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传统分流手术虽能缓解症状,但若未明确病因,可能陷入"反复调压-症状反复"的困境。近日,我院肖庆主任团队通过软性神经内镜技术,成功诊治一例外院误诊为单纯脑积水的四脑室囊虫病例,为复杂脑积水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典范。
一、病例回顾:辗转求医的“脑积水”患者
河南44岁的赵女士,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两个月。两个月前,她突然出现间断视物模糊、眩晕,被诊断为脑积水,随后在外院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术。然而,术后症状并未缓解,反而反复出现头晕、呕吐,让她痛苦不堪。辗转多家医院,医生均建议再次行分流手术,但赵女士的病情并未因此好转。直到她来到北京,找到了肖庆主任,她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二、初诊:发现蛛丝马迹
赵女士来到北京时,已经身心俱疲,只能被迫躺在轮床上,稍微改善头晕症状。肖庆主任查看她既往的轴位CT影像,凭借多年的经验,察觉到了一丝异样。他建议赵女士完善最新的头颅三维CT检查,果然结果一出就验证了他的猜想——分流管的位置存在问题。正是这个关键的发现,肖庆主任没有像其他医生一样将赵女士推至耳鼻喉科,而是选择收入院找到真正的“幕后元凶”。

三、内镜手术:揭开真相
赵女士入院后,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肖庆主任向团队提出两大问题:1. 裂隙脑室与低颅压矛盾:患者幕上脑室塌陷,但站立时眩晕加重,提示脑脊液动力学紊乱。2. 既往脑室扩张的隐匿病因:常规影像难以明确梗阻原因。所以“软性神经内镜探查”迫在眉睫。
手术决策:第一步:调整分流管高度,暂时缓解症状,为内镜手术创造脑室扩张条件。关键第二步:于全麻下行“软性神经内镜探查+原分流管去除+长程脑室外引流”。手术中,内镜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发现第三脑室底平坦狭窄,表面有既往炎性改变。继续探查发现导水管狭窄,借助软性神经内镜的灵活转向优势,当探查到第四脑室时,医生们震惊地发现,第四脑室内竟有数团白色囊性病灶,肖庆主任分析,正是这些可疑囊虫导致了赵女士的脑积水症状反复发作,他冷静地手持内镜,把控方向,助手使用取物钳,成功取出了第四脑室内的数枚囊性占位,其中最大的囊体约2×2cm。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确保脑室内无活动性出血,并将取出的囊体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囊虫虫体,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术中的判断。



四、康复与启示
术后赵女士症状显著改善,出院时,神清语利,精神状态良好,四肢活动自如。肖庆主任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出院医嘱,包括全休一个月、规律作息、避免剧烈活动等。同时,他还特别嘱咐赵女士一个月后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并建议她到寄生虫病专科就诊,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本例的诊疗经验为临床带来重要启示:
1. 脑积水病因筛查至关重要,尤其需警惕寄生虫感染等罕见病因;
2. 软性神经内镜技术:在探查三、四脑室病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 动态调压分流系统:对复杂脑脊液动力学紊乱患者更具适应性,而不是所有脑积水病的第一治疗首选。

"治病必求于本",本例的成功得益于肖庆主任对影像细节的敏锐洞察、内镜技术的娴熟应用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广"精准内镜+分流调控"的诊疗模式,让更多患者摆脱脑积水反复手术的困境。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也面临类似的困境,不妨来北京,寻找肖庆主任团队的帮助。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新生。赵女士的故事,只是他们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在这里,您将找到最专业的治疗和最贴心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