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家和万事兴。
但是吧,如果一个家里要是怨气太重,那无疑就像灶台底下漏风,再旺的火也烧不起来。
你仔细观察那些过得憋屈的,生活质量不高的家庭,其实本质上不是缺钱缺物,是缺了那份心平气和的心态。
以至于但凡有一方整日在那怨天尤人,哭天抢地的话,这大家的日子都不要好过了。

第一个原因:怨气是“漏底的桶”,攒不下福气
一个家里,要是有一个人整天抱怨,这个家就像桶底有个洞一样,遭殃了。
即便其他人能赚再多钱,做再多事,也存不住那份属于大家的福气。
可以说,怨气就是一个家庭里最大的“漏洞”,最终让人攒不下福气。
《礼记》里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父子亲爱,兄弟和睦,夫妻和顺,一个家才能丰盈兴旺。
反之,怨气一旦缠上,那这个家就像有了蛀虫一样,从内部就把家给掏空了。
北宋的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这样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人嘛,一旦享受到了富足生活,就很难再去过艰难的日子了。
就像一个家的风气坏了,想再养好就难了。
而一个人的怨气,就是最坏的家风。
你辛辛苦苦做一桌饭,他抱怨咸了淡了。
你精打细算省下钱,他埋怨你没本事。
时间长了,谁还愿意付出?
这就像往漏桶里倒水,倒得越快,漏得越快。
最后大家都累了,这个家也就凉了。
所以,怨气重的家庭,第一个穷在“气”上。
和气没了,福气也就散了。
第二个原因:怨气是“不透风的墙”,隔开了人心
家里人一旦开始互相埋怨,就像在各自心里砌了一堵墙。
以至于有了一种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各自飞的局面。
事实上,一个怨气重的人,最容易伤人心。
唐朝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配合默契。
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争权夺利而结怨,互相攻讦。
一个原本显赫的家族,就在内耗中衰落了。
反倒是《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和芸娘,清贫度日却其乐融融。
芸娘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穿粗布衣,吃清淡饭,也能快快乐乐过一辈子。
因为在他们心里,日子即便过得平淡,普通。
但是大家心里没有怨气,只有爱的话,日子一样舒坦幸福。
现代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绪污染”,一个人的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全家。
爸爸在单位受气,回家就甩脸色;
妈妈心里憋屈,对孩子没了耐心;
孩子战战兢兢,变得敏感自卑。
最终,这个家就会染上怨气。
慢慢地,就像往清水里滴墨汁,一滴就能染黑一整缸。
怨气一旦开了头,全家都不得安宁。
所以,怨气重的家庭,第二个败在“情”上。
亲情淡了,家就只是个空壳了。
第三个原因:怨气是“磨钝的刀”,消磨了志气
人活一口气,家里要是整天弥漫着怨气,再大的志向也会被磨平。
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里长大,那也容易自卑怯懦。
而大人被负面情绪包围,就再也很难有拼搏的劲头。
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什么三次搬家?
就是怕不好的环境影响了孟子的成长。
她知道:“邻处,所以养正也。”
居住环境其实用来培养正气的。
反观那些怨气重的家庭,张口就是“咱们这种人能有什么出息”、“认命吧”。
这种话听多了,人真的就信了。而一旦心都信了,就真的很难有回转余地了。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说当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和负面评价,就会放弃努力。
怨气重的家庭,就是在制造这种“习得性无助”。
你有点想法,他说你“异想天开”。
你想试试新路,他警告你“别瞎折腾”。
时间长了,你也就真觉得自己不行了。
这就像把鹰关在鸡笼里,天天告诉它是只鸡。
久了,它真的就不会飞了,因为这只鹰真的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所以,怨气重的家庭,第三个害在“志”上。
志气没了,这个家就没有未来了。
▽
说到底,一个家过得怎么样,最本质的东西还真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关键是那口“气”顺不顺,如果都是和气,那这个家就很有福气。
反之,大家心里都只有怨气的话,那么这个家的麻烦可就多了。
而一个人的怨气就像雾霾,让家里每个人都喘不过气。
而和气就像春风,吹到哪儿,哪儿就活了。
当然,若想化解怨气,则从停止抱怨开始。
对伴侣多一分理解,对孩子多一分耐心,对生活多一分感恩。
这样,家里的生活质量才能越来越高。
人这辈子吧,家从来都是讲爱的地方,讲人情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是讲伤害的地方。
说到底,家应该也势必要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温暖的港湾,而不是自己情绪的垃圾场。
愿你我的家,都能少一点怨气,多一点和气,如此多一点福气,多一些温暖。
毕竟,这世上最贵的房子,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