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提醒:让一个人越来越厉害的一种能力(不是迷信)

紫巧说情感 2024-09-28 17:40:48

知乎上有人问:

当代人到底有多孤独?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周岁的、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97.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有孤独感。

此外,社交媒体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有75%的孤独者,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原来排解孤独。

孤独,似乎正在成为人群中蔓延开来的一种“流行病”。

我们极不情愿地陷入孤独的状态,总想着做一些事情来与之对抗,但常常无法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难道孤独带给我们的,就只能是负面的感受吗?

对此,心理学家胡慎之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的《恰如其分的孤独》一书以专业的视角,向我们剖析了孤独感的来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和应对孤独。

其实,孤独未必是一杯苦酒,如果善加利用,也能化为我们滋润生命的养料。

孤独,是内在的深层感受

很多人觉得,孤独就是一个人待着,是一种外在的形态。

但实际上,真正让人们感到孤独的原因,在于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的链接,难以与他人分享最重要的感受。

即使有彼此的陪伴,我们与他人之间,也可能会是无法相交的平行线。

在小说《围城》当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长叹。

方鸿渐出生于封建的宗族式大家庭,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并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和理想主义倾向。

他的思想保守而传统,他认为女人不必工作,应当以家庭为主,顺从丈夫。

而孙柔嘉是新式女性,受过良好教育,性格相对刚强、有主见,有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

她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对旧制度、旧礼教坚决反抗,且渴望争取与方鸿渐同等的家庭地位。

婚后,孙柔嘉的工资比方鸿渐多一倍,让方鸿渐大男子主义的内心极度受挫,但他又无力改变现状。

经济上的差距,加上价值观的迥异,让两个人对彼此的不满情绪加剧,矛盾日渐积累。

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也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意,总是站在各自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初的好感和爱意,被日复一日的争吵和伤害消磨殆尽,婚姻只剩下一地鸡毛。

多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恰如其分的孤独》一书中指出:

“孤独”是一种内在的状态。

它和“孤单”的区别在于,“孤单”是“没人理我”,而“孤独”是“没人懂我”。

然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个体。

这样的先天性差异,注定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与我们感同身受,完全理解我们、同情我们。

因此,比起一时的喧闹,长久的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孤独,是我们主动的选择之道

在书中,胡慎之的一位朋友曾对他倾诉道:

“我有时明明身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仍然感觉孤独。”

周围那么热闹,我却像个局外人,根本融入不进去。

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位朋友却是这样说的:

“下了班后,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待着,没有人打扰,自己做做饭、看看电视,特别自在。”

两相对比,我们可能会觉得前一个人是孤独的,而后一个人不是。

实际上,他们都是孤独的,只不过是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不同而已。

有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却敞开怀抱,与之热情相拥。

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在28岁时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隐居生活。

他远离社交喧嚣,亲手搭建房屋、开垦荒地,种植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然后用这些农作物去村子里换取生活必需品。

他用心领略四季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习性,感受大自然的律动。

在独居的过程中,梭罗不仅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更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的本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地思考。

在他看来,人们为了追求不必要的奢侈生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物质所束缚,却忽略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因此,他主张简化生活,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和精神的富足。

这段时光的点滴感悟,都被他记录在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中。

在《恰如其分的孤独》里,孤独被分为三种类型:

自我封闭性孤独、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

前两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成分,而主动选择孤独的人,却能够在孤独中体会到积极甚至极致的享受。

这种用心感受、乐在其中的状态,就是作者所认为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孤独。

孤独,生命的滋养时刻

在漫长的日子里,我们都无可避免地会有独处的时光。

有的人烦躁不安,有的人却舒适惬意。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获得“连接感”。

胡慎之的一位朋友,在商业上非常成功,他有几个特殊的爱好:

第一是到无人区探险。他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无人区,非常享受在无人区里放空自我的独处状态。

第二是研究西方音乐史。他对西方音乐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可以跟人聊上三天三夜。

第三是品酒。他对各种酒类有着非常专业的研究,时常一个人在家边听音乐边品酒,非常喜欢沉浸其中的感觉。

作者的这位朋友,就是与自己的内心建立了良好连接的典型例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这样,恰当地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就为我们分享了三个“窍门”,帮助我们抵达独处的超然境界:

1.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大学教授森田正马所创,用于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等神经症状。

它指导我们在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时,遵循“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

时刻以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依归,如果在人群中感到快乐,就积极参与社交,如果独处时更怡然自得,就尽情享受独处的时光。

幸福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去适应某种特定模式。

只要随心而动,找到生活的平衡点,我们就能实现灵魂的自由。

2.营造安全岛

每个人就像浩瀚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航行久了,总会有疲惫、倦怠和无助的时刻。

这时,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岛,让自己暂时歇脚、疗愈身心。

这个安全岛,可以是书房的一角,可以是下班后的车内驾驶座,也可以是傍晚的某个街角。

正如美丽的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的“精神安全岛”。

它不需要多么豪华,甚至可以很简陋,只要能供我们安放自己的肉体和心灵即可。

3.寻找“心流”

“心流(flow)”是由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完全投入其中,体验到一种高度专注、充实和享受的状态。

在“心流”状态下,个体通常会感到时间感消失,自我意识减弱,并收获到内在的满足与快乐。

作者就曾在一个阴雨蒙蒙的傍晚,半躺在沙发上阅读,悄然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心流的洗礼。

静下心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屏蔽外界的喧嚣,我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邂逅“心流”。

一次,作者联系上之前的一位助理,聊天的时候,他询问了对方的近况。

对方回答:

“我挺好的,一切都刚刚好。”

就是这个“刚刚好”的回答,让作者感慨万千,直呼这句话特别“提气儿”。

其实,无论是喧闹还是安静,无论是交朋结友还是离群索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追求的就是这种“刚刚好”的状态。

既不会迷失于茫茫人海,也不会淹没于孤独的黑洞。

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踏准自己的生命节奏,我们就能找到让自己最舒适、最幸福的状态。

作者 | 诗漫·西鱼徐

0 阅读:43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