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保定,进的是陆军速成学堂。他就是从这个学堂被保送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
陆军速成学堂,也俗称作保定速成学堂。关于这个保定速成学堂,因为比保定军校更陌生,坊间讹传也更离谱,所以很有必要说说清楚。
一、保定速成学堂包含了两个军校史称或俗称的保定速成学堂,包含了前期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和后期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保定的第一所速成学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创办于1903年。所谓武备学堂,即相当于今日所称之军官学校。其创办的起因,系由于按北洋最初的军官养成计划,培养一名初级军官,得需十二年的时间才行。按后来清廷颁布的计划,也至少需七年半的时间。面对常备军建设急需初级带兵官的迫切要求,清末练兵的领军,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一方面“参考东西洋各国章制”加快兴办各层级武备学堂,一方面“拟别设速成学堂一区,以为救时之用”。
按袁世凯上奏的条陈所拟,该速成学堂“第一年招取新生二百名,嗣后每年添招一百名”。“教法务择精要,程限力求简速”。“定期二年毕业,分布军营,派充官长,或遣赴学堂,充当教习”。
袁世凯的这一奏请获得批准后,1903年8月,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后一般简称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正式于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开办。学堂设步、马、炮、工、辎五个兵科。共招三期,毕业人数分别为176人、355人和188人。
直到这个时候,晚清的军队也好、军校也好,都还是各省办各省的。那时比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山西陆军速成学堂、甘肃陆军速成学堂等等,都是各省所办。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也是一样,是直隶省办的军官学校。
蒋介石考入的,不是这个隶属于北洋的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到了1906年,昏庸的满清统治者似乎才终于发现,这军队和军校交由各省办不科学,也才终于发现,直到这时,还没有一个由清廷中央直接控制的军官学校,加之也害怕各省兵重尾大不掉,于是下旨,勒令各省的武备学堂一律停办,要重新建一所全国性质的武备学堂。
圣旨已下,包括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在内的各省所办的各种名称的武备学堂全部停办了。
重建全国性质的武备学堂,满人根本没那个能力,于是欺人自欺,就直接将卓有成效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升级,还用原校址,还用原建制,只是去掉北洋二字冠名,改变隶属,就这么着,清季练兵以来第一所全国性的军官学校,诞生了。
这便是同样开办于保定的第二所速成学堂,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从一省到全国,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原来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的基础上还是略有提升,比如场地、经费、教学设备等,都较前有所扩充。
学堂的隶属由原来的直隶军政司改变为清廷的陆军部,表面看上去这学堂是归了清廷中央了,但正如清廷担心的那样,这时的军队和军校,确确实实已经尾大不掉了。不管名义上的隶属如何改变,各级负责者已经全是袁的亲信死党,因而实际操控者还是袁世凯。学堂的督办段祺瑞、总办赵理泰,都是袁亲自从天津武备学堂收罗的第一层干将。总办之下的正监督曲同丰、副监督苑品尚、田书年、步兵科长孙树林、马兵科前后任科长陈文运、王丕焕、炮兵科长崔霈、工兵科长虞克栋、辎重科前后任科长杨祖德、毛继承等,也都是袁从留日陆军士官生中网罗的第二层骨干。
必须得承认,这些人学识前卫,能力出色,年轻有为,也的确为中国近代的军事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学堂的性质变了,招生的范围也改为面向全国。就是因为这个契机,原本只能报考本省浙江武备学堂的蒋介石,报考了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并被成功录取,成为该学堂改制后的第一期学员。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所有软硬件,全是从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接收而来,只是在其基础上又有所扩充,二者有着纯粹的血缘关系,一脉相承,因而不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后来的治史者,都一成不变地仍然俗称其作保定速成学堂。
但不管怎么说,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和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是两个学校,一个是全国性的军官学校,一个是直隶省的军官学校,这是必须要分清楚的。
二、为啥说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只是直隶省的军官学校早在N多年前,就有网友和笔者争论,说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不是直隶一省的军官学校,而是全国性质的军官学校。这几天,同样的声音又再次出现。
我就再来接招抬这一杠。
就从这北洋二字说起。在我看来,北洋二字,前后不应该用一个定义概括,而是应该区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给予定义。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北洋或者说的是北部沿海地区,或者说的是北部沿海省份的洋务。
第三阶段,大约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北洋或者说的是北洋军阀,或者说的是北洋军阀操控的政权。
而中间第二阶段,即从各省常备军编练(或从小站练兵)至北洋六镇编成(或至清亡)这新式军队创练期间,北洋则单指直隶一省。
据民初记者吴虬1930年代所著《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所言,“缘鸦片战后,满清与外人约定五口通商,江南、河北两省,向称南洋、北洋,自后两江总督,为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为北洋通商大臣。”
的确如吴虬所言,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辖下的直隶省,很多事物都流行用“北洋”二字冠名,像什么北洋大学呀、北洋饭店呀、北洋画报呀等等。潜移默化间,到了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朝野上下口口声声所称的北洋,已经成为直隶省的代称,并从民间哩语走入公牍文件,俨然成了标准。
江苏省的南洋之称也一样。
如果对清末练兵这段历史感兴趣,就知道当年练兵最著成效者,唯直隶、江苏、湖北三省。而若对照当年文献,则“北洋、南洋、湖北三省”的表述比比皆是。这也足以说明北洋、南洋在这里分别代指直隶和江苏。
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的招生要求:“十八至二十五岁,须相貌魁梧,身体强壮,文理通顺,方为合格。其家无兄弟,素行不修,及习染嗜好者,概不收录”。至于招录比例,则明确“土著六成,客籍四成为率”。
“土著六成,客籍四成”,就是说在招录时的名额分配,直隶省籍的占60%,非直隶省籍的占40%。这样的比例,也只有省办的军校才可能如此。
看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的招生名额分配:
直隶、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各60名;
顺天、奉天、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云南,各40名;
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广西、贵州、吉林、黑龙江,各30名;
江宁、杭州、福州、成都、荆州、广州、绥远、热河、察哈尔(驻防八旗兵营),各10名;
密云、青州、西安(驻防八旗兵营),各6名。
看到没有,和先前那个“土著六成,客籍四成”的招录比例相比,已经大不一样。这就是全国性军校和省办军校的区别。
在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共授上将65个,其中直隶一省就占了22人之多,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北洋陆军即直隶陆军。因为北洋军阀是在北洋陆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诞生于直隶,最初参军的、之后成长为军队上层骨干的,自然以直隶人居多。这就跟大顺军、大西军将领陕北人居多,太平军将领广西人居多,红军将领湘鄂赣人居多是同样的道理。
三、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名将知多少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前期,也就是作为直隶一省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时期,就性质来说,和同时存在的全国各省的陆军速成学堂一样,全由各省负责。但由于各总督或巡抚练兵的热情与能力不一,其办理军校的成就也就参差不齐,差距极大。正如当时《华北杂志》评论中说,“求如北洋的袁世凯、湖北的张之洞对武备学堂的办理不遗余力的实少有其人”,“所以当时各省武备学堂的学生,除了北洋、湖北两省成材较众外,他省能造就成材的却是少有的”。
今天评价袁世凯,他纵有一千个不好、一万个不好,但对于军制改革和军队建设近代化的贡献,却是必须要给予肯定的。在当时全国几十所武备学堂中,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简直就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以至于今天的很多网民甚至不知道除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以外,还有几十所同样性质的陆军速成学堂,也同时在全国各地运行着。
要评判一所军校的成就和地位,唯一的指标还是要看其所造就的高级将领是多是少了。
1919年有一个统计,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719名毕业生中,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已经有82人。曾经在民初战争舞台上很是叱咤了一番的阎治堂、张中和、杨文凯、孙岳、周荫人、臧式毅、王承斌、陈嘉谟、齐燮元、蒋鸿遇、刘郁芬、刘玉珂、郑俊彥、高世读、李济臣、王金钰等,都在其列。
到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升级以后,作为首个全国性质的军官学校,虽然是速成性质的,虽然只办了两期,毕业仅千余人,但这批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按民国二十五年统计的国军高级军官阵容中,通国速成学堂的毕业生和保送生中,已经有140人成为高级将领。而在北伐战争中被打倒的旧军阀中,这个数字还要更高。其中的蒋介石、杨杰、王柏龄、张群、马晓军、李韫珩、李景林、张国威、阮肇昌、方声涛、刘建藩、袁绩熙、彭振国、吕公望、童保暄、张钫、陈树藩、王翰鸣、李藻麟、安俊才、刘士毅等,俱是新旧军阀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大江东去,千秋功罪,留待世人评说吧。