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的展览挑战:展厅与“展览体”的现实

书法艺堂 2024-06-20 09:42:48

近年来,书法界对“展览体”这一现象的讨论愈发热烈,对其看法也变得愈发复杂和微妙。“展览体”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书法家快速获得书法界认可的一条捷径,它在各级书法展览中的频繁出现,让一些书法家和爱好者看到了快速崭露头角的机会。

然而,“展览体”也因其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如拼贴、粗犷、浓墨、大字等,以及在取法和风格上的趋同和模仿,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这种风格往往被认为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冲击力和评委的偏好,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和个性化表达。

尽管存在争议,但“展览体”的流行也反映了一些书法家和爱好者的现实需求。学习“展览体”能够帮助他们迅速获得书协组织和评委的认可,快速达到入展和加入书协的目标。这种需求催生了市场上众多专门传授“展览体”写法的培训机构和个人,他们深入研究评委的偏好,甚至为学员量身定制作品,投入大量时间去临摹和打磨,以期在展览中获得一席之地。

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方面,它反映了书法界对快速成功的渴望和对展览机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它也暴露了当前书法评价体系和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在追求个人艺术发展和获得社会认可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保持书法艺术传统精髓的同时探索创新,成为了当代书法家和爱好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们鼓励书法家和爱好者们在学习和创作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同时也要关注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影响。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开放的讨论,我们可以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和进步,让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对"展览体"的反感源于一种无奈的妥协。许多书法家内心并不倾向于这种风格,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以适应展览的需求。例如,一些书法家偏爱在静谧中创作小行书或小草,钟情于《书谱》这类经典作品的风格,但面对评委们对这类作品的审美疲劳和"烂大街"的评价,他们不得不转而去尝试那些更能吸引眼球的黄庭坚大草。同样,那些对唐楷严谨法度情有独钟的书法家,也因为唐楷难以在展览中脱颖而出,而被迫去探索更具民间色彩、能够制造出"展览效果"的魏碑风格。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不仅让书法家们感到困惑和挣扎,也引起了书法界对"展览体"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沈门七子"之一的王厚祥在一次展会上的发言,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王厚祥认为,无论个人喜不喜欢、认不认可,当代书法家都必须面对展厅的现实,必须去创作"展览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

王厚祥的观点,可能源于对当前书法展览趋势的深刻洞察。在展览竞争激烈、评委审美偏好多元的背景下,"展览体"似乎成为了一种能够快速获得认可和成功的策略。但同时,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反思:书法家是否应该为了迎合展览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如何在保持个人风格和适应展览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方面,书法家需要认识到,展览只是展示和传播自己作品的一个平台,而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他们应该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另一方面,书法界也需要反思现有的展览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偏重形式和视觉效果,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王厚祥在谈及当代书法创作时提出了一个现实的观点:“有人说现在的书法创作和古人不同,的确,我们当代书法家,无论个人持何种态度,都必须要面对展厅这一现实。如果你只是自娱自乐,在家里自写自赏,那当然可以。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作品被他人所认可,你就必须面对展厅。”

王厚祥进一步阐述:“在展厅这一平台上,书法家需要适应其特点,创作大型作品。我们不应满足于普通尺寸的大作品,而应该挑战自己,创作特大尺寸的作品,以此来锻炼我们书写大作品的能力。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大尺寸的作品中游刃有余,才能在中小型作品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然而,王厚祥的这一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认为,过分强调特大作品和展览效果,可能会导致书法变成一种仅仅为了吸引眼球的娱乐,忽视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质疑,如果书法作品的尺寸过于庞大,不仅难以收藏和展示,也可能失去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实际意义。

这种观点指出,书法艺术应当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接受并反映大众的审美趣味。如果书法创作只是为了迎合一小部分人的特定审美,而忽视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那么书法可能会失去其生命力和发展的根基。

面对这样的讨论,我们诚邀各位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是否认同王厚祥关于当代书法家必须面对展厅并创作大型作品的观点?或者,你认为书法艺术应该如何平衡展览的需求和大众审美?书法作品的尺寸和形式是否应该有所限制,以适应不同的展示和收藏环境?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