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物理论: 物导向本体论》
作者: [美]格拉汉姆·哈曼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原作名: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译者: 王师出版年: 2022-3
格拉汉姆·哈曼
格拉汉姆·哈曼(Graham Harman),1999年于德保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开罗美利坚大学杰出教授,同时在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利福尼亚州建筑学院任教。他出版了11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具实体:海德格尔与客体形而上学》(2002)、《游击形而上学:现象学与物的工艺》(2005)、《解释海德格尔:从现象到物》、《网络的王子:布鲁诺·拉图尔与形而上学》(2009)、和《四重的客体》(2011)。2013年至今,他常居土耳其安卡拉。他致力于物的本体论研究,是当代哲学中思辨实在论思潮的核心人物,并推进了物导向本体论思潮的发展。他被《艺术评论》杂志评为国际艺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
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真正的"实在"?
人类比我们日常感知中的非人类物更特别,更重要吗?
人们往往相信,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才是实在的。近代哲学也强化了我们的这一观念,将我们人类自身看作极特殊的,与所有非人类物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作为"物导向本体论"思潮的领军人物,哈曼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本体论如何拒斥了人类对独异性的主张。哈曼认为,世界当然不仅仅是人类感知到的那个世界。他的哲学的中心观点是:一切物——无论是真实的、虚构的、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是彼此独立的存在。
在这部精彩的导论性著作中,哈曼以令人钦佩的清晰,向我们讲述了"物导向本体论"这一理论思潮的历史、主要观点和影响,它在现有各本体论学派中的位置、与其他竞争性理论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异同,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所在,以及该理论近年来在包含艺术和建筑在内的很多学科中的应用。从福尔摩斯、独角兽、电子游戏到达达主义、伏尔泰和弦论,这本书将改变你看待万事万物的方式。
1. 隐喻关系只有当事物间具备一种较弱的相似性时才能成立,反之,当相似性不明显或者过于意义重大时,隐喻关系都是无法成立的。
2. 作为思想家,苏格拉底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他从不把自己的哲学付诸文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苏格拉底担心自己的著作会被后世误解,因为他再也不能当面向读者一一解释。更普遍地说,苏格拉底似乎更倾向于哲学家本人的言说;相反,文字著作则仅仅是从本人的直接言说衍生出的形式。
3. 当感觉性质不再属于通常相应的感觉物,而是被转移到某个必然无法通达的、退离的实在物中的时候,审美经验就发生了。在审美中,欣赏者本人替代了那消失的实在物,从而成为支撑着感觉性质的全新实在物。
4. 物不能被还原为两种基本的知识,事实上,物是任何既无法被还原为其组成,又无法被还原为其后果的东西。而西方有太多的哲学家或是把物等同于它的组成,或是将其等同于它的后果,甚至不乏有人认为物既是组成又是后果。
5. 与此相对,哲学则是反知识和反方法的,就其本身而言,哲学必定反对任何把研究实在的有用方法混同为实在本身的做法。
6. 根据德里达的主张,一切事物之所以都不在场,其真正的理由在于:我们永远无法确切地说明其具体的语境和特定的含义。
7.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受到两个相互平行又极端不同的传统的支配,那就是英美哲学传统和欧洲大陆哲学传统,我们习惯上简称它们为“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
8. 我们无法直接揭示出事物(甚至无法揭示事物的一部分),因此知识与其说是“真理”的问题,不如说是与实在间接接触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涉及的是实在而非感觉。
9. 知识并不像审美经验那样需要个人深深投入其中:我可以不带感情地看待知识上的难题,而无需像在审美中那样不断用自身的存在来维系它。一旦我们对某个艺术品感到厌倦,那个艺术品就不再是艺术品,但对知识而言,厌倦从来就不是问题,它完全不会使知识的对象受损。
10. 当我们旨在获得关于太阳的知识的时候,它的感觉性质就会被视作不充分的东西而得以取消,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比太阳的表象更深的知识。
11. 就如同“philosophia”或任何不可教的东西一样,美德不是知识,而是“神赐之物”。我们之所以把哲学称为神赐之物,并不是要把它作为极少数天才精英的专属,相反,我们是要借此表明:就如同美术一样,哲学也无法被还原为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12. 苏格拉底关于知识的主要态度是:(1)他宣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并且从不想做别人的老师;(2)他向来会对任何主张拥有知识的人予以公开的嘲笑。
13. OOO否认我们能够直接知晓任何事物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就没有内在性质——实际上,万事万物并不都是人的意愿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它们也具有那种无法完全还原的内在特征。由于本质是唯一一种完全由实在项组成(而不包含感觉项)的张力,因此它也是这四种张力中最难以考察的。
14. 我从来不会在两个不同时刻拥有相同的关于白宫的感知,但即便如此,我也从来不会认为这些不同的感知来自两个非常相似但不相同的“白宫”。
15. 在工具分析中,海德格尔凭着一种天才的反叛精神指出了胡塞尔的错误:一般来说,有意识地和事物打交道的情况只是相对少见的、派生性的情形。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事物,只有在出了差错时才会注意到它们。
16. 在对隐喻美学的探讨中,我们很熟悉这样一种情形:某个物似乎消失在其表面性质的背后,从而迫使欣赏者(他或她自身也是物)介入其中,并以戏剧的方式替代那个缺失的物。
17. 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政治理论的四个基础但不明显的类型:左翼真理政治(卢梭、马克思)、右翼真理政治(施特劳斯)、左翼权力政治(福柯、巴特勒等后现代主义者),以及右翼权力政治(马基雅维利、施密特)。
18. 一旦物与它的性质之间被打入了楔子,审美现象就产生了。更具体地说,每当实在物从场景中消失(或者被扣留、隐藏、变得不可获得),而它的性质却仍然可见、可获得并且总是显露的时候,审美就产生了。
19. 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除了虚空中运动着的微小物理粒子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东西。一切其他事物都能被还原为这些粒子,也因此,一切非物质的东西都遭到了唯物主义无情的蔑视和嘲笑。
20. 可以认为,一旦某事物得以产生并且繁荣发展,字面主义就不足以维系其存在了。即便显赫的家族或秘密会社已经名存实亡了几个世纪,在表面上也可能显得仿佛仍然存在的样子。
21. 艺术并不是通过清除偶然性质来直接通达物,相反,它积极地把欣赏者和审美对象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出全新的复合物。而且应当提醒读者的是,所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许多与艺术无关的问题也可能很有帮助。
22. 一方面,事物作为物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拥有无数丰富的性质。
23. OOO既不反对从政治-社会角度对艺术进行诠释,也不反对艺术具有社会-政治效应,但我们要坚持的是:某个艺术作品语境中的每个要素未必都与该作品相关,而一件艺术作品对于其周遭环境介人自身的赞同或反对,则都是通过一个颇为严格的选择过程而达成的。
24. 无论是在伦理学还是在美学中,形式主义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意识到:道德行动或艺术作品都具有自主的结构,这种结构无法完全由其所在的语境加以解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接受那种现代主义的分类法,并不惜一切代价地阻止人参与到非人类的艺术作品中。
25. 从原则上说,即便一个谎言能够拯救十辆车上的难民免于一死,这也无法成为我们撒谎的合理理由。
26. 美学中形式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不过,由于康德只在伦理学中明确使用过这个术语,因而我们应该从伦理学开始说起。康德主要的伦理学观点是:只有当做出某行动是出于该行动自身的原因,而非为了获得某些回报的时候,这个行动才是道德的。
27. 对字面陈述的渴望,显然是渴望告诉我们关于某事物的一切已知和可知的东西,而不留有任何未加明述的背景,这意味着被认知事物与理想的认知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28. 在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遭到轻视的时代,大学一度为人文学科所支配。而如今的大学却几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工程、医学和各门基础科学占据了学术界的贵族地位,而人文学科则被普遍视作“不够硬”的学科,只适合那些不想用功努力的学生。
29. 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各个分支都沉迷于如何揭穿闪烁其词的表达中所谓的“无意义”或“模糊不清”的成分,而没有注意到直接或可核实的说法往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30. 隐喻的目的并不是要给予我们关于物的思考或感知,因为这些都只是关于物的外部视角。相反,隐喻给予我们的是某种自身独立存在的东西,也就是那声名狼藉的“物自体”。
31.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艺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了生活和存在的秘密;我真正的意思是:艺术作品使事物的内向性——也就是它们执行的实在性——看起来像(seem)是向我们敞开的,从而带来了一种叫作‘审美’的特殊愉悦之感。
32. 胡塞尔的论证表明,意识经验主要涉及的是物而非其内容。如果我翻转手中的苹果,然后把它轻抛起来再接住,那我看到的就是不断变化的一系列不同的性质。但当这些性质每次发生改变时,我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
33. 隐喻能够成立的条件在于:两个比喻项进行比较的字面基础并不是太重要,否则我们得到的就只能是字面陈述了,例如“阿姆斯特丹就像威尼斯”,“车前草就像香蕉”或者“野兔就像家兔”之类。
34. 人的一生中或许总有两三个这样的时刻,在其中我们读到一些东西,它们不仅强有力和引人入胜,而且其中隐藏着至关重要的悖论,一旦解开这悖论中的谜团,我们就能了解许许多多其他东西的秘密。
35. 奥尔特加注意到:大多数时候,我们与物相遇的方式都是来自外部的第三人称感知或描述。借用康德的术语,这些显然是现象经验,它们并没有触及物自体的深度。
36. 哲学家阿方索·林吉斯认为,即便是无生命物也需要以特定和适当的方式对待,例如,享用特别昂贵的巧克力时喝可口可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道德的,类似地,当面对京都古刹的优美雪景时,如果你还在用耳机听流行音乐,那么你的做法也同样是不道德的。
37. 康德伦理学中最鼓舞人心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要把人(包括我们自己)仅仅视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只能视作目的本身。
38. 奥尔特加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或许就是:“我是我自己以及我的周遭。”这句话意味着他试图通过关注自我和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反对近代欧洲哲学的唯心主义,后者往往把思想着的心灵视作与世界相疏远和相分离的独立实体。
39. 我们期待有一种哲学能够告诉我们万物都具有的特征是什么,但同时我们也想要哲学告诉我们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差异。在我看来,所有的近代哲学在还没有严格完成第一个任务之前,就都急匆匆地开始要着手第二个任务了。
40. OOO界定物的唯一必要标准就是:它在两个方向上都无法还原——物多于其组成部分,且少于其效果。
41. 在知识一家独大的局面下,艺术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艺术的首要作用并不是要传播关于艺术领域的知识。
42. 用美国哲学家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的话说:“抽象地说,哲学的目标就在于:理解尽可能广泛意义上的事物如何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结合起来。”
43. 哲学不是宗教的婢女,同样,它也不是唯物主义的婢女。针对微小主义的观点,物导向的思路主张:物在多个不同的尺度上存在,既包括电子、分子,也包括荷属东印度公司乃至整个银河系。许多事物的确是错综复杂、尺度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实在性就低于其组成部分。
44. 字面意义的语言永远是一种高度的简化,因为它总是用固定的字面属性来描述事物,而物从来都不仅仅是一束束字面属性(尽管休谟反对这点)。
45. 就我的经验而言,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当初之所以选择了哲学,恰恰主要是因为他们颇为享受消灭他人非理性幻想的那种感觉。
46. 没有人真正拥有知识或真理,因此它们也就无法保护我们免于政治或任何其他类型的退化堕落。
47. 某个历史学派眼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另一个学派看来无非是资产阶级虚伪的虔诚。
48. 艺术和建筑等领域,由于更多地受到风尚和品味—而非可计算的公式——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在那些领域中,这一点就表现得尤为显著:也正是由于这种区别,在公众的心目中,建筑和艺术等学科的价值比不上那些似乎在生产实际知识的学科,例如理科、工科和医科。
49. 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发现通常被视作知识和真理的黄金标准:过去占据这个位置的是宗教的教义,而未来某一天,它也可能被某种当前未知的制度所占据。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被知识的生产所支配。
50. 人们通常将把握了客观事实的状态称为知识”,而知识也往往意味着人对真理的认识,因此知识和真理两者一般是如影随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