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5000万!农民工进城,再好也要留好退路

东东耕耘三农 2024-06-12 12:17:48

日前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信息透露,2019年以来,我国有5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进城落户,截止去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今年2月份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作为农村老百姓,可能不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推进“农民进城”,咱们农民都进城了,农村的这么多的耕地谁来种?14亿国民所需的口粮由谁来生产?

国家大力推进农民工进城、融城

上面提到的“农民进城”,更准确地说是“农民工进城”。国家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即我们说的“农民工”)市民化,目的就是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打工就业地。对自身和家庭来讲,可以实现更好地安居乐业,实现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国家来讲可以更好地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提高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提振国内消费和投资。

为此,不少城市业已出台了“农民工融城”的优待政策,从户籍、财政、住房、就业、医保、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户籍管理上,各地已经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 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再如教育上,一些地方推行“ 两为主、两纳入”举措,超过九成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将农民“赶”进城,地谁来种,粮谁来产?

还会有很多农民不理解,国家让这么多农民进城发展了,那么农村那么多的耕地又由谁来耕种?国家粮食安全又由谁来保障?

其实推进农民工进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未来农业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形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散碎小”是我国耕地的利用现状,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

土地利用“散、碎、小”,受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形式的制约,大型机械下不了地,先进管理技术落不到地,新科研成果用不到地,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较高,效益却很低,与国际发达农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比如大家都说农民种地,“一瓶粮换不来一瓶水”,全网都在呼吁提高粮价。可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是赖以生存的口粮粮食。要知道进口小麦运到咱们家的价格比咱们自产粮还要便宜的多,这又是为什么?

试想,如果能够加速土地向真正能种地的少数人手中集中利用,上面说的不利的土地利用生产形式都将得到改善和提高。土地集中了,既可使土地得到集约化利用,同时也可通过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机械设备和高科技成果,来组织农业生产,这对降低农业投入,增加收益,提升农业竞争力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本就不指望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活,让他们安心留在城市发展,既能让农村的土地得到规模集约化发展,同时对城市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持续推进农民进城,就可以让这些人释放出来的土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也是推进农民进城的另一积极意义。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以后农村土地,将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利用,是不争的事实和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利用,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农民进城,也要为他们留好退路

有些人说国家推进“农民进城”、“城乡融合”及城镇化发展就是在逐步“消灭”农村,“赶农民进城”。加之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吃透国家相关政策,在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道路上,不顾实际情况,出现了一些“激进式”做法。

其实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群体,进城发展需要城市给他们铺好各种路子,比如提供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另外还需要给与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基本生活保障:那就是还要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比如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一旦在城市“闯荡”失败,回到农村依然还有“退可守”的土地、居住等基本权益的保障。

这里所说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并不是一味留着土地不丢,而是让其自由流转,进城农民还保留土地承包的权利,万一进城失败,回头来自己还可以将土地要回来,这样进城失败归来的温饱问题还是不用担心的。

0 阅读:125
评论列表

东东耕耘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