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如何用最省力的方式建立好习惯,戒除坏习惯

郑胜辉 2024-06-27 10:06:48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380天

《习惯的力量》有一个副标题:我们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

弄清楚习惯是怎么回事,我们才能够弄清楚我们每天在做的这些事情,是出于什么原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习惯是怎么回事,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习惯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呢?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你以为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实际上,每天有至少40%的行为,并不是大脑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不知不觉之间,被自己的习惯支配。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查尔斯·都希格。他发现,习惯的力量无处不在,用好它能够影响我们自己的人生。他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哈佛、麻省理工这些大学的研究成果,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习惯形成的科学原理。同时,他还研究了很多著名企业的商业案例,在书中告诉我们,好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个人,还能帮助群体,用好习惯的力量,可以帮助一个公司取得成功,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接下来,我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习惯的原理。一个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第二部分,我们重点关注个体,看一看了解习惯的原理之后,我们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三部分,我们把眼光放大到群体,看一看如何借助习惯的力量,让一群人变得更好。

第一部分

一个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从小我们就被培养各种各样的习惯,老师、家长会不断教育我们,要记住这个要记住那个,似乎是说多了,我们记住了,习惯才能养成。

实际上,记忆和习惯之间,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

这本书当中写了一个特殊的案例。一位叫尤金的老人,因为病毒侵入大脑,破坏了他一部分的脑组织,而失去了记忆的能力。他可以正常活动,能够正常与人交流,记得一些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已经无法产生新的记忆。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转身就不记得了。

一位研究记忆的科学家对尤金进行研究,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失去了记忆的能力,但是尤金依然可以依靠习惯来正常生活。

比如,科学家来到尤金家做测试。他希望尤金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可是尤金根本记不得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不过,测试进行到一半,尤金非常自然地站起身来去往卫生间。

对于正常人来说,这当然不算什么。但是一个画不出自己家地图的人,竟然可以快速找到卫生间,这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

你可能会觉得,也许是尤金保留了一些当初的记忆,所以之前的旧习惯没有丢失,但是科学家接下来发现,失去记忆能力的尤金,竟然还可以培养新的习惯。

在尤金刚刚患病失去记忆后,医生就提醒尤金的老伴儿,一定要看好尤金。万一在外边迷路,他就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是有一天,尤金还是从家里溜了出去,老伴儿去外边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她哭着回家,却发现尤金就坐在家里看电视。老伴儿问尤金去了哪里,尤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桌子上摆着一堆松果。看来尤金是自己出去走了一圈,捡了些松果,然后又自己走回了家。

几年之后,尤金的生活达到了一种奇怪的平衡,他还是无法产生记忆,但是有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他虽然不记得自己家的位置,但是他每天早上都会出去散步,然后准确地找回来,大多数时间,他都会在家里看电视。

唯一让老伴儿担心的,是尤金的饮食习惯。即使老伴儿在冰箱里塞满了各种水果和蔬菜,尤金也总是会翻出鸡蛋和培根。老伴儿希望尤金能够吃得更健康些,但是因为尤金的记忆问题,无论老伴儿怎样警告,他转身就都会忘掉。老伴儿尝试了新的办法,她清掉了冰箱里的培根,然后做好沙拉,放在尤金的椅子旁边,让尤金能够看电视的时候顺便吃点蔬菜。这种方法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尤金真的不去厨房里找吃的了。他的饮食习惯得到了改善。

尤金的故事使得那位研究记忆问题的科学家大受震撼,他说:“我这辈子一直都为‘记忆’着迷,后来我遇到了尤金,发现就算你什么都不记得,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即使你幸福的记忆都消失了,但大脑依然有种令人惊奇的能力去寻找幸福。”

你看,尤金的故事让我们发现,记忆和习惯之间的关系未必那么紧密,即使像尤金那样,已经无法产生新的记忆,却还可以养成新的习惯。那么,习惯在大脑中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科学家们用老鼠来进行研究,想要搞清楚习惯在大脑中产生的机理。他们把老鼠放进迷宫,让老鼠寻找迷宫中的巧克力,然后观察老鼠的大脑活动。

当老鼠在不熟悉的迷宫里四处走动时,它的大脑活动非常活跃,一直在处理新接收到的各种信息。

但是随着科学家不断重复这个实验,同样的迷宫,老鼠走了几百次,一连串的变化就开始出现了。老鼠变得轻车熟路,穿越迷宫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老鼠的大脑内部,它的思维活动变得越来越少。

一开始不认识路时,老鼠的大脑极其活跃,经过几天重复走同一条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分辨气味或者是通过挠墙来认路,所以与抓挠和气味相关的脑部活动就停了下来。再过一段时间,甚至与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也停止了活动,换句话说,老鼠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在迷宫中畅通无阻。

那连记忆都不需要调动,老鼠跑迷宫的习惯储存在哪里呢?

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很像是一颗洋葱,它的结构是一层一层的,最外层的部分是最后进化出来的,那里控制着那些复杂的思维,而在大脑的深处,有一小块区域,叫作“基底核”,这块区域储存着那些已经养成习惯的行为。随着老鼠在迷宫里跑得越来越熟练,它的大脑工作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少,而基底核开始取代大脑其他部位,变成主要的工作区域。

人类也是如此,基底核掌控着习惯,即使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基底核也在存储着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尤金已经失去记忆的功能,却还可以产生新的习惯。

因为在大脑深处,所以基底核出现得很早,它不像之后进化出的大脑部位一样,能处理那么复杂的思维。但是基底核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它控制我们的行为时,大脑的其他部位就能解放出来,去进行其他的思考活动。

平常我们说一个人做事草率,会说这个人说话办事“不过脑子”。但是你看,大脑还真的希望我们做有些事的时候别过脑子,给自己省点脑力。这种不过脑子还能正常做到的事情,就是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果十年不做数学题,现在已经不知道怎么用那些三角函数的公式,但是就算十年不骑自行车,还是不会忘掉怎么骑自行车。因为数学题调动的是我们的记忆和推理能力,而骑车已经经过练习成为我们的习惯,存在基底核中。习惯就像是大脑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不用动用脑力甚至不用动用记忆,就能完成一套固定的动作,这是大脑给自己省力的方式。

科学家发现,习惯的形成会分成三步。第一步是一个暗示,就像老鼠进入迷宫,暗示能让大脑开启自动驾驶模式;第二步叫作“惯常行为”,就是找到一套自动驾驶的路线。第三步是奖赏,就像是老鼠找到了迷宫里的巧克力,奖赏会让大脑把路线存在基底核里,以便将来还能用得到。

暗示、惯常行为,还有奖赏,这是我们形成习惯的三要素,暗示决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习惯,惯常行为决定了习惯到底能做什么,奖赏让我们能加深对一个习惯的印象,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长期保持一个习惯。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少一个,习惯也不能养成。而且它们仨还能形成一个闭环,是一个不断强化的回路,作者在书中就称之为“习惯回路”。

第二部分

了解了习惯的原理,接下来看看,怎么借助习惯回路的三要素,更好地改变自己?

先来说说怎么改正坏习惯。以往我们会以为,改正坏习惯,就是不断告诉自己,以后别这么做了。但是,越是告诉自己,我要停止一个习惯,其实越难改正这个习惯。

比如我现在和你说,接下来的10秒钟内,你脑子里想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去想一只蓝色的大象。你会发现这极其困难,你脑子里可能真的就出现了一只蓝色的大象,越想把它赶走,它就越是赖在那里。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特点,你是没有办法把一个念头拿走的,我们的大脑厌恶真空,所以你越说不要想,我们就越容易想。

习惯也是这样,你总想着要停止一个坏习惯,就像是别想那只蓝色的大象一样,反而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锁死在这个坏习惯上。原本想不起来抽烟,但是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戒烟!我要戒烟!”反而提醒自己抽烟的时候还挺快乐的;原本想不起来吃甜食、喝可乐,但是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减肥!我要减肥!”,结果反而提醒自己喝可乐的时候,有多快乐了。

所以越想停止一个习惯,它反而会让你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投射在这个坏习惯上,投入的注意力多了,那个坏习惯的诱惑力反而就变得更大。你就必须拿出更多的意志力来对抗,那如果你的意志力没有那么坚定,或者一开始有意志力,但是中间稍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

那是不是就没招了呢?还真不是。

说回前面那个实验,别想蓝色的大象,你越是提醒自己别想,你就越容易想,其实有一种办法可以让自己真的不去想蓝色的大象,这个办法是,告诉自己,我去想象一只粉红色的长颈鹿。那只长颈鹿的形象在你脑中越清晰,细节越多,你就越想不起来那只大象了。

你发现没有,改掉坏习惯,如果你想的是“悬崖勒马”,那么你全部的注意力就放在那个坏习惯上,你就只能用更多的意志力去克服了。但是,如果我们想的是“偷梁换柱”,用另一件事情去替代,就能绕开意志力这个关口。

所以改掉坏习惯,不像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是踩一脚刹车,制止一个动作,而更应该是“变道”。不要想着终止坏习惯,而要替换坏习惯。

那么,我们怎样给习惯“变道”呢?书中给出了一个建议,前边咱们说到,习惯回路的三要素是: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

作者拿自己举了个例子,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就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他会每天下午都会去公司旁边的咖啡厅买巧克力饼干吃,结果书没写完,人变得越来越胖了,他决定要改掉这个习惯。他的策略,就是用同样的暗示、同样的奖赏,但是替换掉中间的惯常行为。

他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找出自己的惯常行为。他发现自己的惯常行为是,每天下午从桌子旁边站起来,离开公司走到咖啡厅,买巧克力饼干,然后和同事一边聊天一边吃。

他的第二步,是顺着这个惯常行为,去弄清楚自己习惯的奖赏。这个行为的奖赏是什么?是饼干让他充满能量?是换了个环境让他放松?还是有机会和同事聊天让他开心?

这个时候他发现,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这个奖赏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决定花几天时间自己给自己做个实验。

接下来的几天中,他开始尝试每天改变一点行为,看看得到不同的奖赏之后,自己的感受如何。

比如,第一天,他没有去咖啡厅,而是在社区附近散步,然后回到办公桌前,什么都没吃。

第二天,他去咖啡厅了,但是没有买巧克力饼干,买了个甜甜圈,或者糖果条,然后回自己桌子那儿吃。

第三天,去了咖啡厅,买了个苹果,然后和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吃。

第四天,去了咖啡厅,但是只买了一杯咖啡。

第五天,不去咖啡厅了,直接到同事的办公室闲聊几分钟,然后回去工作。

其实,选择用什么行为取代买饼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测试各种假设,看看他的惯常行为到底希望获得什么样的奖赏。

经过一周的测试,他发现自己希望的奖赏似乎不是美食,而是出去散步,还有和同事聊天。他尝试只和同事聊天,然后看看自己回去工作时是不是更轻松。这个时候,他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这个习惯里真正的奖赏是聊天和散步。

第三步,他要弄清楚自己这个习惯的暗示,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想要出去买饼干。作者又花了三天,记录自己的行为,每次活动之后,他都会拿一支笔在纸上写下四个问题的答案。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现在几点?情绪怎样?周围有谁?在买饼干的冲动之前,他做了什么?

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呢?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习惯回路的暗示,可以分为五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还有上一个动作。作者这个习惯,地点很明确,都是在办公室。他想弄明白的是,引发这个习惯的暗示,到底是其他四个变量中的哪一个。

通过三天的记录,作者发现,自己买饼干的习惯最重要的暗示是时间。一到下午三点多,他就想要出去吃零食,这个时间点是他开启习惯的那个暗示。

到这里,作者就找到了这个习惯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是下午三点多,这个时间点;惯常行为是去咖啡厅买巧克力饼干,一边和同事聊天一边吃饼干;奖赏不是饼干的美味或者能量,而是出去散步还有和朋友聊天,让他在忙碌的工作中能够享受一小段悠闲的时光。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保留暗示,保留奖赏,替换惯常行为,他给自己设定了新的计划,他给自己的手表设了一个每天下午三点半的闹钟,闹钟一响,他就提醒自己,去找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到他办公室里聊十分钟。

一开始,他要强迫自己这么做,不过做完之后,他感觉心里多了一点成就感,因为他没有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热量,也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几个星期之后,这个惯常行为就固化成了习惯。后来,作者的手表丢了,也没有闹钟提醒他了,但是他还能在每天下午三点半不知不觉就站起来,去找同事聊天。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旦你弄清楚了习惯背后的机理,找到一个习惯的暗示、惯常行为还有奖赏,你就有了超越习惯的力量。

你可能会觉得,吃不吃饼干,这终究是个小习惯。我要想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些大的改变,这套模式还能管用吗?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那就是美国的匿名戒酒互助社。

匿名戒酒互助社可能是世界上在帮助人们改变坏习惯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机构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从那里寻求帮助,至今有多达1000万人在那里成功戒酒。

匿名戒酒互助社有一个著名的戒酒12步法。不过,这个戒酒12步法不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而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提出来的。

一直以来,总有科学家觉得这12步太不严谨了,但是很多人确实经过这12步,就成功戒酒了。后来这12步还被借鉴到其他领域,帮人戒烟、戒赌博、戒暴饮暴食。于是,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就做了专项研究,想要找到戒酒12步法其中的科学原理,研究人员发现,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成功,就是帮助酗酒的人识别他们酗酒习惯中的暗示和奖赏,然后保留同样的暗示、同样的奖赏,但是替换掉喝酒这个惯常行为。

比如,很多人酗酒是因为他们想逃避现实,缓解焦虑,又或者是在酒吧可以放下心里的戒备,轻松地和其他陌生人聊天。而匿名戒酒互助社建立了一种集会和陪伴的制度,给每一位戒酒的人都安排一位咨询师,还会定期安排团体聚会。如果某个人因为对现实感觉焦虑想要向他人倾诉,又或者只是因为无聊想找个人聊聊,他总能找到人,他可以和自己的咨询师交流,可以参加团体聚会,总能在他人的陪伴中获得宽慰。你看,同样的暗示、同样的奖赏,但是用定期的交流和聚会,替换掉喝酒这个惯常行为,这是改变酗酒这个坏习惯中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你想让自己培养一个好习惯,同样,你还是要建立起一个习惯回路。

过去我们总说养成一个好习惯,方法很简单,无非就是坚持、重复,你做得次数多了,自然就能固定成一个习惯。咱们听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有人说坚持7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有人说坚持21天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有人说坚持90天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

总之,习惯似乎就是坚持。

但是,你会发现,你纯靠意志去坚持,往往就很难坚持下去。不管是培养个读书的习惯,还是培养个运动的习惯,每天坚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就会不断磨损你的意志力,结果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对意志力的单纯消耗,什么时候把意志力磨没了,我们也就半途而废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意志力可以让习惯养成得更快,但是并不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条件,真正重要的,还是习惯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这是养成习惯缺一不可的。

第三部分

我们再把眼光放大到群体,看一看如何借助习惯的力量,让一个群体的人都能变得更好。

要想让一个群体,比如某个组织机构、某家公司变得更好,首先还是要遵循习惯回路三要素的原则,找到暗示、奖赏和惯常行为,然后保证暗示不变,奖赏不变,替换掉惯常行为。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个提醒,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想要改变一群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一个核心习惯,然后让这个习惯成为杠杆,就能改变更多。

吴军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英国的自行车项目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非常好,曾经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拿了7块金牌,同时破了7项世界纪录。

这个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呢?其实就是来自一些小的核心习惯的改变。

比如,英国队的总教练会要求队员经常洗手。因为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水平相当,谁能发挥得更好,谁就更有可能得金牌,最影响发挥的,其实是感冒这样的小毛病。所以,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让队员少得病,就能提升获胜率。

最想不到的一条,是英国队会把运自行车的厢式卡车内部涂成白色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的话,如果赛前调整好的自行车落了灰,就可以及时发现,迅速擦掉,避免一些影响转动的部分。

你看,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最终造就了他们的胜利。

其实对于这样的核心习惯,我们得到自己也有亲身体会。在五月份,大家都是居家办公。居家办公的时候,公司就向我们提出来一个要求,每个团队每天要开一个碰头会。碰头会最重要的,不是布置任务,不是汇报工作,而是每个人必须得把摄像头打开,要露脸。

为什么露脸最重要呢?因为开远程会议,大家打开摄像头,能提高自己一天的工作效率。因为这会倒逼当事人要对自己的外表形象进行修饰,比如说,换件相对正式的衣服,整理好自己的发型。不要小看这些修饰,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我修饰”能够提高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评价,换成大白话,就是让人更自信地去面对挑战和冲突,也会更有说服力。

每天一次露脸的碰头会,这样一个核心习惯,就真的提高了大家在居家办公时的工作效率。

结语

在我们大脑的深处,有一小块区域,叫作“基底核”,这块区域储存着那些已经养成习惯的行为。基底核出现得很早,它不像之后进化出的大脑部位,能处理那么复杂的思维。但是基底核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它控制我们的行为时,大脑的其他部位就能解放出来,去进行其他的思考活动。

所以,习惯的养成,就是大脑把一系列动作打包成“自动驾驶”模式。

科学家发现,习惯的形成分成三步。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这是我们形成习惯的三要素。暗示决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习惯,惯常行为决定了习惯到底做什么,奖赏让我们加深对一个习惯的印象,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长期保持一个习惯。

意志力可以让习惯养成得更快,但是并不是养成习惯必要的条件,想要养成一个习惯,真正重要的,是习惯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改正一个坏习惯,最好的策略不是“刹车”而是“变道”。你应该保留同样的暗示、保留同样的奖赏,但是替换掉中间那个惯常行为。

想要让一个群体,比如某个组织机构、某家公司变得更好,首先还是要遵循习惯回路三要素的原则。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个提醒,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想要改变一群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一个核心习惯,然后让这个习惯成为杠杆,去改变更多。

最后,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提醒,不要小看一个微小习惯的改变,他建议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去追求“小成功”。他说,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将细微的优势转变成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

为什么小变量能够撬动大变化呢?吴伯凡老师给过一个精彩的解释。

有人提出过一个现象叫“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个人比较穷,但是他认识很多社会名流。有一次,狄德罗的一个有钱的朋友给他送了一件丝绒面料的睡衣,穿起来非常漂亮。狄德罗穿上对着镜子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感觉,但是当他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就显得很难看了,那个椅子一下子就显得很破。

他就想要把这个椅子给换掉,要配得上这件华贵的睡袍。换完椅子,他再一看那个桌子,也非常难看,必须得把那个桌子也换掉。椅子、桌子都换掉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屋子很糟糕,很寒酸,那就必须要把这个屋子重新装修。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发现自己需要再买一栋大房子。

原本,狄德罗效应是告诫人们得知足,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你可以把狄德罗效应用在好的方向,用小变量去撬动大改变。

当你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再去回头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格言,比如老子说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往你可能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劝诫,你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但是现在看,反而你会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再难的事情,也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开始,再大的事情,也可以从细微处推动。

小成功也好,小变量也好,虽然开始是微小的,但是在一个不断重复和强化的系统中,就能撬动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撰稿:听书团队;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妈妈有焦虑,来母亲智慧文化馆!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

0 阅读:0

郑胜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