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上天容易,下地难”,这句老话用在航天员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太空,是人类永恒的向往,也是充满未知挑战的领域,每一次的太空探索,都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而航天员,则是这场冒险的先锋。
他们离开地球,进入浩瀚宇宙,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然而,当他们凯旋而归时,迎接他们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意想不到的身体变化。
就在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在太空待了六个月后,顺利回到了地球。
而在直播画面中,他们圆润的脸庞成为关注焦点,与出发前的照片对比,变化明显,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女航天员刘洋返回地球时的类似情况。
当时她的面部浮肿程度甚至一度让人难以辨认,这种“太空胖脸”现象并非个例,几乎每一位返回地球的航天员都会经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宇航员脸肿呢?这对航天员的健康又有哪些潜在影响?
中国航天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挑战和辉煌的历史。
从最早的“东方红”歌曲响彻太空,到“神舟”飞船的多次突破,再到如今“天宫”空间站的稳固建立,中国航天人用智慧和努力,一步步实现了太空强国的梦想。
杨利伟的首次飞天,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翟志刚的太空行走,让中国国旗在宇宙中飘扬;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的半年驻留,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长纪录……
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离不开航天人们的辛勤付出,也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提升,太空探索不容易,每次任务都有不少挑战和风险。
从火箭发射的惊心动魄,到太空环境的复杂多变,再到返回地球的重重考验,航天员们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
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曾遭遇火箭共振的生死考验,而在神舟十七号任务中,航天员们需要在长期失重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每一次成功,都证明了中国航天人的勇敢和实力。
而成为一名航天员,还得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艰苦的训练,他们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得有超常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从几千个候选人中,航天员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才能被选上,每一关的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和专业技能考核,都对他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只有那些具备卓越素质的精英,才能最终获得飞天的资格,而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的各种挑战,航天员们需要进行长达数年的专业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绝对算的上是万里挑一, 身体素质也是极佳,但我们能够注意到,宇航员从太空返回时,都会出现面部浮肿。
这就令人疑惑了,难道说太空生活让他们一个个都“增肥”了吗?还是说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太空微重力
其实,之所以宇航员在返回地球时出现“脸肿”,也是和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是具有地心引力的。
而地心引力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我们的血液和体液牢牢地“拽”向地面,使其更多地集中在下半身。
然而,一旦进入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这种“束缚”便消失了,没有了地心引力的牵制,血液和体液的分布开始发生变化,它们不再乖乖地待在下半身,而是更均匀地分布于全身。
并且,这些血液和体液还更容易涌向上半身和头部,大量的体液聚集在头部,导致面部组织肿胀,最终呈现出我们看到的“胖脸”效果。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地球上倒立一样,倒立时,我们会感到头部充血,面部发红发胀,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就像一种持续的“倒立”状态,导致体液不断涌向头部,造成面部持续浮肿。
从这就能看出,脸肿并不是航天员变胖了,而是因为体液在身体里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脸肿之外,微重力环境还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其他影响。
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的作用,骨骼会慢慢变薄,变得更容易断裂;肌肉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锻炼而慢慢变弱,这些变化,都是人体在适应太空环境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宇航员即便是待在太空中,也是需要进行特定锻炼,来保持身体健康的,不仅如此,经过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会对大脑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
比如长期生活在微重力环境后,大脑会发生轻微膨胀,这和长期卧床的人出现的改变类似。
虽然目前没看到这种变化对认知能力有明显影响,但科学家们还在密切关注,以确保航天员长期的健康。
航天员返回的挑战
从太空返回地球,对于航天员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太空是失重环境,所以回到地球后,他们的身体得重新习惯地球的重力。
航天员回到地球后,经常会遇到脸肿、走路不稳、头晕和没劲儿这些情况,所以一般出舱时,宇航员都是被抬出去的,不过,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随着重力的恢复,血液和体液会慢慢回到原来的位置,面部的浮肿也会逐渐消失。
这个过程得慢慢来,一般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而为了帮助航天员快速恢复,地面的救援团队会提供全面的支持。
从着陆点迎接航天员,到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医疗救助,再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地面团队会尽一切努力帮助航天员恢复健康。
现代科技也大大帮助了航天员的康复,高科技的康复设备,可以通过模拟重力环境和进行肌肉训练,帮助航天员加速恢复体力和身体机能。
太空探索的挑战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未来的太空任务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未来的人类太空任务,比如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会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待更久。
这意味着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将更加显著,如何减轻甚至消除这种影响,是未来太空探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也需要努力寻找解决长期微重力影响的办法,希望能够有效减轻微重力,对宇航员身体的负面影响,而太空医学的研究,也将为保障航天员的健康提供更多支持。
太空探索不仅是对航天员身体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心理的挑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舱里,航天员不仅要应对孤独和压力,还得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他们能战胜困难、完成任务,靠的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航天员的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一样重要,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压力、管理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太空中,团队合作特别重要,因为航天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航天员会定期接受心理学家的心理评估和辅导,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身体素质是航天员完成任务的基础,他们不仅需要有强健的身体,还得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太空中,宇航员得穿上沉重的航天服干活,还得习惯没有重力的感觉,同时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因此,航天员的体能训练不仅要注重力量和耐力,还要注重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中国航天人一直保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解决问题、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们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航天员将在地球轨道上驻留更长时间,将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甚至将在更遥远的深空开启新的征程。
中国航天将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航天员返回地球时出现的“胖脸”现象,并非简单的“发胖”,而是太空微重力环境对人体影响的直观体现。
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也彰显着航天员为太空探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他们的每一次任务,都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他们的每一次“变胖”,都是太空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