:“低GI饮食”、“调整用餐顺序”以及“适度的餐后运动”。
而当“非药物”手段无法让餐后血糖达标时,则应该好好利用阿卡波糖或者“列汀类”降糖药来帮助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9月 第14卷 第9期
2,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11期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4,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5,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年1月 第12卷 第1期
6,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年2月 第16卷 第2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